梅花阵里捉鬼子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ld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立梅花战术


  罗炳辉,1897年生于云南彝良,从小过着农奴生活,15岁从军,1923年被任命为孙中山的警卫连长。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第一、第二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罗均率部奉命担任诱敌任务,屡立战功。
  1939年,罗炳辉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坚持华中敌后抗战,决定将原有的新四军以及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重新统一扩大编组为7个师。第5支队被编为第2师,罗炳辉任副师长、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
  在领导新四军部队期间,罗炳辉探索出一条以伏击战和运动游击战相结合的新战术——“梅花战术”。所谓“梅花战术”是一种避其锋芒、击其软肋的战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火力远超新四军。新四军无法与其正面对抗,只有击其软肋方可一战。“梅花战术”就是这种战术。部队分散在四五处,各相距四五里,看不见,听得到。日军进攻时,被攻击的部队边退边打,另几点的部队以枪声为命令,向枪声方向前进,绕到日军的侧、后方软肋处攻击,从而击溃日军。由于部队呈梅花瓣状部署,故名“梅花战术”或“梅花桩战术”。
  “梅花战术”集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于一身,避强击弱,积小胜为大胜,十分实用。这个战术包括伏击、纠缠、阻击、迟滞、扰乱、歼灭等项目。部队宿营按三角形驻地部署,如遭敌人袭击,可避免被一锅端,而且任一部分战斗力都能机动,实施对敌人的反包围。人数少好分散,敌人不易发现,反而容易偷袭敌人。同时对来犯的敌人可以实施多点打击。

让日军来收尸


  1941年,罗炳辉指挥部队主动出击,破坏了日军的公路、桥梁,切断电话线,袭击军车。日伪军立即组织100多人前来“扫荡”,被新四军诱入到梅花桩式的埋伏圈内,只半个小时,除一名日军士兵逃脱外,其余全部被歼。
  1941年4月,罗炳辉筹划指挥了“天仪扬地区反点线作战”。在4月17日的金牛山战斗中,罗炳辉初试了他创造的“梅花桩”战术,打得日军首尾不能相顾,晕头转向。
  金牛山坐落在六合县境东北部,距县城40多里,四面为山河环绕。南侧同北峨眉山遥遥相对,两山之间系丘陵及洼地,村庄稠密,便于隐蔽部署兵力,是一個良好的歼敌战场。4月中旬,罗炳辉率领新四军第二师主力进抵金牛山一线,将部队按梅花桩式布置分驻。
  4月16日,驻扬州日伪军700余人携重武器乘车至谢家集,旋又至樊家集集中出发,通过安乐桥,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新四军第二师十二团团部驻地大陈庄,一路进逼三营驻地厉马庄。由于罗炳辉在战前早已将部队按梅花桩式分驻,日伪军无法对新四军形成包围,只好以爬行的方式沿田埂秘密接近。当日伪军靠近新四军部队时,罗炳辉立即命令向日伪军开火。日军没有料到腹背受敌,顿时乱作一团。只能狼狈逃窜。3、8、9连和仪征模范营分路追击至尹家河,用机枪封锁桥头。敌人见无路可逃,作困兽斗。这时新四军战士弹药告罄,双方又展开肉搏战。经过1个多小时反复厮杀,残敌逃向仪征。此次战斗,毙伤日军200余人、伪军300余人,俘日军2人、伪军30余人。新四军阵亡连排干部和士兵54人,伤64人。
  第二天日军要求来收尸,罗炳辉同意,但要求日军必须打着白旗来,日军思量再三,最终只得打着白旗前来,将日方尸体收回。

日军伤透脑筋


  罗炳辉深知日军的“脾气”,判断日军一定会来报复。他针对战斗中出现的问题,抓紧宣传、教育。干部、战士很快就能够熟练掌握“梅花战术”了。
  5月下旬,日军集中了5000余人的兵力,在飞机的掩护下,分5路进行扫荡。当时,路东的新四军也只有5000来人,罗炳辉命令路东的部队以连、营为单位分散驻扎,再次布下“梅花阵”。一时间,40多个“梅花桩”布满了路东各地。日军进入了“梅花阵”中,“重拳”出击犹如打在棉花里,有劲使不出;而后勤、运输等软肋屡屡被击,日军顾此失彼,四处挨打,被迫于6月初匆匆结束扫荡。
  扫荡失败后,日军对这种战术伤透了脑筋,翻遍中外战术大师的经典著作也找不到只言片语,最后只得命名为“罗氏战术”。
  路东的部队在这次只维持了6天的扫荡中与敌作战20余次,平均每天4次,其毙伤日伪6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梅花战术”再显神威。从此一直到抗战胜利,日军再也未敢到路东扫荡。
  选自《扬子晚报》
其他文献
《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这幅作品,据说是王羲之酒后挥笔一气呵成。以后王羲之虽然又多次重写,但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故他本人对其也十分珍惜,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第七代孙王法极。不过,《兰亭序》真迹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落入帝王家的命运,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并在他去世后作为陪葬,埋进昭陵。从此下落不明……  珍藏寺庙衍生几多典故  王法极法号智永,他继承了先祖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尤工草书。据传,
期刊
1938年12月8日,宋美龄随蒋介石抵达战时首都重庆,至1946年4月30日与蒋同机飞离重庆,她前后在渝度过了近8年的抗战岁月。蒋宋夫妇在重庆有5处官邸,即曾家岩官邸、李家花园官邸、黄山官邸、林园官邸,以及小泉校长官邸。其中,地处郊区、占地面积最广的黄山官邸是宋美龄居住时间最长,也最喜欢的官邸。  1939年5月5日,《读卖新闻》以醒目标题在报纸重要版面上报道“炸弹集中投向蒋行营”。5月18日,《
期刊
清道光三十年春,朝廷开科取士。当时正趕上道光帝駕崩不久,多数参加殿试的人都忽略了这一事实,在策文中写及“皇上”“陛下”时没有在前面加上“当今”二字以示区别,有混淆二帝之嫌。扬州人谢增心细,该用“当今”二字的地方都用上了。阅卷大臣认为谢增策文措辞得体,打算荐为一甲第一名(状元),后因他的字写得不太好,改拟第三名(探花)。谢增终以多写了“当今”二字而高中科名,时人戏称为“两字探花”。
期刊
陈子庄是现代国画大师,有“中国凡·高”之称。他心境超然,性格乐观,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都没有放弃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1968年,陈子庄遭遇人生的低谷,他被抄家批斗,病魔缠身,老妻气疯,两個儿子下放,可谓是困厄已极。在即将到来的鸡年除夕之夜,老妻旧病复发,把家里仅有的副食品票证全部撕碎,扔了一地。家徒四壁,暖瓶里没有热水,屋内比巷子还冷,别说置办年货,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子庄
期刊
一次,元太祖铁木真带着自己宠爱的帐下大将搠阿外出,途中遇到了一伙儿贼人。皇帝遇险,作为保镖的搠阿立即上前用身体护住了铁木真。同时,他张弓搭箭,欲射向贼人,却被铁木真拦住了。  铁木真最清楚,搠阿是神箭手,百发百中,只要箭射出去,对手非死即伤。但是,铁木真更清楚,猛虎架不住群狼,面对人数占优的贼人,硬拼不是上策,反倒会激怒贼人,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  贼人虽然虎视眈眈,但也不敢轻举妄动。就这样,箭
期刊
20世纪20年代,各路豪杰作战消遣,把中国消遣得心惊肉跳。  1925年秋天,孙传芳再起消遣之心,向奉系军阀张宗昌开战,打垮了张的第二军,俘虏军长施从滨。施军长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成了阶下囚也不怯场,他不慌不忙给孙传芳敬了个军礼,说:“孙将军用兵,神出鬼没,老朽心服口服。”  孙传芳人称笑面虎将军,他笑了一笑,吟出两句诗来:“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以报天。”  施从滨一惊,孙传芳念的是杀人魔王张
期刊
这天早上,工部侍郎林允赶去上早朝。早朝早啊,天还没亮呢,可你也不敢晚到啊。他前脚刚跨进朝房的门槛儿,后脚就听到当值太监喊着说要上朝了。他转身出了朝房,等到大人们都走过去了,他这个小官儿才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  正走着,忽然听到前面一声惊叫,接着就是“咕咚”一声闷响,然后又是一声惨叫。大伙儿忙着停住了脚步,询问着出了啥事,有人就说是礼部高尚书跌倒了,到现在还没爬起来。林允忙着凑到前面,果真见高尚书还
期刊
1937年8月,日军的铁蹄长驱直入,侵犯到南京、上海一带,并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这紧要关口,南京最高国防会议决定:为阻止日军沿着长江进犯,封锁长江航路。8月12日,一艘吨位达3360吨的“源长”轮以及其他20多艘轮船作为军事防御工事自沉于江底,在长江上构筑了一条阻塞线。  江岸上,自愿沉轮的“源长”轮的主人陈顺通看着这悲壮的一幕,内心五味杂陈。  19世纪末,陈顺通出生于浙江宁波,他因家中
期刊
军权在握的徐达,是朱元璋从小一起放牛的伙伴,跟随朱元璋造反后,忠心耿耿,屡建战功,名列明朝开国功臣之首。徐达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每年出征应诏复命后,马上帅印上缴。他虽然处处小心,但朱元璋对他还是不放心,时常用酒去灌他,以试探他的忠诚度。  一次,朱元璋收下徐达的帅印后,留徐达一起喝酒。酒至半酣,两人回忆起当年亲密无间在一起玩耍和战斗的情景,朱元璋放下皇帝的架子,拉着徐达的手,十分动情地称兄道
期刊
1  清朝初年,四川有一位不成器的穷酸秀才,名叫古威,他在接连几次科考失利之后,遂断了功名之心,成日里吟诗作画,饮酒弹琴,风花雪月。老爹苦口婆心,再三劝儿子找个务实的差事,好歹混些许糊口的碎银,无奈这古威无拘无束惯了,脖子上套不得枷锁。他老娘眼瞅着儿子如此不争气,偷偷把眼泪往肚里咽。  时间长了,古威自觉在家吃闲饭脸红,于是抽空画了一幅《七鱼戏莲》,趁着本村王员外的老娘七十大寿之际,郑重其事地送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