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要善于突破教材限制 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拓展生活价值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满足职业需要 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元素,提高职业院校语文教学效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促进职校语文教学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语文 生活 教学 策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服务于生活的,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故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教材中有丰富的生活因子,这也为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拓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活水”。
一、突破教材限制 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新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地方,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语文教材为轴心,寻找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与利用各类生活课程资源,并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独创性。比如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何月英老师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这课时,基于学生与作者郁达夫同为富阳人,学生对作者的熟悉和亲近感这点,要求学生课外多方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与“郁达夫对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了巨大成功。(案例来自于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2月编辑的《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优秀教学个案精选》)。在教授《胡同文化》时,我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教学环节:请同学们议一议:随着新北京的建设,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命运有何必然联系?启发学生走出教材,联系现实思考“胡同文化”。我校所在地无锡是著名的水乡,故我以课内知识为出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请同学们谈一谈无锡的建筑风格、无锡市民的生活环境、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水乡文化”特色,并试着揭示这种文化的内涵。“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大大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大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于语文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拓展生活价值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
语文教材通过广泛取材,兼收并蓄,沙中淘金,已成为社会生活的聚焦、人生智慧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生活因子的挖掘,这些生活元素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文本、还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可以说,语文教学生活化大大拓展了语文教材的生活价值。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同样以《胡同文化》为例,它是一篇极具个性,内涵深厚的精美散文,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作者怎样通过谈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这应是教学重点所在。但在无锡土生土长的大多学生没看过、不了解北京的胡同,更谈不上理解其内涵了。因此,在备课时,我收集了许多资料: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等图片和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实践证明这些教材中体现生活元素的感性材料的展示,让学生首先从感情上“走近”了胡同,获得了初步的直观感受。胡同文化的特征是作者赋予的,如能在教学中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等有关资料,则能帮助学生探究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极为复杂的情感。在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一些富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图片,则能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自己生活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试着揭示这种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不少学生由“胡同文化”想到了无锡的“水乡文化”、“茶文化“等,丰富的联想不仅使我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赞叹不已。可见,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解读,同时又拓展了学习的价值。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存储教学资源的数量上有着常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如能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类似作品、评论文章等等相关材料,这必可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课文的横向联系,在大量文本材料的介绍中使学生缩短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在比较阅读中启动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展示古诗文中描写“冬色”的语句,再配上音乐和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很容易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革命豪情。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这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听潮》一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个多媒体演示片段,同时请同学们给每个片段写一二百字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同学解说,再对照课文作出评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文字概括能力,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得到了发挥。
三、满足职业需要 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元素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语文学科特性与职业教育特性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有效整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中职语文课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以服务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用文本中人物的思想精髓去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邓稼先》时,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邓稼先身上的执着追求、自强不惜、甘于奉献的精神,还可进行拓展联想,请学生谈谈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到敬业的精神、奉献的人格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的基本素质。教师还要善于在文本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日后从事职业的敬业感、自豪感,比如对园林专业或建筑专业的学生讲授《苏州园林》时,则可让学生在感受 “苏州园林”的精妙时,产生对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
现行的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特色性。为此,要特别加强体现专业特点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如烹饪专业,增加饮食诗文、菜肴掌故等;旅游管理专业,增加民俗风情、名声楹联等。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隐藏于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元素,找到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切入点,突破口,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同样一篇《苏州园林》,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园林建筑专业侧重于园林设计分析,旅游专业侧重于景点分析,文秘专业可重在谋篇布局的赏析上。在语文学习时,还可适当进行一些专业教育,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对于旅游专业和服装专业的学生,就可渗透适当的服饰知识和文物知识;《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说明的对象和顺序、方法就可以了,但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作为重点课文来学习。根据专业不同,有针对地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在给艺术系的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可采用“专业生成式”的教学方式:借助绘画语言去品味维纳斯的美;引导学生由维纳斯的“残缺美”联想中国画的“虚实相生”、文学的“空白艺术”,使学生在文学与绘画的交融体验中,生成新的审美感,领会“虚实相间”的艺术规律。
由于各专业岗位对未来从业人员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不尽相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样是进行“介绍、交谈”口语训练,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同时,不同的专业,应补充或突出相关训练。比如文秘专业应补充“礼仪致辞”、“会议讲话”等,而商经类专业则可补充“商务洽谈”、“协商对话”等内容,导游专业的学生可强化“景点介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3]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朱林红.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
【关键词】语文 生活 教学 策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服务于生活的,语文教材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绝不是唯一资源,故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且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来源于生活,教材中有丰富的生活因子,这也为语文教学向生活开放拓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活水”。
一、突破教材限制 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新课程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场所必须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地方,学习内容的载体也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语文教材为轴心,寻找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发与利用各类生活课程资源,并有机地与教学内容结合,定会使自己的教学更具独创性。比如富阳市城镇职业高级中学何月英老师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这课时,基于学生与作者郁达夫同为富阳人,学生对作者的熟悉和亲近感这点,要求学生课外多方查找资料,在课堂上与“郁达夫对话”,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获得了巨大成功。(案例来自于杭州市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2月编辑的《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语文学科优秀教学个案精选》)。在教授《胡同文化》时,我设计了“链接生活”这一教学环节:请同学们议一议:随着新北京的建设,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胡同文化自身特点与其命运有何必然联系?启发学生走出教材,联系现实思考“胡同文化”。我校所在地无锡是著名的水乡,故我以课内知识为出发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请同学们谈一谈无锡的建筑风格、无锡市民的生活环境、文化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表现出的“水乡文化”特色,并试着揭示这种文化的内涵。“链接生活“这一环节,大大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大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由于语文教学内容贴近了学生的实际,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拓展生活价值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子
语文教材通过广泛取材,兼收并蓄,沙中淘金,已成为社会生活的聚焦、人生智慧的结晶。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生活因子的挖掘,这些生活元素丰富的表现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究文本、还促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从而引发创新的火花,可以说,语文教学生活化大大拓展了语文教材的生活价值。因此,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觉而主动地注入生活内容,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同样以《胡同文化》为例,它是一篇极具个性,内涵深厚的精美散文,作者赋予北京胡同文化哪些内涵,作者怎样通过谈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这应是教学重点所在。但在无锡土生土长的大多学生没看过、不了解北京的胡同,更谈不上理解其内涵了。因此,在备课时,我收集了许多资料: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等图片和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实践证明这些教材中体现生活元素的感性材料的展示,让学生首先从感情上“走近”了胡同,获得了初步的直观感受。胡同文化的特征是作者赋予的,如能在教学中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生活态度等有关资料,则能帮助学生探究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极为复杂的情感。在探究的基础上,展示一些富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图片,则能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思考自己生活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试着揭示这种文化内涵,在教学中不少学生由“胡同文化”想到了无锡的“水乡文化”、“茶文化“等,丰富的联想不仅使我对他们的创新意识赞叹不已。可见,在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解读,同时又拓展了学习的价值。
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存储教学资源的数量上有着常规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教学中,如能利用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类似作品、评论文章等等相关材料,这必可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课文的横向联系,在大量文本材料的介绍中使学生缩短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在比较阅读中启动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果。如学习《沁园春·雪》时,展示古诗文中描写“冬色”的语句,再配上音乐和画面,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很容易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革命豪情。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这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教《听潮》一文,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三个多媒体演示片段,同时请同学们给每个片段写一二百字的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同学解说,再对照课文作出评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文字概括能力,更使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得到了发挥。
三、满足职业需要 开发教材中的专业元素
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必须坚持语文学科特性与职业教育特性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文化课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与专业有效整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中职语文课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以服务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在阅读教学中,要有意将文本中的人文性自然延伸至职业素质,用文本中人物的思想精髓去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邓稼先》时,除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邓稼先身上的执着追求、自强不惜、甘于奉献的精神,还可进行拓展联想,请学生谈谈一些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学生领悟到敬业的精神、奉献的人格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的基本素质。教师还要善于在文本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日后从事职业的敬业感、自豪感,比如对园林专业或建筑专业的学生讲授《苏州园林》时,则可让学生在感受 “苏州园林”的精妙时,产生对以后所从事职业的自豪感。
现行的职业院校语文教材缺少针对性、特色性。为此,要特别加强体现专业特点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开发,如烹饪专业,增加饮食诗文、菜肴掌故等;旅游管理专业,增加民俗风情、名声楹联等。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隐藏于教材中的专业知识元素,找到与专业知识相联系的切入点,突破口,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同样一篇《苏州园林》,不同的专业应有不同的侧重。园林建筑专业侧重于园林设计分析,旅游专业侧重于景点分析,文秘专业可重在谋篇布局的赏析上。在语文学习时,还可适当进行一些专业教育,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对于旅游专业和服装专业的学生,就可渗透适当的服饰知识和文物知识;《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对有些专业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说明的对象和顺序、方法就可以了,但对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作为重点课文来学习。根据专业不同,有针对地调整教学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善于从专业中挖掘资源运用于语文教学,使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在给艺术系的学生上《米洛斯的维纳斯》就可采用“专业生成式”的教学方式:借助绘画语言去品味维纳斯的美;引导学生由维纳斯的“残缺美”联想中国画的“虚实相生”、文学的“空白艺术”,使学生在文学与绘画的交融体验中,生成新的审美感,领会“虚实相间”的艺术规律。
由于各专业岗位对未来从业人员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不尽相同,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同样是进行“介绍、交谈”口语训练,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同时,不同的专业,应补充或突出相关训练。比如文秘专业应补充“礼仪致辞”、“会议讲话”等,而商经类专业则可补充“商务洽谈”、“协商对话”等内容,导游专业的学生可强化“景点介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李镇西.追求“语文—生活—人格”的和谐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00,(5).
[3]谢文新.中职语文教学应确定专业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4]朱林红.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