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延续:关于视觉传达作品“寿命”和设计“生命”的探讨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n_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和设计“生命”两个概念的提取,来理清存在于设计作品中的“物质和工具属性”同“文化和价值属性”的关系,同时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其延长这两者对设计师、企业和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作品寿命 设计生命
  中国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J
  文童编号.1003-0069(2015)05-0130-02
  1 引子
  当今人类仍处在消费社会阶段,市场竞争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加快同样导致设计样式推陈出新的频次加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出现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领域为满足商业需要而采用样式主义的设计策略,即设计上“有计划的废止制度”。这表明设计作品“寿命”缩短是人为推动的结果,是抓住消费者求新求异心理来追逐潮流的积极促销方式。其享乐主义本质与绿色设计的可持续理念存在相当大的伦理冲突。本文对设计作品“寿命”的深入探讨,试图为缓解和消除这对矛盾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达过程”可以理解为是雕塑的过程,即受众将信息的“石膏浆”倒入设计师提前雕塑的“抽离形式“模具中,受众甚至可以适当调整“雕塑”的大小、色彩等参数,最后受众和设计师共同“合作”的作品就会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设计师作为“形式”的创造者无可避免的与“内容”提供者之间频繁的信息互动。对“自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师而言,“形式”即视觉设计作品。对作品“寿命”的探讨,主要是对设计作品“形式”在时空中存在广度和其影响力的思考。
  2 设计作品“寿命”和设计“生命”一一两者的合力与互动
  2.1“两者”概念界定
  根据维基百科“生命体”词条中对“生命”的解释:生命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自身繁殖、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异以及对刺激产生反应等复合现象,同时生命也是生命体的生长、发育、繁殖、代谢、进化、运动、行为、特征、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意识。对我们去定义设计“生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视觉传达设计“生命”的定义,主要是指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过程、方法以及结果的产物在人类生活的时空中从出现到继承,从变革到复古,从“基因”留存到消亡的全部演化过程。设计生命的载体很大程度上是设计作品本身。因为通过设计作品可以还原设计的过程、设计的方法,以及作品在更久的时空跨度里对人类实以更多的影响。视觉传达的设计生命往往会超越设计作品本身这一“形式”的视觉载体,在人类的文化基因层面得以延续。也就意味着,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不但是设计“生命”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基因的载体。设计作品本身在人类时空中有开始有结束的过程,但是作为文化基因载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永远没有“消失”过,他们总以文化基因编码的形式存储在新的设计里。这里提到的“寿命”主要是指一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从采用到更换或结束使用期的全部时间跨度。抛开产品生命周期等外在“寿命”因素,从_件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变为引领潮流的视觉符号或统治性的社会视觉样式,再慢慢淡出人们的关注视野,而或在复古的时尚轮回中“重生”。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作品的“寿命”往往随着产品宣传活动的结束而终结,而设计的“生命”却依然以文化编码的方式得以延续在新的作品里。可见,视觉传达设计师不是简单的海报、书籍、唱片和品牌等形式的设计者,而是以视觉形式对人类文化进行编码和解码的操刀者。他们一方面凝聚文化之“气”去创作设计,一方面致力于让设计作品作为文化编码通过影响未来的设计传承于未来的文化之中。
  2.2“两者”区别与联系
  视觉传达的设计“生命”和作品“寿命”的关系梳理。两者属性和范畴不同:视觉传达的设计“生命”是视觉传达的文化属性和价值范畴,是脱离于视觉作品这一物质载体本身而独立于形而上层面的抽象之物。其存在不以“物质”的消亡而结束,其作为“形而上”的抽象之物与新时代的物质结合就会形成新的视觉设计作品。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寿命”是视觉传达作品存在的物理属性和工具范畴。作品“寿命”是设计呈现的物质载体,会伴随其物理层面上的消亡消亡。视觉传达作品在确定作品形式之时基本已经确定其“寿命”,比如海报的张贴是以数周来计算等。也可以理解为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分影响力和实效性两部分构成,好的设计往往在实效性完成后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发挥其文化影响力。
  两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天然关系。通常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寿命”长短会决定其在时空中的跨度和文化影响力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其设计“生命”被人们认知的广度。因为作品与文化的互动性,导致“寿命”越长的作品对人们的文化观念影响越大。举一个设计与文化互动反面教材的例子,国内中小城市路边店铺的店面设计或者说招牌设计整体水准偏低:常见的使用材料是灯箱布或亚克力发光字等;常见的“经典”配搭为蓝色底子上写着红色或黄色的“XX牛肉面馆”,文字多为拉伸过的粗黑字体,字的面积毫无留白的布满整个招牌;一条街道看过去“五颜六色”不堪入目。这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现象,更是深刻的文化现象。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仅结合前面探讨的视觉传达作品在与文化互动中的作用来浅析—下。通过走访几家店主得到最多的结论: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醒目,看别人家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学习”。这里的“学习”体现了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的时空跨度对时代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个体工商户开始出现,文化断层导致他们没有如香港台湾地区传承中国传统店铺招牌或民国时期霓虹灯的设计风格。于是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开辟自己的风格,这样的店面在不断充斥大街小巷,其作品“寿命”跨度之长足以影响一代人的审美。于是通过“学习”让劣质作品的设计“生命”在劣质作品的较长“寿命”中传承下来并形成恶性循环。
  2.3“两者互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大门类又细分为很多小的设计领域。如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品牌和企业形象设计等等。因为视觉传达作品的设计“生命”具有文化上的同质性,理论上其“生命”跨度取决于文化符号自身而不受作品形式和门类的限制,所以我们仅从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寿命”角度来看这些不同门类设计作品的区别。详情见下表:
  从上表格中可以清晰看出设计作品“寿命”较长且相对稳定的设计门类有书籍设计、品牌形象设计、店面设计等,他们伴随的产品都有较长的存活周期,所以这些设计作品往往会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来达到更广泛的影响和传播的目的。例如,最早可以追溯到1890年创立荷兰皇家石油的壳牌石油公司,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壳牌以其红黄双色扇贝标志成为世界上认知度最高的标志之一,看到这个标志人们会联想到壳牌的优质产品和标准化服务,以及品牌所传达的专业精神和诚信的价值观等。这中间,壳牌标志经历了差不多10多次的变化,每一次的改动都以建立在第一个设计原型基础上的微调,正是这种微调保证了视觉设计上的一致性。其品牌设计改版周期即单个logo的“寿命”不超过15年,从具象贝壳演变为简洁抽象的扇贝历时百年,把他们排列在一起像设计师的推敲草图。正是其每次设计微调的进化性,才保持了这个logo的设计“生命”在传承企业文化和符合时代审美之间微妙的平衡。其实,我们往往最需要的就是类似这种不管设计作品“寿命”多长,作品的设计“生命”却无限延续的好设计。
  表格中的调研数据同时也比较明显的表示出,海报、杂志报刊以及用户界面等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比较短,因为他们依附的产品在市场的生命周期短或信息要求时效性。这部分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寿命”如昙花一现迅速退出人们的视野,但其作为文化基因编码或者视觉符号影响力的设计“生命”却可以经久不衰。例如:图形标志中love用一颗红心来代替的“I Love NY”。标志最初是设计师米尔顿,格拉瑟为纽约州的旅游宣传活动设计的logo,本应“活动结束时即为logo作品寿终正寝日”,但因其广受人们喜爱,后来被用作纽约城市的市徽甚至上升为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而被全世界接受。1977年出现的这个小图标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设计史上最经典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之一,跨越近半个世纪而历久弥新。这从另一个侧面再次证明视觉传达设计的作品“寿命”和设计“生命”相对独立,原本作为活动logo的作品“寿命”终结后,其设计“生命”却得到了最大化的延续。
  3 两个概念中尤其设计作品“寿命”对设计师、企业和社会的意义
  3.1 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的因素
  影响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的因素有多种:首先,设计作品“寿命”受视觉传达所服务产品生命周期的制约,即设计要讲求时效性。设计服务的类别决定产品和设计作品在时空中的跨度和文化影响力。其次,设计作品“寿命”受市场规律的制约来“对设计进行淘汰”一一“有计划的设计废止制度”,这种对设计样式的推陈出新来促进消费的物质主义思潮,人类至今无法克服。最后,视觉传达设计作品的适应性是有时空界限的。设计作品诞生之初就以固定的形式出现,而设计作品产生的时代在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合力的推动下不断变化发展。不变的“形式”难以适应变化发展的时代。综上所述,作为设计的物质载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消亡。那么,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这一概念的提取意义何在?
  3.2 两个概念中尤其作品“寿命”对设计师、企业和社会的意义
  尽管视觉设计作品“寿命”不可避免的出现终结,若能延长设计作品“寿命”仍然对设计师、企业和社会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视觉传达设计师还是要把延长设计“生命”这一最高目标和延长设计作品“寿命”这一基础目标相结合来创作更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优秀设计。从设计师的角度思考,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是设计师针对某个项目的新血结晶,是设计师生命的过程和延续。就设计师个体生命而言,受到到体力、精力及灵感等偶然因素的制约,有些作品是设计师本人终其一生都无法超越的好作品。若能延长其作品的使用“寿命”无疑是对设计师个人的最大的尊重。从时代角度看,好的视觉传达作品是时代灵气和地域精华的产物。即便现在看上去有些“过气”的设计作品,曾经是一个时代印记和文化传承的“活”的博物馆。有些作品的风格能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不断超越而成为“永恒”的经典。有些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迹,经历数次时尚轮回被新时代“复古”。还有一些作品在实效性消失后被埋入历史的尘埃,只是受时代的局限性而不能在当时被认可的“好设计”依然在新时代发光。从设计的理性和伦理角度看,尽可能的延长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让每件作品在其“岗位”上延长服务期,是环保主义对消费主义下的样式主义的反对;是节约型企业建立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是优秀设计师尊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设计之路;在解决办法上,除了设计师、企业和社会的通力配合,在设计也变的更加注重理性的今天,通过数据来驱动视觉传达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准确定位,从而达到延长设计作品“寿命”来减少设计资源浪费的目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寿命”和设计“生命”两个概念的划分,来梳理设计作品中的“物质和工具属性”同“文化和价值属性”的关系,同时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为设计师清晰表达设计目的和肩负社会责任方面提供深层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12月份的北方,早已天寒地冻。虽然这时候市面上的水果并不匮乏,但大都是从南方运来或自秋季储藏到现在的,人们买回家后往往要小心地将它们存放在保温的地方,惟有柿子例外。如果你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离子型聚合物,易与DNA结合形成复合物,使DNA免受核酸酶的降解。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且无细胞毒性和溶血性,是一种有潜力的基因递送载体。
在历史上有过很多民族曾强盛之极,但似乎一夜之间,他们好像未曾存在过一样,灰飞烟灭了。究其原因,很多居然是因为大面积的流行疫病。而这种疫病之所以会强盛到能够毁灭一个民族,可
我们所见的百合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算得上是最受人喜爱的花卉之一了。由于其鳞茎是由上百片白色的鳞片层合抱而成,故得“百合”之名。在我国。人们将其视为“百年好合”、“百
这是一家位于日本岐阜县的咖啡厅,建筑的两个山只有靠近下面的一段开窗仿佛浮在半空,给人穿越的感觉。这个镜子屋的设计来自BANDESIGN工作室,咖啡厅的沿路岸边种植了一排樱花树,
所谓凤梨,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菠萝。最近大陆开放台湾的水果进口,很多人第一次听到“凤梨”的叫法,以为是什么新奇水果呢。相对于“菠萝”这个名字,凤梨的叫法显得更专业和学术一
在高等学校实施“三化”异步教学,是一项培养与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直接接轨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实施这项工程的目的就是要实现高等学校教学现
桑葚是桑树的果穗,在养蚕的南方更多见一些。每年的四五月间,桑葚就挂满了桑树的枝头,在绿叶丛中。姹紫嫣红。很多人小时候,都有采食桑葚的经历,爬到树上采摘或者用长竹竿打下来。
正餐具也是有使用寿命的,过期餐具应及时更换。竹、木制品半年应更换。取材天然的竹木餐具无毒,深受消费者喜爱,但这样的筷子容易滋生细菌,如果不注意消毒,可能引发肠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