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养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及其指示作用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rde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其他文献
松辽186是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北方稻区早粳晚熟品种选育技术课题组团队以93-8为母本,松辽05-L328为父本,双亲配组有性杂交,经改进的系谱法选育技术育成的具有高产、优质、抗逆适广等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水稻新品种.2 a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0 000.5 kg/h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9.4%,1 a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255.0 kg/hm2,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15.2%.生育期出苗至成熟136 d,需≥10℃活动积温2 700℃左右,品质优良,兼具多抗性,适应性广,2017年通
正交胶合木(CLT)纵横向层板交叉组坯,纵向层板强度和模量较高,横向层板强度和模量较低,其截面呈强弱相间的条带状结构.当轴心受压构件失稳时,截面剪切变形对CLT稳定承载力的影响不可忽略,故不能采用一般木产品的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目前我国相关标准中尚无CLT轴心受压构件稳定承载力计算方法.鉴于此,从CLT产品的截面构成特点出发,将其视为分肢柱:纵向层板视作柱肢,横向层板视作柱肢之间的连接.采用考虑剪切变形的压杆屈曲理论,首先计算不考虑横向层板时的构件长细比,再考虑横向层剪切变形对长细比的影响,推导建立了 C
[目的]了解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环境特征、水体补给关系,为合理保护和改善湿地水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液态水/水汽同位素分析仪测定了氢氧稳定同位素丰度,通过离子色谱仪测定八大离子水化学特征指标,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水体(降水、河水、沼泽水、地下水)的化学参数和氢氧稳定同位素[(δ(D)和δ(18 O)]进行分析,研究该区域水化学类型和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和环境意义.[结果]①湖泊水体、黑河及其入沼泽水体、出沼泽水体的主要化学类型都为HCO3--Ca型(重碳酸钙
[目的]WOX基因家族在模式植物组织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分子调控角色.非模式植物WOX基因家族的系统发育和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研究有助于探索遗传进化规律和基因表达特征,进而为其转基因体系构建提供指导.[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3个茶树品种全基因组数据中鉴定WOX基因;通过ClustalX 2.1和MEGA X软件探索它们的进化规律.运用Perl语言、Codon W 1.4.2程序和SPSS 23.0等软件分析3个茶树品种WOX基因编码序列,探究它们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模式;基于ENc-GC3s、PR2分析和中性分
为研究无胶层合木梁中旋转焊接木榫的抗剪性能,选用山毛榉木榫旋转焊接SPF(spruce-pine-fir)层板,制备20个单榫焊接节点试件开展双剪试验,获得其破坏模式及荷载-位移曲线.试件的破坏模式为木榫受剪出现类双铰破坏,同时开孔附近基材受木榫挤压破坏.试件的平均峰值位移为4.460 mm,平均峰值荷载为6.127 kN.分别采用中国GB 50005-2017《木结构设计标准》、美国NDSWC-2018木结构设计规范、欧洲Eurocode 5-1995木结构设计规范中金属销类连接件抗剪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
[目的]高效的森林经营必须建立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尺度的森林生态功能综合评价及驱动因素,可为制定森林经营规划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市为研究对象,以1979—2012年148块8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在构建生态功能指数基础上,进行研究区生态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结果]①1979—201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能指数提高的样地数多于降低的样地数,中高等级样地数的比例呈稳步增加趋势,低等级样地比例呈现阶梯状下降趋势;②1979—2012年,研究区森林生态功
[目的]分析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全球变暖环境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被保护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湄公河次区域为研究区,使用MOD13Q1-NDVI数据,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反演区域2005—2019年植被覆盖,采用线性回归分析、马尔科夫模型等分析区域植被覆盖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利用偏相关分析法探究植被覆盖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大湄公河次区域高植被覆盖的面积占总面积的61.9%,空间上呈现北低南高、东高西低
[目的]分析浙江省公益林中对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环境因子,为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珍贵化改造和珍贵树种保护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针对分布于浙江省的427个杉阔混交林和阔杉混交林样地进行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杉阔混交林可划分为5类群丛,阔杉混交林可划分为6类群丛.在杉阔混交林的5类群丛中与杉木伴生的树种主要为青冈(Quercus glauca)、木荷(Schima superba)、马尾松(Pinu
人造板“轻质化”是近期我国木材加工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对于轻质刨花板力学性能及其破坏模式的深入分析可为其开发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以松木和桉木为木质原料,选用聚氨酯发泡胶黏剂制备全松木、全桉木和松桉混合3种具有不同原料组成的轻质刨花板,对比分析其内结合强度和破坏模式,并从破坏断面形貌和刨花表面润湿性两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平均密度为540 kg/m3的轻质刨花板中,全松木刨花板的平均内结合强度(0.26 MPa)显著小于全桉木刨花板(0.38 MPa)和松桉混合刨花板(0.35 MPa).内结合
[目的]确定红松(Pinus koraiensis)幼树在次生林生境中生长的最适林隙面积及林隙内位置,为恢复温带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优化抚育经营措施提供支持.[方法]以黑龙江小兴安岭红松幼树(15 a)为试验材料,采用CIRAS-2光合仪分别测定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次生林4种林隙[大(206.1 m2)、中(116.9 m2)、小(52.4 m2)、林内(对照,12.6 m2)]内3种位置(中心区、过渡区与边缘区)生长的红松幼树光合参数(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