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立春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p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片《立春》以犀利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再现改革春风刚刚起风时,对当时人们的理想、信念及道德观念的冲击……,人们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的挣扎、呐喊与不解。理想是自己的,现实是社会的,只有走过或经历了“立春”的人,才能融入现实的社会,但梦想不可泯灭,只要有梦想早晚都会实现的,立足于现实实现自己的梦想。
  关键词:立春 梦想 现实
  
  影片《立春》反映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发生在某小城里一群追求艺术的小人物的故事,导演用冷静客观的视角,结实有力的叙述方式,敏感细致的笔触,通过对底层人物的细微观察和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及人物的特质,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励志、现实主题。通过对王彩玲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展示她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于人生信念的勇敢支撑,对爱情婚姻的态度和她身上值得崇尚的价值观人生观联系起来,从而激励人们追求梦想,坚持自我。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现在或曾经有过一个王彩玲,为了小小的梦想兴奋、执着、坚忍、彷徨,也许她还在,也许她已经被我们抛弃。
  《立春》是顾长卫继《孔雀》之后的一次突破,也是影坛多年来不可多得的文艺佳作,被称为残酷现实主义作品,通过王彩玲、周瑜及黄四宝等人的命运及其遭遇,映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状及时代变迁。整个电影中人物都近乎相貌平凡甚至丑陋猥琐或者道德上庸俗不堪的人物,但他们身上都有着时代的印记,这些粗俗不堪在我们看来又是那么的真实和生动。尤其是对主人公王彩玲的塑造鲜活生动,将其清高、虚伪、执着、善良表现地淋漓尽致,亦真亦幻。
  王彩玲是一个小城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长相平平,甚至有些丑陋,性格古怪,却有天籁般的嗓音,一心向往去北京发展,甚至想在巴黎歌剧院去一展歌喉,为了这一梦想她屡遭挫折,但坚韧不拔,克服重重困难,正是这种为理想决不放弃的精神感动了我们。因为梦想王彩玲戒了爱情,“不想在这个城市发生爱情”所以已是中年的她,依然独身一人。她的梦想是有一天自己站在诺大的舞台,深情地唱响她挚爱的歌剧,下面掌声雷动,观众大声呼喊着王彩铃的名字。是梦也罢,是追求也罢,至少王彩玲始终坚持着。她深信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令她不屑一顾的地方,只有北京才是自己的归宿,这是王彩玲一直以来加于自己的精神支柱。所以她可以无视别人的非议,忘掉丑陋的存在,编织虚伪的谎言,甚至以全部家当去换得一纸可怜的户口。每一年春天来临的时候,她都会觉得有事情要发生。她试图在这个孕育梦想、象征希望的季节。饱含热情,以最为虔诚的目光来迎接生命的转机。然而,春天走了,什么都没有改变。梦想在谎言中落幕,她可以对命运提出抗议,也可以对命运进行咒骂,但现实总归现实,生活还得继续。己遭受现实极度摧残的她还是以艺术之名,来诠释着美丽,哪怕是在梦中。
  王彩玲抵触爱情,在她的生活范畴里只有歌剧与梦想,爱情只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直到她遇到了黄四宝,面对艺术上的知己,她可以放弃一切,此时的王彩玲全然放下了自己的清高和自傲,然而一切都是王彩玲一厢情愿地以为,飞蛾扑火。最终这段感情却最终以黄四宝的负气而走告终,最后王彩玲选择了跳楼,自杀未遂。然而这种伤害并没有到此为止,生活还在继续。但是她的爱情观念依然没变,尽管遭到断然的拒绝,尽管这场感情的结局足以让她对爱情失望,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爱情态度,面对求婚的周瑜,早过待嫁之年的她依然抱定“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执着;当同病相怜的胡金泉企图以假结婚来求得周围人的目光的转变时,她断然拒绝,尽管她同情和理解这个和自己一样不幸的男人,但她要的是爱情,而不是“做别人的炮灰”。王彩玲对爱情是执着的,尽管向往,但宁缺毋滥。
  王彩玲与爱情失之交臂,对于梦想,王彩玲始终没有放弃。不断期望又失望,不断努力又彷徨,影片中王彩玲就是这样几度煎熬。
  理性而清醒的她,知道周遭人们的“审美情趣”及自身的价值所在,“没有这副好嗓子,我就是废人一个”。但可怜的是这仅有的丁点儿价值追求也在现实的击打中变得体无完肤、七零八落。作为对平庸生活强烈反叛和给自己心灵莫大慰藉的艺术理想,却在王彩玲的面前一点点真实而凄然的碎裂,留给她的只是清醒而切肤的痛。可王彩玲偏偏选择了清醒,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的,所以面对无奈的周遭,没有顺应,更没有妥协和求全。—个如此平庸却在世俗的眼光中坚持理想的普通人,她的一切一切都映照了无数^心灵深处最本质的地方。她清高自傲,为了理想一趟趟地踏上去北京的火车;她在和自己相似的人身上体验到对艺术的一份份感动,却又不肯与别人苟同,始终对梦想怀揣着一份坚持。
  一次次生活的打击和命运的嘲弄也并不能改变她善良的本质,面对身患癌症的高贝贝对于梦想的追求,王彩玲无法无动于衷。她倾之所有为高贝贝筑梦,殊不知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而已。她的谎言曾经寄托了王彩玲的梦想却最终撕碎了王彩玲的北京户口,撕碎了王彩玲最后那点希冀。
  最后王彩玲一无所有了,纵然心比天高,然而梦想对她来说犹如空中楼阁,高不可及。身处破旧败落的北方小城,保守世俗的老百姓将王彩玲所执迷的意大利歌剧视为残曲异调,根本无法入耳,更别提欣赏了。梦想是如此多姿多彩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变得如此苍白无力。最终巨大的心理落差对于王来说是一种折磨,母亲的苦口相劝,世人的不解,社会的压力,带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处在一种粗蛮的勃勃生机当中,艺术将王彩玲贴上了与这个时代不同的标签,因此她成了异类,没有朋友,没有快乐,格格不入,孤独寂寞。王彩玲经最后一刻救命稻草寄予婚姻家庭,她也曾试图把它作为事业梦想破灭后的一种安慰,然而漂亮女邻居的不幸遭遇浇灭了这最后一点期盼,她彻底抛弃了这种愚人又愚己的契约形式,她领养了一个残疾小女孩儿,于是我们看到了另—个王彩玲,为女儿讲述蚕变蛹的故事,告诉女儿,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造成这一切的是谁的错?追求梦想追求艺术有错吗?也许错就在于这个时代吧。王彩玲处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如果说八十年代的关键词是“文化”,九十年代是“经济”,那么在从文化到经济的嬗替过程中,尚存在三年左右的徘徊期,即1989年至1992年。八十年代理想已被扼杀,九十年代新价值观尚未形成,此时正如冬雪茫茫,不见出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时期,持有对旧事物的残存,新事物的怀疑,所以意大利歌剧这一新兴事物断然不会被人们所接受。且人心浮躁,物欲横流,艺术只是奢侈品而矣。在今天这样多元化的时代,艺术都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更对个人本身有着极高的要求,何况在那个闭塞的年代,从艺之路更是艰难。
  影片以“立春”为电影题目有深刻而广泛的意义,我认为在此片中,立春有以下三层含义:新的希望、春天的开始、新时代的开始。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时问标志。立春不仅是王彩玲一个人的憧憬,在影片里怀才不遇的人眼中,每一个“立春”就像是一列开往春天却消逝了的火车,渴望着心中酝酿已久的梦想。
  王彩玲的艺术梦想终究无法在现实中成像。但她始终在执着的耕耘,终于为自己拼了一个饱含希望的结果。回家过年作为一个转折,王彩玲真正迎来了生命中的立春,她收养了一个兔唇的小女孩,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她弹钢琴的手握住了剁肉的刀,唱歌剧的好嗓子开始叫卖,生活向她打开了另一扇门,更加真实和充满希望。在故事里的这个立春时节,她终究放弃了虚无的梦想而走进了现实,虽然有太多的无奈,但也获得了弥足的释然。艺术寂然死亡,生命开始重生。她不再完全寄希望于梦想和爱情,她坦然的接受了生活给予的另一种更加朴实的恩赐,母亲的鞭炮。父亲的眼泪让她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
  这部电影延续了顾长卫一贯的叙事风格,冷静的色调,现实的手法,轻描淡写的镜头将生活细腻展现,没有出格的煽情,没有夸张的表达,但却是最真诚的诉说:当理想照进现实,这之间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迷茫、彷徨……,我们该如何抉择?因为其中和任何一方的选择都会让我们有着无以言说的痛苦。不妨就把我们自己看成王彩玲,因为我们都有过遗撼,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一厢情愿而改变,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期望向命运呐喊不公就能实现理想只是我们的懦弱,我们的人生也正如王彩玲的一样,每个阶段都会充满着希望的再生和破灭,但在这过程中,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梦想。是相信宿命还是奋力反抗,《立春》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春天是美好的,每个春天的到来都能给我们带来希望与梦想。只有经历了“立春”,才能更好的珍惜、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春天”。
其他文献
[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迭九十多个,在这么多人物当中,林语堂最推崇的却是女主人公姚木兰,把她塑造成集美貌、贤德、聪慧,豁达包容、勇敢坚韧于一身的乱世中的佳人。  [关键词]美貌 贤德 聪慧 豁达包容 勇敢坚韧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浊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英文书名为《M
[摘要]  韩国黑帮电影是韩国类型电影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韩国黑帮电影在吸收了好莱坞、香港电影制作上的经验之余,体现出了本土化的独特内涵。在人物塑造上,关注黑道人物身上的普通人的情感描摹;在影片主题上,放弃了对黑社会组织活动的描述,而选择突出人物特色;在镜头运用上,更是体现出了黑色暴力的舞台特征。这些特点对韩国黑帮电影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黑帮电影 普世化 黑色暴力    
【摘要】 《呼喊与细语》是伯格曼众多经典作品中的一部。在这部电影中,电影语言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和应用。整部影片中,色彩与构图等视觉语言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造型手段,而是成为了叙述的主体,参与到了电影叙事的本身。  【关键词】《呼喊与细语》 电影语言 色彩 构图    毫不夸张的说《呼喊与细语》是第一部让我感到震惊的电影。几年之后,当我再一次重温这部影片时,震撼之感丝毫未减。这种震撼不仅缘自故事或视
摘要 《天上草原》以一个八岁的城市汉族弦子的视角展现着他童年的草原生活,以及将成人后的回忆作为画外音叙述故事。从中体现出草原上一种宁静而致远的人间温情,挖掘出民族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意蕴。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天上草原》 灵魂    前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蒙古族导演塞夫、麦丽丝夫妇以一种炽热的民族热情根植在草原这片悠久而又丰富的历史文化沃土,营造着他们独特的电影世界,展现着他们浓厚的民
【摘要】在宫崎骏的眼中,“动画是一个如此纯粹、素朴、又可以让我们贯穿想象力来表现的艺术……它的力量不会输给诗、小说或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千与千寻》在国际上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影片通过对十岁普通小女孩千寻的一次成功成长经历的叙述浓缩了对人类如何拯救自己的思考,千寻所遇到的鬼神世界是对现代人心理世界的隐喻。  【关键词】成长 隐喻 心理 拯救    2002年《千与千寻》摘取第52届柏林电影节
【摘要】摄影艺术创作需要不断开拓创新,需要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各种思维形式的协调和统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具有独创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好的摄影作品会更多的体现哲学意味,表达出梦境和现实。  【关键词】真实 虚幻 情感    摄影是用影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人类的感情也大多深埋在看不到的地方,有的通过视觉和听觉所感受到的真实或者虚幻却能够深入我们的灵魂。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那些愿
[摘要]“80后”作为新起的群体逐渐登上社会大舞台,当前反映这个群体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80后”一代的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透过这些影视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当代青年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丰富与多彩,在这样的认知前提下,过来人们正视差异,理解、包容“80后”价值观的多样性是促进社会心理走向和谐的应有议题。  [关键词]影视作品 “80后” 价值取向    2007年,在诸多韩剧、台剧充斥各大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黑人女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雷和她的戏剧《太阳下的一颗葡萄干》,然后简要总结了黑人英语的语言特征,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人英语在该剧中的作用。  关键词:黑人英语 方言 语言特征    一、引言    黑人英语指的是主要由非洲裔美国人后裔所使用的集中变体的名称,其名称也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有African AmericanEnglish(AAE),BIack English,Bla
摘要 美国导演凯文,科斯特纳在影片《与狼共舞》中成功地运用狼的寓意,艺术地再现了一个多世纪以前美洲印地安人质朴、纯真而又命运多舛的生活。  关键词 狼 印地安人 象征 历史    一、引言    狼在中外文化中似乎一直都是一个反面形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是残忍、凶狠、狡猾的化身。然而,近年来,文化界突然兴起了一股狼文化热潮。狼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本性被挖掘出来。人称“狼的哲学”。笔者由此想到凯文,科斯
【摘要】电影《大鱼)》展现了—部给成人的奇幻童话,使观众无意识或潜意识地沿着与电影时空同步的“虚构”心理走向,开始经历预定的心灵体验历程,唤醒久违的用童话式纯真思维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蒂姆·渡顿 奇幻电影 童话思维    引言    一个好的剧本在手,并不意味着一部影片的成功。希区柯克曾说,他“对讲述故事的方式比故事更感兴趣。”导演蒂姆·波顿是深知此道的,在《剪刀手爱德华》中他已经驾轻就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