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冷漠是教师对受教育者采取无关痛痒、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由其自生自灭的态度,是教师的一种渎职和没有作为的表现,也是教育工作者对行政命令的“软抵抗”。是危害教育的罪魁祸首。是最令人深恶而痛绝的。
探求冷漠教育的根源,主要的还是在一个“无”字上。下面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的无情
城市我不甚了解,这里单就我所耳闻目睹的农村而言。当我发现世道人心对未成年人如此冷漠无情的时候,我是十分震惊的。关于这一点,还得从我不久前的一次遭遇说起:
我班有一个姓谭的学生,经常逃课,屡教不改,我决定对他的生活环境作调查研究。我查看了他的学籍档案,知道他家居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偏僻村寨。据班上的学生透露,他爸外出打工几年了,他妈管不住他。他在村级小学读书的时候就经常逃学,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他已经习惯了做“脱缰的野马”。
“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我的心里闪现出一个惶恐的念头。听说他寄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农户家里,我决定到那里调查情况。
下午。根据学生们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他的寓所。这家男主人姓赵,四十多岁模样,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一打听,才知谭学生也不在住处,不知上哪儿去了。学生没找着,却听到房东诉说了他的一大堆不是。话语中还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埋怨和失望。
在我的意念中,房东对寄住的未成年人是有一定的监管义务的。于是就问道:
“你们接纳人家娃娃在自己家里住宿,难道一点都不管他们的行踪吗?”
“你这个老师说到哪里去了。人家娃儿要做啥子,那是他的自由,我们管得着吗?”他顿了一下,望着我,瘪着个嘴,摇着头,做出一副不屑而又无奈的样子,接着说:
“现在的娃儿不象前些年的娃儿喽!——飞得很。你管他,弄不好,他还要凑你呢!”
听到他理直气壮的回答,我感到十分意外,也十分震惊,气急败坏地想同他理论一番,但被我的同伴及时阻止了。理由是:大可不必。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那天的情景,对那位房东大动肝火,觉得很失态,很不该。这倒并不是因为我认同了他的态度和见解,而是我想,以他的目力和修养,要他具备担当社会教育责任的意识,这个要求是高了点,不太现实。他的局限是环境造成的,不全是他的过错。
这次偶然的遭遇让我无意中窥到了农村社会人文生态的荒凉境况,也让我从一个角度真切地触摸到了世道人心的冰冷。这种不良的人际环境,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个典型的案例证明了社会存在冷漠教的育现象。
再深入地追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种冷漠无情,虽系有意,但却源于无知。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来同泥土打交道的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忧患意识 。他们不明白,乡间的孩子成才,可能惠及自己,邻里的儿女作恶,也许祸及家门。他们很少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没有共同的目标任务,生产生活习惯单打独斗,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无合作意识和公民意识。所以他们的局限是环境造成的,不必苛责。改变现状需要时间的不懈努力。
二、家庭的无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无知也是家庭的无知。在农村,有很多身为家长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离合格家长的距离还很遥远。只求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是学校的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把孩子送进学堂就心满意足,高枕无忧了,不能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忙于奔波劳碌,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只能顺其自然。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孩子多数成了娇儿贵女,惯养了许多不良习气,一些家长不但不引起重视,反而引以为自豪。最不忍的是迫于生计,不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儿女成了所谓的“留守孩子”。他们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大多有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可理喻。“留守孩子” 问题是农村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已引起社会学家和主流媒体的关注。
三、学校的无助
劣质的家庭必然产生出有问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扮演的角色就是“学困生”或 “后进生”。在分数至上的学校里,亲切的目光都被成绩拔尖的“状元才子”们吸引过去了,他们得到关注,通常是在他们惹出麻烦来的时候。他们少受关爱却并不显得孤独,他们在学校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群落,志同道合,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大多很难老老实实的呆在教室里,行踪飘忽,出没于各种是非之地和娱乐场所。更有甚者打扮时髦,头发染得奇光异彩,目无尊长,言语粗鄙,吃、喝、玩、乐、吸、赌、偷、打、杀、抢等无所不为 。他们是危险人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滑入犯罪的深渊。他们的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他们才是最需要也最应该关心的一群,然而人们不是避而远之,就是视而不见。
学校的“后进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因为智力障碍。这类学生不易成才,却都可以成人。另一类就是 “问题孩子”,属于心理障碍。他们大多绝顶聪明,若不使浪子回头,则损失的将不止是一个人!
“问题孩子”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和师德水平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他们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群,转变他们意味着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不但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面对这类孩子,由于社会的漠视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显得多么力不从心和孤立无援!不少教师或因能力局限而束手无策,或因职业倦怠而放任不管。于是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解决,而且反而有蔓延和加剧的趋势。有的孩子甚至成为“足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被踢来踢去!
严峻的问题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探求解决之道。
(作者单位:553200贵州省赫章县朱明中学)
探求冷漠教育的根源,主要的还是在一个“无”字上。下面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会的无情
城市我不甚了解,这里单就我所耳闻目睹的农村而言。当我发现世道人心对未成年人如此冷漠无情的时候,我是十分震惊的。关于这一点,还得从我不久前的一次遭遇说起:
我班有一个姓谭的学生,经常逃课,屡教不改,我决定对他的生活环境作调查研究。我查看了他的学籍档案,知道他家居住在离学校很远的偏僻村寨。据班上的学生透露,他爸外出打工几年了,他妈管不住他。他在村级小学读书的时候就经常逃学,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他已经习惯了做“脱缰的野马”。
“又是一个问题孩子!”我的心里闪现出一个惶恐的念头。听说他寄住在离学校不远的一个农户家里,我决定到那里调查情况。
下午。根据学生们提供的线索,我找到他的寓所。这家男主人姓赵,四十多岁模样,刚从地里干活回来。一打听,才知谭学生也不在住处,不知上哪儿去了。学生没找着,却听到房东诉说了他的一大堆不是。话语中还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埋怨和失望。
在我的意念中,房东对寄住的未成年人是有一定的监管义务的。于是就问道:
“你们接纳人家娃娃在自己家里住宿,难道一点都不管他们的行踪吗?”
“你这个老师说到哪里去了。人家娃儿要做啥子,那是他的自由,我们管得着吗?”他顿了一下,望着我,瘪着个嘴,摇着头,做出一副不屑而又无奈的样子,接着说:
“现在的娃儿不象前些年的娃儿喽!——飞得很。你管他,弄不好,他还要凑你呢!”
听到他理直气壮的回答,我感到十分意外,也十分震惊,气急败坏地想同他理论一番,但被我的同伴及时阻止了。理由是:大可不必。
现在静下心来回想那天的情景,对那位房东大动肝火,觉得很失态,很不该。这倒并不是因为我认同了他的态度和见解,而是我想,以他的目力和修养,要他具备担当社会教育责任的意识,这个要求是高了点,不太现实。他的局限是环境造成的,不全是他的过错。
这次偶然的遭遇让我无意中窥到了农村社会人文生态的荒凉境况,也让我从一个角度真切地触摸到了世道人心的冰冷。这种不良的人际环境,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并非所有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个典型的案例证明了社会存在冷漠教的育现象。
再深入地追究下去,我们会发现这种冷漠无情,虽系有意,但却源于无知。主要的精力和大部分时间用来同泥土打交道的人,受教育程度低,大多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忧患意识 。他们不明白,乡间的孩子成才,可能惠及自己,邻里的儿女作恶,也许祸及家门。他们很少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没有共同的目标任务,生产生活习惯单打独斗,缺乏紧密的社会联系,无合作意识和公民意识。所以他们的局限是环境造成的,不必苛责。改变现状需要时间的不懈努力。
二、家庭的无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无知也是家庭的无知。在农村,有很多身为家长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离合格家长的距离还很遥远。只求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认为教育孩子知书达理是学校的事,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把孩子送进学堂就心满意足,高枕无忧了,不能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忙于奔波劳碌,没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孩子,只能顺其自然。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孩子多数成了娇儿贵女,惯养了许多不良习气,一些家长不但不引起重视,反而引以为自豪。最不忍的是迫于生计,不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儿女成了所谓的“留守孩子”。他们生活在残缺的家庭里,无拘无束,自由散漫,大多有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可理喻。“留守孩子” 问题是农村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将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已引起社会学家和主流媒体的关注。
三、学校的无助
劣质的家庭必然产生出有问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进入学校,扮演的角色就是“学困生”或 “后进生”。在分数至上的学校里,亲切的目光都被成绩拔尖的“状元才子”们吸引过去了,他们得到关注,通常是在他们惹出麻烦来的时候。他们少受关爱却并不显得孤独,他们在学校已是一个相当可观的群落,志同道合,而且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他们大多很难老老实实的呆在教室里,行踪飘忽,出没于各种是非之地和娱乐场所。更有甚者打扮时髦,头发染得奇光异彩,目无尊长,言语粗鄙,吃、喝、玩、乐、吸、赌、偷、打、杀、抢等无所不为 。他们是危险人物,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滑入犯罪的深渊。他们的处境是十分悲惨的,他们才是最需要也最应该关心的一群,然而人们不是避而远之,就是视而不见。
学校的“后进生”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因为智力障碍。这类学生不易成才,却都可以成人。另一类就是 “问题孩子”,属于心理障碍。他们大多绝顶聪明,若不使浪子回头,则损失的将不止是一个人!
“问题孩子”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和师德水平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他们是最让老师头疼的一群,转变他们意味着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重塑,不但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且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面对这类孩子,由于社会的漠视和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显得多么力不从心和孤立无援!不少教师或因能力局限而束手无策,或因职业倦怠而放任不管。于是问题不但没有在学校得到解决,而且反而有蔓延和加剧的趋势。有的孩子甚至成为“足球”,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被踢来踢去!
严峻的问题清楚地摆在我们面前,希望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探求解决之道。
(作者单位:553200贵州省赫章县朱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