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和学习对象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左右。有了兴趣才有爱好,有了爱好才会乐于学习。
关键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61-01
所谓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和学习对象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左右。有了兴趣才有爱好,有了爱好才会乐于学习。
一 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听老师的话”,“老师讲的不会错”,被学生家长、学生奉为金科玉律。这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师生关系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必须取代传统的惟命是从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全神贯注于所讲的内容,神采飞扬,情文并茂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情感的投入,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了如指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慈母般的情感对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把信任,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激励的话传送给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取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和讲授的知识,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才能引起师生思维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兴趣的传递,是兴趣的激发。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要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情感、期待的信念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必将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称。
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有了引人注目的开头,就像一出戏有了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也应有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导语。例如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用《红楼梦》的故事引入新课,讲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用关于书的谜语导入新课。讲述《范进中举》就用《孔乙己》来对比着诱导兴趣。总之导语要新奇有趣,使学习气氛高涨,增强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法的创立者刘显国老师说:新课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三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的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失,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论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熟悉的环境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组合作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灵魂。但目前小组合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合作不积极,小组成员表现不均衡,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四 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关键词: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61-01
所谓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的活动和学习对象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最容易被兴趣左右。有了兴趣才有爱好,有了爱好才会乐于学习。
一 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的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界限分明,“听老师的话”,“老师讲的不会错”,被学生家长、学生奉为金科玉律。这种居高临下的不平等师生关系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必须取代传统的惟命是从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感情,全神贯注于所讲的内容,神采飞扬,情文并茂使学生感情涌动,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情感的投入,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状况了如指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慈母般的情感对待他们的成功和失败,把信任,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激励的话传送给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指责,取得学生的喜爱与信任,营造一种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学生才会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和讲授的知识,达到学生学习的最佳状态,才能引起师生思维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兴趣的传递,是兴趣的激发。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投入了全部感情,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学生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要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爱。语文教师如果能够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情感、期待的信念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提高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必将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兴称。
二 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诱导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的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篇文章有了引人注目的开头,就像一出戏有了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也应有妙语连珠,语惊四座的导语。例如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就用《红楼梦》的故事引入新课,讲授《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用关于书的谜语导入新课。讲述《范进中举》就用《孔乙己》来对比着诱导兴趣。总之导语要新奇有趣,使学习气氛高涨,增强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法的创立者刘显国老师说:新课的导入,它在课堂教学中是新课的导言,是新课进行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三 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宗旨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
具体方法是阅读的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
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造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
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失,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用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结论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比较熟悉的环境去观察,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
4.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小组合作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了,但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的教学模式的灵魂。但目前小组合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合作不积极,小组成员表现不均衡,在开展小组活动的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冷场”。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小组合作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四 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学生对老师是真诚尊敬的,充分信赖的。讲课时,要尽可能地缩小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大程度地和每一个学生发生心理上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到他们每一个对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为师生进一步接触创造有利条件。如果老师不尊重学生,不爱护学生,学生就会产生反感,甚至厌恶。这种反感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从而引起他们对该门学科的反感。我对学生的要求是严格的,但从不发脾气,我通过与学生广泛的情感交流,融洽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具有盲目的“向师性”,但却具有朦胧的“择师性”。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尽量抽出时间接触学生,交流思想,培植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选择”、“认可”了我这个老师,同时,对我所教的语文课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