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模糊语的语用学解读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d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简述模糊语的定义,从顺应论角度对新闻文本中的模糊语现象加以分析,并对模糊语和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结合做语用学解读。揭示了恰当的模糊语能促进新闻文本的严谨和准确。
  关键词:新闻;语用学解读;模糊语
  作者简介:金朋荪(1954-),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英语系主任,教授;焦亚楠(1986-),女,河南舞阳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193-02
  
  20世纪60年代中期,L1A1 Zadeh(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在其论文《模糊集》(Fuzzy Sets)中,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理论,标志着模糊学的诞生。在我国,伍铁平教授的《模糊语言初探》和《模糊语言再探》是最早运用L1A1 Zadeh的模糊理论来研究语言模糊性的论文。著名语言学者黎千驹教授指出,“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表达了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即中介过渡性的语言。”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个重要属性,模糊语的语用分析是从语言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讨论语言的不确定性,语言的含糊只有从语用角度去分析才有意义。在对模糊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模糊语言的使用与文体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即不同文体中模糊语言的使用比例不尽相同,同时,模糊语言在不同文体中的特点、作用也不尽相同。
  新闻文体中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作为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具有迅速、真实、简短的特点。准确性是“文以载道”的根本条件。但是,伍铁平教授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引用了陈柯平在1983年第5期《新闻业务》所刊文章《谈“模糊语言”》中的话:“‘模糊语言’在我们的编辑、记者、通讯员笔下,在报纸的新闻、通讯、故事里,屡见不鲜。”既然新闻非常强调语言的准确性,那么,模糊语言就是一个忌讳。实际上,在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人们的新闻意识与素养逐渐提高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解读新闻文体中的这种模糊语言现象。
  一、模糊语的定义
  词的模糊性是指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外延没有明确的界限。语言的模糊性是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客观存在的大量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这种不确定性就是模糊性,反映在语言中就是模糊性言语。如:高—矮、多—少、胖—瘦都是相对的,二者无明显的分界。因为词语的指示是一个过渡状态。人们对其划分也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词语就毫无疑问地具有模糊性(fuzziness)。简单地说,模糊词可分为六种。
  (1)指示“连续客体”的词,如表示时间、颜色、年龄等的词以及象声词。如:presently、those days、soon after 等。
  (2)可分等级的形容词或副词。如tall/short、deep/shallow、beautiful/ugly等。a small elephant 要比a big rat大,但a tiny rabbit 却要比a huge flea大。
  (3)表抽象概念的词。如affection(爱)、resentment(恨)、dictatorship(独裁)、political rights(政治权)等词,不同民族,年龄、修养的人对它们的理解千差万别。
  (4)无实际所指的词。如ghost(鬼)、God(上帝)、mermaid(美人鱼)等词,其所指只是在文学或艺术作品中假想的意象。
  (5)表达模糊意义的数词。数词的意义通常非常准确,但 trillions of、dozens of 等的语义却是模糊的,泛指“大量”、“多”。
  (6)自身含有模糊韵味的修饰语。如almost、likely、sooner or later、to a degree 等。当这类词修饰语义明确或基本明确的词语时,其整体语义就变得模糊不清。
  二、模糊语与顺应理论
  1999年,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在其论文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了语用学顺应论。该理论强调“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按照此理论,他指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而且三者不可分割。“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在高度灵活的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基础上,完成的语言选择。这两个特征自然导致语言具备另一个特征——顺应性,顺应性是指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不同语言项目中做出灵活选择以满足交际需要的行为过程。”作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顺应论为深入研究语言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Verschueren认为,双方必须顺应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才能实现其交际目的。交际语境包括双方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及物理世界。
  新闻语言需要准确,但这一标准是相对的,非绝对的。新闻是一种单向的交际行为,在这种单向交际中,双方没有商讨的机会,所以,新闻稿要照顾到受众的心理、社交、物理等方面。
  1.顺应受众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指交际双方的情绪、性格、意图等认知情感因素。新闻选择语言的过程就是顺应自身和受众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1)顺应受众的阅读心理。受众是新闻出发点和落脚点,他们更乐意于选择与自己“近”的东西,既指空间距离上的近,也指与自己观点近,以便强化自己原有的观点,改造不同的观点,使其更适合自己的意愿。所以,记者可以借助模糊语,满足受众信息、娱乐、精神等方面的需求,使新闻实现更大的价值。
  Police were not disclosing many details about the deaths at the farm in the eastern Canadian province of Ontario,about 30 Kilometers southwest of the city of London,except to say that four vehicles were involved,including a tow truck,and that the dead were all men. The bodies were found on Saturday morning.
  ——China Daily,April,10,2008
  例中about,Saturday morning都是模糊语,没有具体到数字和具体时间,避免了读者对冗长或过于具体的数字的厌倦。
  Prosecutors also investigated him as part of a criminal case against his father. The alder Chung was convicted in February 2007 of embezzling almost 70 billion won from Hyundai,Kia and other affiliates,and of breach of trust,including selling securities in Hyundai affiliates to his son.
  ——China Daily,Sep,22,2009
  句中almost,at below-market prices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2)顺应新闻工作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多时候,新闻工作者不能准确判断新闻事件的某些因素或对一些因素无法精确把握,模糊语便大显身手了,为记者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和新闻的失真。比如,新闻英语中经常用到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It is said that(据悉),It is claimed that(有报道称)等。这类模糊语表明不是记者的臆测,暗含话语的客观性,进而达到准确性,减轻记者所承担的风险,很好地顺应了记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Nantong now has about 100 large investment projects funded by 16 massive domestic enterprises and 34 Fortune 500 companies including Keppel Corp of Singapore,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of Japan,Goldman Sachs Group Inc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Ocean Shipping(Group)Co.
  ——China Daily,Sep,22,2009 Nantong leads Jiangsu costal development.
  由于无法弄清楚南通的大型投资项目到底有多少家,使用了about一词,在介绍情况的同时,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2.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场合、社会环境以及语言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规则统称社交世界。交际者必须选择符合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语言社团的交际规范。
  (1)顺应社会交际规范。新闻媒体所言,必须考虑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反之,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在外事和政治外交事务的新闻中,新闻用词必须慎之又慎,避免不良后果。
  The Fed has pledged to buy up to $1.45 trillion of mortage-backed securities and debt issued by government sponsored Fannie Mae and Freddie Mae by end-2009.
  ——China Daily,Sep,22,2009 Wavering on fiscal policy may rock investor faith.
  up to并没有传达多大的金额。但这一模糊概念,既能使受众理解,又措辞谨慎。
  (2)顺应新闻规范及纪律。作为应用文体,新闻有自身的规范。涉及到相关人士时,国际新闻界一致要求记者对其姓名信息进行模糊处理。如:said on condition of anonymity(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说)、inner source(内部人士)、witness(目击者)等。
  “China Metallurgical’s price is not attractive if you compare it with existing steel and metal companies,” said an analyst at OSK Securities Hong Kong Ltd.
  ——China Daily,Sep,22,2009 China Metallurgical fails to sizzle on debut.
  这则新闻中,记者并没有说明确切的消息来源,只是用了an analyst保护了分析人的利益。
   3.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所指关系以及交际对象的体态、手势、形象、生理特征等非语言因素。为了顺应新闻报道中动态事件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模糊语的应用是绝对必要的。
  例:China produced an estimated 2.1 billion tons of cement last year,including 600 million tons of small cement capacity because of shut down by the end of 2013.
  ——China Daily,Sep,22,2009 CNMB spreading wings abroad to shore up sales.
  记者使用了the end of这个模糊词,没有说明具体时间,也许具体什么时间,目前还无人知晓,因此,记者恰当地使用了模糊语,既尊重了新闻的时效性,又顾及了新闻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从受众和记者两方面考虑,新闻中模糊语的出现都是对心理、社交及物理世界很好的顺应。
  三、结论
  虽说新闻中的模糊语有其合理的存在意义,但并非新闻报道可以不顾及事实真相,随便使用模糊语。记者需要坚守新闻道德,在客观公正的原则下适当合理使用,使模糊语体现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和及时性,进而为新闻增色。模糊理论的创意人查德曾说过,“模糊语言对人类的抽象思维和信息传达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表明,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能使新闻报道产生简洁美、形象美、准确美、平衡美、含蓄美,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增强宣传效果。因此,对新闻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不仅为研究语用学展示新的视角,而且对于指导新闻工作者以及新闻媒介在新闻中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伍铁平.什么是模糊语言 语言学百题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3.
  [2]黎千驹.模糊修辞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5]维索尔伦.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徐敏慧.模糊语言中的语用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03,(4):36.
  [7]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
  [8]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
  [9]张乔.模糊语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俞建村.模糊语言在英语新闻中的运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7(2).
  [11]马自泉.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作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责任编辑:刘俊卿)
其他文献
摘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新时期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重大现实课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通过分析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作者简介:高淑芳(19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难以及就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现状,剖析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教学评价手段存在问题的原因,根据学生职业能力的组成及发展过程,构建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并以电子应用专业为例,提出一种职业核心能力的评价方案。  关键词:就业;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评价方法  作者简介:余凤翎(1959-),女,广东潮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工业中心,教授。(广东广州5
期刊
摘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是专业课教学改革的需要。分析了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渗透的条件,并提出了具体途径。  关键词:纺织行业;渗透教育;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赵筛喜(1965-),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徐步荣(1963-),男,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对于学习上遭受挫折的大一新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多付出一些爱心,帮助他们重塑自信,能使他们尽快步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现以西安理工大学辅导员学生工作中的一个具体案例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就学生工作中一些有待深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生工作;大一新生;学习成绩  作者简介:王伟(1981-),男,河南开封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助教;王宗强(1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普遍走进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个人计算机使用状况,并提出了加强学生个人计算机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计算机管理;网络成瘾   作者简介:黎能进(1977-),男,江西进贤人,南京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期刊
摘要:目前,在高职院校快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已得到广泛认可,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被高职院校作为学生培养的刚性目标。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建成,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依然存在传统中职学生管理模式与本科学生管理模式的争论,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特殊性及高职培养目标与学生特点进行改革,在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许多问题。基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及培养职业人才的目标,结合学生绩效管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违纪的类型和产生的原因来阐述做好大学生违纪后教育工作是和谐校园构建中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是在和谐校园构建中坚持以人为本价值核心体系的本质表现,也是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营造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的内在需求的观点。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违纪后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陈雯(1981-),女,浙江温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刘阳(1979-),女,上海
期刊
摘要:非正弦周期信号内容的教学在高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历来是一个难点,在学习、总结和借鉴已有的教研教改成果基础上,提出通过测量分析简单正弦整流电路产生的多个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整体教学方案,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材,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进程中学习知识、增强技能。  关键词:高职;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改革;非正弦周期信号  作者简介:陈卫(1964-),男,重庆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电子信息
期刊
摘要:结合课文实例阐释概念隐喻理论对隐喻意义构建和识解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概念隐喻思维,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隐喻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这对于促进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概念隐喻;大学英语教学;隐喻能力  作者简介:张明杰(1982-),男,山东胶州人,陕西理工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陕西汉中7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理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
期刊
摘要: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目前的大学英语评估模式多数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以分数衡量教与学的优劣。这种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难以对动态的教学过程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引入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体系,对教与学能起到较强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大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赵婵(1963-),女,江苏江阴人,河海大学常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