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麻疹疫情 新动向 探究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20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麻疹的流行及发病率已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在近年来,特别是今春以来我县麻疹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局部地区还有暴发流行,而且其发病的年龄和特征也有新的变化,呈现为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发病由北向南呈逐渐增高趋势;12岁以上儿童麻疹发病相对较多,成人亦有发生,并出现了少量的不足免疫月龄的麻疹患者;其发病高峰以春夏季多见。这些变化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探究其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了解我县麻疹流行的新动向,进一步降低县域内麻疹的发病率,有效控制麻疹暴发流行,本文将我县今春共监测到的78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我县麻疹发病的新情况及流行病学新特点,为控制麻疹流行采取必要措施提供依据。
我县自20世纪70年代初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通过以县疾控中心为主的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麻疹疫苗接种普及率逐年提高,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对麻疹的控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几乎已使麻疹“全军覆没”。但在近几年,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易感人群免疫力下降、麻疹病毒变异等多种可能的因素影响下,我县的麻疹疫情有上升动向,其发病率大幅增加,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一些中学内呈暴发流行的趋势。特别是今春3~4月份,全县共发生麻疹病例78例。其流行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是:发病高峰主要为3~4月,病症与感冒难以区别。其中最小的患者还不足4个月,绝大部分患者都是12岁以上的中学生。我中心当即实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加强免疫和流行区应急接种等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成功预防和控制了这次麻疹的流行。笔者对本次流行发病情况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做一总结,科学的评价以往我们预防控制麻疹的效果,为制定控制麻疹疫情新动向的策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借鉴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麻疹发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麻疹监测系统专报以及我中心监测人员主动搜集(即人群调查走访)获得的病例。
对疑似麻疹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年龄、发病时间、免疫史及临床表现。同时抽取2~3ml静脉血,尽快带回化验室进行麻疹抗体检测。
采用ELISA试验方法,检测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麻疹IgM抗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麻疹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其控制措施。
结 果
本次麻疹首发病例为外地移入我县城关中学的13岁学生,其免疫史不详。
本次共发现麻疹及麻疹疑似病例78例,其临床特征与普通感冒一样,8个月内婴幼儿麻疹症状和病情多偏重。首发症状是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的三四天从头、面开始出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浅褐色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粗糙、充血。这些都和感冒难以区别。患者经6天住院治疗痊愈。
血清学确诊(麻疹IgM抗体阳性)32例,占51.6%(32/62)。具有典型麻疹病例临床特征的仅占41.03%(32/78);麻疹IgM抗体阳性中有免疫史的占93.7%(30/32)。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2岁以上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5.5%(63/78),有4例<8个月的婴儿麻疹病例;2例无免疫接种史和免疫史不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3~4月份。
讨 论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对麻疹疫苗的广泛普及接种,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是麻疹病例的大幅度减少也就意味着人群接触麻疹的机会减少,对麻疹病毒的总抗体水平也会显著的下降,而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无疑是增加了,这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反弹趋势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麻疹疫苗复种工作在我县还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年龄段明显地后移,少年和成年人发病率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这很可能是与我们以前只注重抓基础免疫而忽视强化免疫有关。以至把12~13岁和18~19岁再要进行的二次复种给忽视了,这就使1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失去了麻疹抗体的保护,因为麻疹减毒活疫苗它本身在研制过程中病毒抗原性就有所减弱,一般接种人体4~5年后,其免疫力就会有明显的衰减,没有自然感染而获得的免疫力强而持久,不可能指望它的免疫保护作用会持续终身,所以若遇麻疹野毒株感染,就很可能发病。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体在接种麻疹疫苗4~5年后,应当结合情况酌情复种。
与常规不同,8个月龄以下的儿童也会受感染,是因为如上所述,育龄妇女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也是明显低下的,不可能把有有效的抗体传递给胎儿,因此婴儿对麻疹的免疫保护能力也将严重不足,所以8个月龄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率亦呈增加趋势。
麻疹免疫还存在的空白点也不容忽视。有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免工作存在缺陷,还有不少的免疫空白点,而这些地方的人口流动就很可能会把麻疹野毒株带入。我县此次的暴发流行就是没有任何免疫史的外地儿童带入的。
还要警惕麻疹毒株的变异。随着麻疹流行的规律发生了变化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滥用,对此担心还是有必要的。
笔者认为,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具有典型临床特征的麻疹病例减少;人群的麻疹免疫力水平降低;麻疹疫苗的复种覆盖率低、外来人口免疫空白的存在等都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在校中、小學生及成人麻疹发病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是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麻疹疫苗大年龄组人群(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复种强化免疫工作;其次是要改变免疫策略:目前常规进行的8个月才开始的麻疹计划免疫接种应适当提前;另外,育龄妇女在怀孕前应接种麻疹疫苗。二是对流行区的人群特别是集体生活的青少年应实施应急免疫接种。三是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麻疹免疫。以此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鲁金玉,严珏颖.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04,11.
2 易善永.麻疹为何死灰复燃.卫生与生活报,2008,3:第001版.
3 徐京杭.当前麻疹流行的新特点.医药卫生报,2007,2:第003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20
麻疹是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随着计划免疫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深入,麻疹的流行及发病率已降低到一个较低水平。但在近年来,特别是今春以来我县麻疹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局部地区还有暴发流行,而且其发病的年龄和特征也有新的变化,呈现为散发与局部暴发并存;发病由北向南呈逐渐增高趋势;12岁以上儿童麻疹发病相对较多,成人亦有发生,并出现了少量的不足免疫月龄的麻疹患者;其发病高峰以春夏季多见。这些变化对该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探究其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了解我县麻疹流行的新动向,进一步降低县域内麻疹的发病率,有效控制麻疹暴发流行,本文将我县今春共监测到的78例麻疹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寻找我县麻疹发病的新情况及流行病学新特点,为控制麻疹流行采取必要措施提供依据。
我县自20世纪70年代初广泛开展儿童麻疹疫苗接种以来,通过以县疾控中心为主的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卫生人员的不懈努力,麻疹疫苗接种普及率逐年提高,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对麻疹的控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几乎已使麻疹“全军覆没”。但在近几年,由于外来流动人口增加、易感人群免疫力下降、麻疹病毒变异等多种可能的因素影响下,我县的麻疹疫情有上升动向,其发病率大幅增加,部分地区特别是在一些中学内呈暴发流行的趋势。特别是今春3~4月份,全县共发生麻疹病例78例。其流行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是:发病高峰主要为3~4月,病症与感冒难以区别。其中最小的患者还不足4个月,绝大部分患者都是12岁以上的中学生。我中心当即实施麻疹疫苗常规免疫、加强免疫和流行区应急接种等控制策略,有效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成功预防和控制了这次麻疹的流行。笔者对本次流行发病情况采用流行病学、免疫学和统计学等方法做一总结,科学的评价以往我们预防控制麻疹的效果,为制定控制麻疹疫情新动向的策略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地区预防控制麻疹提供借鉴和参考。
资料与方法
麻疹发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麻疹监测系统专报以及我中心监测人员主动搜集(即人群调查走访)获得的病例。
对疑似麻疹病例逐一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年龄、发病时间、免疫史及临床表现。同时抽取2~3ml静脉血,尽快带回化验室进行麻疹抗体检测。
采用ELISA试验方法,检测麻疹疑似病例急性期血清麻疹IgM抗体,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
结合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病例对照研究,探讨麻疹发生的影响因素,提出其控制措施。
结 果
本次麻疹首发病例为外地移入我县城关中学的13岁学生,其免疫史不详。
本次共发现麻疹及麻疹疑似病例78例,其临床特征与普通感冒一样,8个月内婴幼儿麻疹症状和病情多偏重。首发症状是流泪、流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的三四天从头、面开始出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疹退后浅褐色色素沉着;口腔黏膜粗糙、充血。这些都和感冒难以区别。患者经6天住院治疗痊愈。
血清学确诊(麻疹IgM抗体阳性)32例,占51.6%(32/62)。具有典型麻疹病例临床特征的仅占41.03%(32/78);麻疹IgM抗体阳性中有免疫史的占93.7%(30/32)。
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12岁以上年龄组,占总病例数的75.5%(63/78),有4例<8个月的婴儿麻疹病例;2例无免疫接种史和免疫史不详;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3~4月份。
讨 论
随着计划免疫工作对麻疹疫苗的广泛普及接种,麻疹的大范围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是麻疹病例的大幅度减少也就意味着人群接触麻疹的机会减少,对麻疹病毒的总抗体水平也会显著的下降,而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无疑是增加了,这是近年来麻疹疫情有反弹趋势的病毒免疫学基础。
麻疹疫苗复种工作在我县还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麻疹的发病年龄段明显地后移,少年和成年人发病率已占相当大的比例,这很可能是与我们以前只注重抓基础免疫而忽视强化免疫有关。以至把12~13岁和18~19岁再要进行的二次复种给忽视了,这就使15岁以上的人群基本上失去了麻疹抗体的保护,因为麻疹减毒活疫苗它本身在研制过程中病毒抗原性就有所减弱,一般接种人体4~5年后,其免疫力就会有明显的衰减,没有自然感染而获得的免疫力强而持久,不可能指望它的免疫保护作用会持续终身,所以若遇麻疹野毒株感染,就很可能发病。因此,一般情况下人体在接种麻疹疫苗4~5年后,应当结合情况酌情复种。
与常规不同,8个月龄以下的儿童也会受感染,是因为如上所述,育龄妇女体内的麻疹抗体水平也是明显低下的,不可能把有有效的抗体传递给胎儿,因此婴儿对麻疹的免疫保护能力也将严重不足,所以8个月龄以下儿童的麻疹发病率亦呈增加趋势。
麻疹免疫还存在的空白点也不容忽视。有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免工作存在缺陷,还有不少的免疫空白点,而这些地方的人口流动就很可能会把麻疹野毒株带入。我县此次的暴发流行就是没有任何免疫史的外地儿童带入的。
还要警惕麻疹毒株的变异。随着麻疹流行的规律发生了变化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滥用,对此担心还是有必要的。
笔者认为,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具有典型临床特征的麻疹病例减少;人群的麻疹免疫力水平降低;麻疹疫苗的复种覆盖率低、外来人口免疫空白的存在等都是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和在校中、小學生及成人麻疹发病多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如下建议:首先是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做好麻疹疫苗大年龄组人群(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复种强化免疫工作;其次是要改变免疫策略:目前常规进行的8个月才开始的麻疹计划免疫接种应适当提前;另外,育龄妇女在怀孕前应接种麻疹疫苗。二是对流行区的人群特别是集体生活的青少年应实施应急免疫接种。三是应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与麻疹免疫。以此降低麻疹的发病率和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鲁金玉,严珏颖.计划免疫相关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04,11.
2 易善永.麻疹为何死灰复燃.卫生与生活报,2008,3:第001版.
3 徐京杭.当前麻疹流行的新特点.医药卫生报,2007,2:第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