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欧转轨二十年:经验与教训

来源 :国际政治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ang0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冷战结束后,地缘政治上的东欧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地理位置上的中东欧(东中欧和东南欧)。经过20年的发展,尽管随着一些中东欧国家陆续加入北约和欧盟,它们“返回欧洲”的梦想似乎已经成为现实,但如今的中东欧国家一方面因国小力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经济和外交力量。
其他文献
一、粮食供应稳定:中国的敏感 像诸多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非传统安全课题一样,粮食安全是审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联及互动的重要课题。2007-2008年间,全球出现了又一轮粮食危机。其显著表征是国际市场的玉米、大米和小麦的平均价格翻了两番甚至三番。由于在谷物品种中,玉米、大米和小麦与满足人类的日常营养需求的相关度更高,所以,其价格超常规波动对一些高度依赖进口的国家造成了冲击,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席位得以恢复之前,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活动多集中在双边领域,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各有侧重,且呈波浪式向前发展。1960年代前,偏重于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在1960年代国内经济困难时期,中国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合作空间。到1970年代初,中国的农业对外交往逐步打开局面,并为此后的农业多边合作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对外交往所走过的曲折历程,与当时国际国内环境及国内农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的崛起,在俄罗斯出现了“中国威胁论”,特别是认为中国在远东地区进行了“人口扩张主义政策”。这些看法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俄媒体的负面报道、俄部分“政治家、经济学家”的煽动,以及俄政府用以转移本国人民对政府的失望。近几年,中俄两国经济贸易量急剧下降,两国民调都表明俄中两国人民需要不断加强联系并积极互动。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两国的强大及友好关系必将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因素。
与小布什政府的“利益攸关者”定位相比,“战略保证”并不具有十足的新意,但该构想表明奥巴马政府愿意赋予中国更为显赫的国际地位,并把中国视为应对诸多最紧迫全球性挑战的伙伴。该构想是一种以适应中国为核心取向的方针,而非纯粹维护美国优先地位或遏制中国的政策。但是,战略保证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并遭到美国国内部分人士的反对。考虑到对台军售、经贸争端、不稳定的军事接触等问题仍对美中关系构成威胁,“战略保证”短期内不会使美中战略互信获得根本性突破。
理查德·塞缪尔斯教授的《日本大战略与东亚的未来》(以下简称《日本大战略》)一书从探讨日本传统战略观念及其互动人手,着重分析了冷战后日本大战略渐进调整的过程及战后反军国主义思潮对大战略选择的影响。塞缪尔斯避免简单套用国家或民族特性解释日本的大战略选择,而是基于对日本政治史、外交史的长期考察,力图建立某种有关日本大战略变迁的因果机制。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寒冰教授所著的《东欧史》一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孔教授既是我的学长,又是我的老师。对他的大作,我本不应、也没有能力妄加评论。但是,在东欧研究日益边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有志于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读完这样一部全景式展现东欧历史的专著之后,还是忍不住要向学界大力推介。
期刊
目前,在日本政治中,选民与政党的关系因利益集团的衰退而尚未固定下来,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更是由于行政改革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决策过程中的议员与官僚的关系甚至有些紧张,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尚未成型下的外交方向不确定选择也影响到国内政治的变化。因此,持续的政界分化组合引起的政权更替使日本政治乃至政局在一段时间内难以稳定下来。未来的日本政治体制将仍以一个较大的政党为中心组建政权,选民通过政策取向决定自己手中的选票,政党主导决策过程的趋势加强,市民组织型社会也有所发展,但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将逐渐减弱。
马克·特拉亨伯格是横跨历史和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他的著作不仅以对历史事件的严谨分析著称,更是以打通国际关系和历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隔阂为目标。凭借自己近40年的国际关系史研究阅历.特拉亨伯格证明了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这种研究方法将促进历史与国际关系学领域的发展。
从很多方面来讲,赫德利·布尔(Hedley Bull)和亚当·沃森(Adam Watson)主编的著作《国际社会的扩展》(以下简称《扩展》)代表着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the British Committee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关于国际政治性质的讨论和思考的顶点。事实上,早在《扩展》出版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