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与科技的胜利

来源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zc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让无数中国人无法忘记的非常时期。那是一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有过的疾病灾难。这种被称为“非典型肺炎”的恶魔,于2002年底在广东露面,肆虐一番之后便乘势而上,跨江越河,在北京,继而在全国,开始了它野蛮而又神秘的疯狂之旅。
  非典流行,让正在建设小康的中国措手不及。由于它的神秘使一些百姓谈“非’色变。而每天几十例、上百例的非典病人也不断地强击着国人的神经。他国没有先例,世界无人知晓,就连对付病魔最有招术的医学界对非典也是一头雾水,而更让医学界始料不及的是,非典首先就拿医学界人士开了刀,这一职业成了非典的第一群体受难者。
  2003年4月20日这一天,是中国大陆抗击非典并取得最后胜利的转折日。在那一天,中央宣布撤消两位高级官员的职务,以示抗击非典的决心和勇气。此后,面对医学界的茫然和平头百姓的惶恐,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提出了依靠科学、有效防治,加强合作、完善机制的要求。
  科技,作为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又一次成了克“非”制胜的尚方宝剑。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同非典病毒展开赛跑,以超常的速度查找病毒元凶、完善病毒检测手段、研制防治药物和疫苗、开发防护装备,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为战胜非典病魔奠定了基础。
  
  镜头一:39天锁定冠状病毒
  
  2003年2月11日,广州传来消息:一种原因不明并且传染性强的非典型肺炎疫病,开始在广东部分地区蔓延。从次日开始,军事医学科学院就展开了一场与病魔的殊死搏斗:2月12日,曹务春和祝庆余两位专家奉命火速前往广东疫区采集非典病毒标本;2月14日下午,非典病毒标本带回北京,当晚,攻关组成员进入实验室:3月21日,军事医学科学院首次向国家卫生部报告:非典元凶为冠状病毒。而此时国际上尚无这一发现的报告。
  非典病毒的发现,是科研实力与拼搏精神的结晶。一位著名老专家感叹道:1975年全球出现莱姆关节炎,科学家用了7年时间才找到病原:1981年艾滋病出现后,科学家寻找病原也历时3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从开始课题研究到发现非典的冠状病毒仅用了39天。
  2003年4月9日,卫生部和我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专家来到军事医学科学院听取汇报,随即对非典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的研究发现给予了确认。此后,军地专家密切协作,于4月15日完成了病原体的全基因测序。4月16日,世卫组织正式宣布:非典病毒已经确认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镜头二:10分钟采集空气中的病毒
  
  锁定病毒元凶后,科学家们迅即投入一场新的攻坚战——快速诊断。
  2小时甚至1小时快速诊断试剂在最短时间内接连问世。大批检验试剂盒在临床上得以应用。
  尽管如此,检测还是太慢。因为初期的快速诊断都是用抗原测抗体,而患者往往在感染2周后体内才会出现抗体。在这2周内,患者会传染多少人?我国科学家又研究成功RT-PCR检测法,患者在感染3天内、甚至刚从疫区回来,检测试剂即能明察秋毫。
  自进入2003年4月以后,部分国家借口防非典,限制我国相关产品进口。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者决心迅速攻克‘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中非典病毒检测方法”这一课题。
  2003年5月7日,这项防控非典的重要技术问世。
  当时,国内医药权威认为,这项新技术属国际首创。那时,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非典病毒研究,但已取得的成果都是针对临床病人的,对于食品、动植物及其产品是否被非典病毒感染,一直没有恰当的检测办法。这项成果填补了这一空白,成为我国打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保卫国家经济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一件利器。而东南大学研制成功的一种“空气中病毒快速富集装置”,可以像鼻子一样吸附空气中的病毒。10分钟之内,可以对3升空气中的病原体进行采集,并浓缩在1毫升的缓冲溶液中。环境中的非典病毒将无处逃遁。
  
  镜头三:高性能防护服重量一公斤半
  
  统计表明,在感染非典的患者中,医务人员在非典职业分布中占第一位。在抗击非典中,医护人员是第一高危人群。他们需要高质量的防护装备。“863计划”的重大专项“非典型肺炎防治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制”硕果累累,一批新型防护装备接连诞生。
  三明治结构的高性能防护服可以反复使用20次以上,重量只有1.5公斤,还有一定的透气性,可满足人员连续4小时使用的生理需求。抗非典病毒防护有效率高达99%以上(国家标准为70%以上)。
  有脸形记忆功能的防护口罩具有呼吸阻力小,脸形适合度高和脸形记忆功能,并可随脸部肌肉动作而变形,可以有效防护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对人体的危害,对微生物的滤除率达到99%。
  带隔离舱的担架为在运送非典病员途中提供医学防护,科研人员把按照人体外形制作的传染病员负压隔离舱与传统意义上的担架合为一体。舱内病员呼出的气体,经滤毒后排出舱外。
  新型非典防护装备的快速研制成功,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国雄厚的科技实力,一经使用,就在降低人群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感染率方面发挥了立竿见影的积极作用。
  
  镜头四:中国率先完成
  SARS疫苗I期临床试验
  
  2004年12月5日,中国科技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宣布,三部门共同组织的SARS灭活疫苗I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自主研制的SARS疫苗是安全的,初步证明有效。这是全球第一个完成I期临床试验的SARS疫苗,中国让世界看到了战胜非典的希望!
  2003年春天,非典最严重的时刻,科技部紧急启动防治非典科技行动。我国著名实验动物病理学专家秦川教授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承担了科技部建立“SARS动物模型”“疫苗研制”的SARS科研攻关项目,组建了“SARS课题组”。
  SARS病毒灭活疫苗研制项目课题组负责人、北京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卫东说:“我们在SARS病毒灭活疫苗的研发、生产过程中,完全采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手段,其中包括全基因测序、蛋白质测序、先进的提纯工艺等等,这就是为什么国际专家对疫苗的高纯度大加赞赏,称之为‘世界品质’的原因。”
  科学数据为专家们的评价提供了有力支撑:36位受试者均未出现严重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实验室指标未见异常,表明疫苗具有安全性;24位接种疫苗的受试者全部有抗体产生,而且有中和保护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这非常不容易,因为这完全是科技创新,在SARS病毒面前,科研人员就像小学生,必须从一加一学起,一遍一遍地实验。”谈到这项成果,科技攻关组专家陈传宏十分激动,“有些人认为我国在SARS防治方面没有取得有价值的科研进展,这个成果将有力改变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如今,国内不仅大城市在不断扩大,中等城市也在快速地扩张。随着城市道路的增多延长,新开的公交线路亦越来越多。以广州市公交线路发展情况为例:80年代初期,全市公交线路不过40条左右,进入90年代就超过130条,到2003年更超过300条。20多年前,广州交通地图的马路上都是以红、兰、绿、黑等色彩线条来分别代表行驶其上的公交线路。人们要到什么地方可以很容易地在地图上找到对应的公交线。但公交线路的不断增多
“党领导一切”这个概念在我们党内最早于抗日战争时期出现。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时期。为应对残酷的战争环境,同时也为了克服这一时期党内出现的山头主义和分散主义倾向,中共中央在1942年9月1日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和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党是领导一切其他组织,如军队、政府与民众团体”。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
张郭炜《宋代何来【文艺复兴】?》  有学者认为“宋代也可说是东方文艺复兴时代”,笔者实难苟同。“文艺复兴”是一个欧洲史上的概念,《辞海》解释其为:“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一言以蔽之,所谓“文艺复兴”是基于欧洲古代文明曾经中断这一认识,人们将它称颂为划破中世纪黑暗的曙光。与欧洲文明发展史大不相同的是,中华文明虽有发展变化,但从未中断。孙中山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自庖羲画卦
陈立夫(1898-2001)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大半生纵横政海,曾历任蒋介石机要秘书、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要职。到台湾后,他离开政坛,潜心研究中华文化,致力于中华文化复兴,并竭力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本文作者常敏毅作为大陆中医药专家.因此而与他结缘——  2001年2月8日晚近9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病逝,享年103岁。新华社在他逝世的报道中,称之为“台
旅游充气棚    到野外考察旅游,累了,可以吹开旅游充气棚,象小屋一样,在里面美美地睡一觉,该多好啊!    催眠头套    催眠头套输出低频率的脉冲,使失眠者头脑冷静,控制交感神经系统以帮助入睡。同时头套内还有一个衬垫,里面装有催眠作用的等压氧化钠,增强了催眠效果。    智能花盆    家庭养花,浇水浇多了烂根,浇少了枯死。有了智能花盆,当你浇到适量时,它就会显示,解决了上述难题。    坐姿
我是《发明与创新》的忠实读者,尤其对《挑战与争鸣》栏目更是情有独钟,期期必读。可谓真知灼见,篇篇精彩。的确,科学要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思考重大问题,只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才能求真务实、明辨是非,科学才能繁荣与进步!2004年7月1日参考消息《在梯直达九重霄》一文中介绍了美国人布拉德·爱德华兹关于“太空梯”的构想,他说,15年之内就可以在离厄瓜多尔海岸1200英里的海面上建立一个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口头政治报告中说过:“工人的韩荆州(即韩朝宗,唐代政治人物,曾任荆州长史,以提拔后进闻名,受人尊敬。李白曾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是赵占魁,农人的韩荆州是吴满有,军人的韩荆州是张治国。”这里,毛泽东列举的工农兵“韩荆州”中,赵占魁是农具厂的司炉工,吴满有是逃荒到延安的农民,张治国当时是八路军警备第三旅七团七连一班的班长,三人都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  张治国
读古书原文时,你会发现,在明朝以前是见不到“原来”二字的,全都是“元来”。是古人弄错了吗?  当然不是。《尔雅·释诂下》说,“元,首也”,“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实就是“头”“脑袋”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归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丧其元”句,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义。  《说文解字·一部》说,“元,始也。从一从兀”,其实解释的是“元”的这个引申义。春联中有一个全
我是在岭南大学的附属中学毕业的,陈寅恪先生1949年到岭南大学时,我正好升入岭南大学。他在政治历史系任教,我读的是历史专业。我们班只有三个同学,我、胡景钊、张观呼。有一个学期,是1950年,陈先生讲唐代乐府,当时只有我一个人修了这门课。陈先生是用诗证史,例如,他讲《秦妇吟》,讲这首诗里看到的唐代末年的情况:皇朝、节度使、交通路线等等,竟讲了差不多半个学期。陈寅恪画像  我本应是1953年毕业的,后
在璀璨的湖湘文化中,有一条脉络源古至今,绵延千年,古老而又神秘。它自成一派,似巫似道,尚武崇文,杂糅着人类渔猎、农耕及原始手工业发展的过程,近代学者称之为“梅山文化”,而其腹地就是位于湘中娄底西部的新化一带。  早在5000多年前,蚩尤及其部族就在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并长久地处于“化外”的历史,是“不与中国通”的神秘之地。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梅山蛮”归化后置县,名曰“新化”,取“新近归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