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情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整夜,我一直听到隔壁父亲的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声音不大,时断时续的,仿佛一直在倒腾什么东西。早上起床后,父亲从房间来到客厅,对着我说出一句话:“幺儿,我要回去住一阵子。”
  
  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口吻,这很像早年的他。为什么要回去,父亲没有说。
  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我们全家生活在农村,我们一家六口人,父亲、母亲、三个哥哥,还有我,六张嘴吃饭,父亲是家里的大梁,是唯一靠山,说的话当然也是绝对权威。记得有次全家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母亲那天做菜可能走神,也可能是想到父亲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体力消耗过大,流汗过多,需要补充适量的盐分,把一道茄子炒豆角做得特别咸。菜端上桌来,三哥第一夹吃到嘴里吐了出来,没心没肺地大声对着娘嚷:“娘,糊涂了吧,你是要把我们咸死呀!”坐在一旁的父亲觉得三哥忤逆,作为一个孩子,不应该这样没大没小毫无礼貌地和大人说话,甚至还带有训斥的口吻,简直大逆不道,立刻将碗筷往桌上一板,拉下脸吼道:“吃不了滚!伺候你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挑这拣那的。咸了?不知道加点开水呀!”三哥受不了父亲的责备,碗筷一搁便冲了出去。父亲不但没有叫三哥进屋,也不许我们去叫三哥回屋,硬是没让三哥吃那顿饭。父亲的权威一直延续到我们兄弟四人长大离开农村,大哥二哥因当兵去了北京和吉林部队,后来分别留在了北京和吉林。三哥赶上恢复高考的好时期,考取江西南昌科技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南昌。我是老幺,父母宠爱有加,如同一只恋窝的雏鸟,不愿意离开家乡,高中毕业考入长沙,随后就在长沙工作,结婚成家。或许因为我们兄弟长大离开农村,父亲由此失去权威,再也没有动辄训斥的气使。6年前,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父亲更像是大海里失去航标的一叶孤独的舟,在北京、吉林、南昌、长沙来回地漂荡。
  父亲说完那句话,坐在右侧的沙发上,眼睛直盯着茶几上那个白色瓷盘里的杯具,还有杯具一侧的那盆墨绿色硕大的米兰。墨绿色的米兰如同撑着的一把幼儿小伞,开着密扎扎米粒般一朵朵的小白花,满屋子溢出淡淡的清香。父亲两只手相互捏着,仿佛在等待我和妻子答应他的请求,然而我和妻子都缄默不语,好像都没有听到父亲的话似的,各自吃着早餐,还在一边谈论我的一个同事前几天买房子的事。恰在这时,我五岁的调皮儿子从屋子里跑出来,径直跑到爷爷的跟前,“爷爷、爷爷”地喊叫,拉扯着爷爷要去屋子里帮助他找积木,这才转移我们的话题。父亲的嘴微微张了一下,又合上,他被孙子拉进房间后,就再也没有出来。
  因为妻子要赶坐七点钟以前的公共汽车去到学校,早餐后丢下碗筷,拎着包很快出了门。我们坐机关的时间节拍没有那么快,我不急不慢地吃完早餐,简单地收拾完餐桌,换上那套深蓝色西装,没有再和爷孙俩打招呼,也出了门。
  在去往单位的途中,我用手机分别给三个哥哥打去了电话。二哥因为手机关机而无法接通,大哥、三哥的电话都是通的。我向他们诉说了父亲的念想,我很自责,说:“可能是我这个幺儿子不够孝顺,平时照顾不周,父亲不习惯不满意才萌生出执意要回去的念想。可是,父亲却从来没有提出过生活不习惯的问题呀!”大哥、三哥都说我是多疑。大哥说:“你难道还不知道父亲的心思?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骨子里装的都是农事,时刻惦记着的也是农事。你可能还不知道,今年春节全家人在你家聚会时,父亲曾经提到过家里那三亩六分责任田,他说土地是农人的生命,农民离不开土地,荒芜更是个浪费,那时他就有要回老家去种田的主意了。”三哥说:“父亲和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当然忘不了他那点土地,那是他的命!”
  中午下班我匆匆地回到家里,早已不见了父亲。我问保姆王阿姨,王阿姨告诉我,说你出门刚不久,爷爷就背起你大哥早些年送给他的那只米黄色的迷彩军用大背囊,也出了门,他说要回乡下去住一阵,把老家的事安顿好,少则半年,多则八九个月,最迟也会在明年春节赶回来,并反复叮嘱我一定要悉心地照看好他的小孙子。听了王阿姨的解释,我随即走进父亲的房间,发现房间里收拾得整齐有序,除了不见父亲的衣物,其他物品一应俱全地摆在那里。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由一阵心伤,发出一声哀叹。
  要说家里那三亩六分责任田,自从母亲去世后,父亲还独自种了两年。后来经过我们哥几个的反复劝说,父亲才依依不舍地将责任田托付给了堂叔长生家代种,离开农村跟随我们住到城里来了。父亲仍不放心,后来还几次给长生叔家去过电话,询问田里的收成。去年初,长生叔跟随儿子也住去了县城,把自家两亩八分责任田和我们家托付的三亩六分责任田全都撂荒,那几亩被撂荒了的责任田,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恶魔,时时压在父亲的心头。
  我们村坐落在湘南以北的一个大山冲里,距离宝庆城约60公里,叫喇叭口村,也有人叫口袋村。村子的上游有一条10余里长的山冲,前面是一条宽宽的石卵子河,水流潺潺,终年不息,河水再往下流去,便是宽宽的资江。由于水源丰沛,我们村很少干旱,农田十分肥沃,就变成了一片富庶之地。据村里上辈人说,这儿并不是我们家族的根,我们伍家是从我高祖父那一代搬迁到这里来的。高祖父原来住在离喇叭口村有十几里远的山窝窝里,进村出村都得要翻越一座高高的山梁,就好比《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一家,出门进门都得要翻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只是我们伍家只需翻越一座山梁,伍家人谁也没有想到要搬掉挡在屋前的那座山梁,似乎感到这是一种认命。高祖父有次带着他的两个弟弟挑脚途经喇叭口,发现这片福荫宝地,顿时感到有一种美好的思绪投影在他的心灵深处。高祖父兄弟放下肩上的担子,放眼望去,惊叹这片如画一样的景致:湛蓝的天空,碧绿的大地,水似阳光流泻在山冲,大片的森林里蔓延着绿意……眼望着面前的一切,高祖父兄弟立刻定下了迁移的决心。据说当时发现这片福荫之地,不仅有我高祖父兄弟,还有后来的李姓、刘姓和高姓三户人家,他们也相继迁移来这里。经过陆续移民,人口不断繁衍,这片富庶之地逐渐变得人口稠密起来。   父亲出走后,我心里像鲠着一根刺,咽不下,也吐不出,时时惦记,日日牵挂。早年,父亲虽说是家里的一把手,但我觉得他只是披着一副强硬的皮囊而已,里头软弱不安,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是母亲做主,由母亲一手操持,父亲基本上没有插过手。母亲像是一只健硕的母鸡,张开丰满的翅膀,将他全然覆盖。她照顾着他的一切。如今母亲不在人世了,父亲一个人住在家里,田里地里,家里家外,甚至连洗衣做饭收拾房间这样一些琐碎之事,都得事必躬亲,他能养活自己吗?我不能不产生怀疑。我真不知道父亲是怎么想的,如今我们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都有自己的收入,家里剩下的那几亩田,就是产金产银,又能产出多少?
  转眼间,三个月过去了,我决定回去探视父亲。清晨出发,三个半小时的车程,十点半刚过,我就到了家。父亲不在家。我打开屋子,屋子里没有什么东西,家什收拾得还算井然,只是多了一些蜘蛛网,长长短短地悬在房顶,显得有些落寞。饭桌上放着个半圆形灰黑色的纱罩,罩着两只花瓷碗,碗里盛着些剩菜。我揭开网罩,发现一只碗盛着青椒炒油渣,一只碗盛着青炒豆角。因为过了夜,菜上裹着油,灰灰的铁青色。饭桌的墙壁上,贴着一张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像。另一面墙壁上,挂着两张镜框,一个框里装着母亲的黑白遗照,一个框里装着全家人平时的生活照。我走近母亲的遗照前,双手合十地低着头,虔诚地向母亲作了个揖,然后对着母亲说:“娘,幺儿回家看您了!”母亲没有应答,仍旧定定地看着我,十分慈祥。我不由一阵悲伤,眼眶里蓄满了泪水。
  从灶屋走进父亲的房间,可能是缺少开窗通风,屋里有些阴暗,散发出一种湿润霉味的感觉。进门的左边,是父母早年曾经使用的那张双人木床,床上罩着浅灰色的苎麻蚊帐,床架的横杆上晾放着父亲穿用过的衣物。右边贴墙摆放两只篾箩,篾箩上各搁着一只麻筛和一只米筛,筛里盛着一些绿豆。屋里角立着一个深红色大衣柜。屋里一切物品,都是母亲在世时的摆放。
  过了好一会,父亲回来了,一身泥水。他在田里忙着,一张脸晒得黑红黑红,身子好像瘦了整整一圈,清瘦的脸上漾起一丝明朗的表情。我赶紧走出门迎上前去,立在父亲的前头大喊一声:“爹!”
  父亲在门前的禾场坪里站住了,朝喊声张望,然后很快就看见了我,朝屋里走来。他感到很惊讶,真的没有想到我会回来。他问:“你怎么回来了?”我接过他肩上的锄头,呛了他一句,说:“难道我就不应该回来呀?”父亲连忙说:“应该,应该,怎么不应该呢,这本来就是你的家,你应该常回来,应该回来看一看。你回来时告诉你的三个哥哥没有?”我说:“没有,是我自己临时决定回来的。”
  进到屋来,我要父亲先坐下来歇息一会儿,我给他倒了一杯水,然后对他说:“你先休息,我来做饭。”父亲说:“你好久没有回家来了,家里东西的放置你不知道。”接着便起身走进里屋,端出半筒米来,对着我说:“中午就煮这半升米,估计咱父子俩还吃不完。农村就不是城市了,只要肯花钱,什么东西都能买得到。在农村就只能是吃季节了,哪个季节种出来什么,才能够吃什么。我们就简单点,冰箱里还有昨天买回的肉,水缸里泡着有从菜园里摘回来的丝瓜和茄子,竹篮子里有青椒,中午就吃青椒炒肉、炒茄子和熘丝瓜三个菜。”我接过父亲的米,就开始淘米做饭和炒菜。农村也在发展,液化气灶早已替代了柴火灶,一会儿饭菜就上了桌。吃完中饭,我们休息了一会。下午,我陪着父亲去看田里地里的庄稼。
  三点多出门,几乎还是正午,太阳老高,直直地照着。七月的天气有些闷热,炽热的阳光透过斗笠竹篾里的缝隙,稀稀疏疏的印在脸上,斑斑点点。万物一片葱绿,远处的青山墨绿如黛,田野里的禾苗正在抽穗,黛青色的稻穗上点缀着密密麻麻的白花。父亲稻田里的稻花已经褪去,青色的谷粒鼓胀饱实,开始垂头,一丛丛地俯首含笑。父亲告诉我,说:“今年的天气风调雨顺,早稻长势很好。咱们家栽种的都是袁隆平院士的超级稻,抗虫害、抗倒伏的性能都很强,村里的万叔铁叔等几家去年都种过,都说这个品种好。从禾苗目前的长势看,应该亩产会突破两千斤,咱们家三亩六分水稻田,收成估计会突破七千斤。稻谷收割后,我把它加工完,你们兄弟几个都带些回到城里去。现在农村稻谷也是精加工了,碾出来的米都是精制米,城里的陈年米,味道怎么都比不上农村的新鲜米,营养价值比城里的米要高得多。”
  从稻田来到旱地,父亲在靠近村子最近的一块地里种了蔬菜。菜地不算太大,估计有半亩,地里种有一垄辣椒、一垄茄子、一垄豆角,四周间种有南瓜、丝瓜和冬瓜。菜地里的菜还算葱郁,结结实实地挂着果,南瓜、冬瓜的藤蔓爬满了整个土坎。菜园边有一小片湿漉漉的地,已经冒出有两瓣浅浅的嫩黄色的菜芽,估计是白菜秧。父亲说:“咱们家共有五块旱地,我精力顾不过来,只种了靠咱家最近的这一块,其余四块地,都抛荒了。”我看着这一小片湿漉漉的菜芽,知道父亲在短时间内是不会离开农村了。
  “你要在这里住到什么时候?”我说。我感觉到和父亲之间的生疏之后,不知怎么的,平时张口就来的爹变得别扭起来,我像只满怀怒火的小刺猬刺拉拉地朝父亲发问。
  父亲在身上擦他的两只手,看了我一眼,说:“其实,农村挺好的,连空气都是甜的。”
  “你不打算回城里去了?”我顿时有一丝气恼。
  父亲沉默着。这一刻,我感觉到父亲对我来说有那么陌生,我从来不了解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晚上,父亲安静地坐在我对面的矮椅上,东家西家,柴米油盐地拉扯着家常,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仿佛他说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确实,这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这些做儿子的,又哪能懂得父亲的心思呢。
  坐了一会儿,父亲对我说,你们这些做儿子的,没有经过那些岁月,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父亲的心结。随之,父亲对我讲述起祖辈父辈们与土地的情感,讲述起炎黄子孙对土地图腾般的顶礼膜拜。
  “土地”这个词,虽说普通平凡,但却深邃灼心,高频率、快节奏地叩击我的心灵。土地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万物的母亲,人类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家园,农民是土地的子孙,土地就是农民,农民就是土地。土地厚重,农民质朴,土地与农民是血脉相通的孪生兄弟,农民是土地的精神和灵魂。这聚宝盆里的泥土和其他的泥土有些不同,它不像田坎或者其他不长庄稼的泥土,成色单一,颜色寡淡,很浅很淡的单调的灰或者黄,它黄中有灰,灰中有黑,黑中还有其他的色泽,它黑色的主色调中饱含了多种颜色,多种成分,不再是单纯的土或沙,它已经超过做土做沙的阶段了,随手抓起一把田里的泥土,都会看到陈年的秸梗,枯萎的庄稼叶,腐烂的根须,甚至还有一粒遗失的种子,正在生长的一星不知名植物的绿色,一个种田人春耕秋收的日子,遥远的耕种岁月。它也不像其他的泥土显得干燥糙粝,还处在混纯初始的冥散状态,随风而散,随水而流,可这田土,抓一把捏几捏,就抿挤成紧紧的一团,黏润油亮,一种充满生命力的柔韧像正在生长的芽苗一样,从掌心蔓伸到你的心底;只要沾着了人的汗水,哪怕是丝缕的汗星,它就会从沉睡中苏醒,变得生机勃勃,焕发出斗转星移、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出生命的光彩。这些田土,只要放进一粒种子,它就会生根发芽,抽茎吐穗,在阳光下长出迎风飘扬的葱绿庄稼,挥扬着又一季节丰收的旗帜。   父亲告诉我说:“高祖父兄弟三人搬迁到喇叭村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劈山造田,凭着捷足先登的优势,兄弟三人沿着山冲里的水洼地,以及石卵子河的堤岸,由近而远,自下而上,扛石填土,夯基垒坎,一块块地开垦,一丘丘地垒砌,将开垦出来的田土,能灌溉的作田,不能灌溉的作地,当年就开垦出土地五十余亩,每人分得近二十亩。他们在这里成家立业,传宗接代。凭着辛勤的劳动,他们在田里种植了水稻,在地里种植瓜果作物和棉花,也算能自给自足,衣食饱暖。谁知好景不长,后来乡公所来了镇长、保长、甲长几个,强行要从他们的田里地里收租纳税,而且每户还必须交纳人头税。高祖父兄弟与他们争辩,说这些田这些地,都是我们兄弟三个人一锄一镐一担挑挖出来的,没有任何人帮助我们出过一分力,凭什么还要交税?我们迁移到这里,镇里、保里从来就没有人过问过。镇长说,这田这地,的确是你们兄弟几个开垦出来的,这个没错,谁都承认,我们也承认,我们也没有和你们争执。但你们难道还不知道,这所有的山地都是国民政府的山地,你们是国民政府所管辖的臣民,是在国民政府的土地上开荒种地,因此应该交租纳税,而且必须交租纳税。谁要是负于抵赖顽抗,那我们只有采取强制的措施了,不但没收全部田产,而且要把你们全部抓去坐牢房。说完,镇长保长甲长几个,便拂袖而去。第二天,镇里一个姓王的甲长,带着五个黑狗子来强行征税。五个黑狗子个子都不高,精瘦精瘦,一副病恹恹的样子,好像都是营养不良。黑狗子们身穿黑衣,歪戴着一顶黑帽,腿上扎着白色绑带,腰间斜挎着一杆黑色长枪。黑狗子真黑,一进门就从腰间卸下那杆黑枪,端在手中,气势汹汹地喊打喊杀,强迫高祖父兄弟限期交租交税,而且必须签订契约。‘强龙斗不过地头蛇’,高祖父兄弟无奈,只有俯首称臣。高祖父兄弟凭着自己已有的几十亩田地,凭着辛勤的劳作,虽说买不起田地,但基本还能填饱肚子。
  “日子就这样一天挨着一天地过着,后来传到了你爷爷那辈。那一年先是旱灾,后来蝗灾。那年的旱呀,从三月开始,旱到九月,整整半年,旱过三季,当时十里八乡的山塘开裂,溪水枯竭,地里的农作物几乎绝收,一片萧条。接着又是蝗灾,一片片,一拨拨,昏天黑地,漫山遍野。蝗虫把地里的农作物啃光了,把山上能啃的树叶也啃得所剩无几。那一年的光景,就好像地球将要毁灭,人类将要灭绝似的,真是惨绝人寰。为了保全全家人的性命,保住靠河岸最近那块田的收成,你爷爷每天挑着一担水桶,天不亮出门,从门前的河里觅着只剩下一潭墨汁似的淤泥,一担一担地挑到田里。整天立在田间捕捉蝗虫。你爷爷后来累倒了,从此一病不起。为了给你爷爷治病,家里卖掉了牛和猪,也卖掉了维持全家人生计的田产,从此走到贫困潦倒的境地。你爷爷瘫倒在床上十二年,屎屎尿尿,全靠你奶奶服侍;奶奶身子也不是很健朗,病病痛痛的常犯;当时你的两个姑奶还没出林,还算不上正数的劳力,家里租下的那几亩田土,哪个来种,还不是交给了年幼的我。
  “现在,肥胖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影响健康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大量农田被荒弃,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均耕地占有量越来越少,加上大气污染,河流干涸,土壤毒化,森林萎缩,虽然一时增加了经济总量,但这是夺命发展,相当于断了发展的后路,断了子子孙孙后代的后路呀。”
  “这是当前的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你能改变?”我说,“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办法。”
  父亲的脸上隐隐掠过一丝不安,说:“土地上长出房子了怎么去解决?河流干涸了怎么去解决?森林资源没有了怎么去解决?我真的是在替后人担忧呀。”
  “社会上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是这样认为,”我说,“你打算责任田还种多久?”
  父亲低下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我今年七十一岁了,就是再活十年二十年,身体也不会允许我继续种好这几亩田了。听说土地抛荒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目前正在采取留转集约的方式来解决,而且已经在部分地区进行推广。我想把这几亩田再种一季,种到年底。至于那几块旱地,我种一块作为菜地,其余的地只能是抛荒了。晚稻收割后,我就把三亩六分责任田和二亩四分责任地全部承包给承包人,安安心心地住到城里来。”说完,父亲一副如释重负的感觉,脸上露出轻松的笑。
  第二天一早,我走出家门站在禾场坪,看到父亲扛着锄头迈着健步,远远地走在田坎上。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因为有日历  才忘记了日子,  看了日历才知道,  已经四月啦。  虽然没有日历  却记得日子,  聪明的花儿  在四月开放。  因为有时钟  才忘记了时间 ,  看了时钟才知道,  已经四点钟啦。  虽然没有时钟  却知道时间,  聪明的公鸡  在四点钟啼叫。   (选自《向着明亮那方》,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吳菲译)
“哎,买点白胡椒黑胡椒,吃汤面放一点呱呱叫,不吃不知味道好,大人小孩不感冒。”街心里来了个卖胡椒的,从小河边绕过老姑子家屋角,一走到街心里,就听到卖胡椒的叫卖声。这声音高亢又嘶哑,短硬又急促,就像老和尚敲木鱼的声音。远远地望过去,卖胡椒的正站在六指家和茶馆之间的屋檐下,背靠着屋檐,面前放一张不晓得从哪里弄来的黑黑的小饭桌,小饭桌上放着一个黑黑的铁磨子。铁磨子高高的,顶上面是一个酒杯形状的圆斗,圆斗
父亲是个很有追求的人。  生活的闲暇时光里,他总爱动一动笔杆子。时而临帖,时而作文。不为别的,只为了满足他年少时的梦想与追求。在父亲的心中,他的生活该是像余秋雨《行者无疆》中的那种游一路、写一路的生活,不必为了生活而朝九晚五地工作。  父亲的半生大概可以算是按部就班。在同龄人中,他幸运地上了大学,分配到了工作,接着跳槽,谋取更高更好的职业,成家,得子,仕途平缓,还算顺利。也许他曾经想过,工作一段就
(接上期)  第二十八章  一眨眼,五天时间就过去了。  清晨五点,夜刚刚退去它朦胧的面纱,昼,还没有拉开帷幕。夏慈悄声起立,推窗远望,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温柔乡里。她觉得自己很渺小,就像这大千世界的一粒微尘,在这个世界随风飘荡。很多时候只能无力地伸一下自己单薄的臂膀,左右一下自己的方向,继续随波逐流。虽然这样,但是她仍然很满足。虽然她不能左右世界,但是她还是可以左右自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用她的力
作为长征时期红军一位著名的指挥官,他,率部战湘江、渡乌江、强攻娄山关、四渡赤水河,被誉为“铁军团长”。  “只要让我干革命,没有堂客也成!”  耿飚带领的红四团是长征的先头部队,长征第一步就是他们迈出的。  红军出发前,耿飚正患疟疾,发高烧、打寒战。耿莹说,领导曾准备让父亲留在地方养病,可他说自己是指挥员,怎么能留在后方。他“软纏硬磨”,终于得到批准,带病参加“转移”。  在湖南天堂圩偶遇一位神医
我的家乡浙江省江山市,不仅有美景,而且有美食,可以说是一座美食之城。作为一个地道的江山人,我为江山的美食深深陶醉。  平常,江山美食最大的亮点便是夜宵。華灯初上,江山市区各个角落的大排档便忙开了。炒粉干、煮面条、卤鸭头、烤肉串、涮涮锅……应有尽有。粉干是我们江山人的心头所爱。把泡好的粉干放到锅里用油炒,加入包菜和肉末,快速翻炒几下便出锅了。那粉干油汪汪的,咬上一口,又劲道又美味,令人回味无穷。吃粉
那是一片废弃的工厂,残垣断壁处,野草疯狂地生长。烟熏过的红砖散落在四处,带着雨淋日晒过后被抛弃的落寞,如我刚刚散落了一地的青春。  在一个细窄的回廊上,从这端滑向那端,我感觉自己像一条游移在沙子深处找寻水源的泥鳅。我赤足踩着那些断裂了的砖头,就像走过每天的生活。它陈旧、凌乱、不变,似乎还有某种不甘心的期待。有时,足底会有些细微的疼痛感,让人产生一些远离麻木的复苏之感。  我抚摸着残破的墙壁,亲近着
大雨如注  大雨如注  很多城市被淹了  有一种遥远的荒凉  从脚心上升 漫过心口  就想抱着潮湿的自己大哭一场  就想让这拼死挣扎的日子  像成排的雨花橫空绽放  就想借风的手撕裂这闷热的网  就想像直闪电劈开黑压压的云层  穿过恐惧  插入这掩埋一切的土地  然后,我只是想想 束手无策地坐着  像看一场演出  大雨携着成群的冰雹打在瓦坡上  我只能将手里的破铜盆  敲得叮当作响  河水要在夜里
在藏区,我沿途遇到了多位磕着“等身长头”的朝拜者,他们用俯仰于天地的姿势行走着。  起初的诧异,是我根本无法想象他们要一步一叩首,要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游走于西藏三大圣湖或青海湖。驱车经过时,忍不住回头看朝拜者那坚定且清澈无比的眼神,那不是作秀,亦不是表演。那满面的尘土、沉重的行囊、破旧的衣衫,五體投地的虔诚解答了我所有的困惑。他们用身体丈量信仰,那么坚韧,那么执着。虽风餐露宿,却安然处之。因为他们
今年5月中旬,我随《散文选刊》和《海外文摘》杂志社举办的作家采风会,到了河南周口市,有幸来到淮阳。这之前,在高铁上听著名作家、副主编黄艳秋说,淮阳有个伏羲陵,香火很旺。我立即在脑海里搜索记忆,上中学时知道伏羲是华夏民族的老祖宗,对淮阳其他情况一无所知。  那天上午,从周口出发,车子开了半个小时便进了一个很大的太昊陵文化广场,眼前出现一大片红墙。下车迎接我们的是周口作家协会主席柳岸,她指着南面一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