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总经理陈某一个斩钉截铁的决策,让一个经营不错的公司一夜之间巨亏6亿多美元。当一本一本的“x x决定成败”的烫手大作陆续出笼时,我们赫然发现:“决定论”林林总总,但都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更尖锐、更残酷的“源头”问题。
当我们把一些令人心悸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我们便不能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真正左右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根本”,就是作为企业决策者的老板。
今年以来,许多浙江企业都在因一个名为“超同”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倒闭陷入一种全面的反思。这家地处浙江海盐、曾在国内纺织化纤行业排名第17位、2003年的销售额还高达16亿元的浙江知名民营企业,却突然在2004年秋天关门歇业了。尽管有行业整体不景气、产品销售受阻、银行银根抽紧等因素,但仍有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老板资金投向的决策错误,导致“超同集团”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由辉煌陷入绝境。
“超同集团”事件在浙江企业家群体中引起了很大震动。“超同现象”亦已成为浙江企业家的警示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评述“超同集团”的兴衰时,都提及了一个同在浙江海盐、20年前曾在国内赫赫有名而被誉为“改革先驱”的企业家步鑫生。
为何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超同集团”又克隆了这一极为相似的一幕?当地一位熟知这两家“明星企业”运营轨迹的政府官员剖析说:当一个企业决策者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时,这家企业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当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对自己企业的运营说了不算时,这个企业是相当可怕的;当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对自己企业的运营一个人说了算时,这个企业是相当危险的。
200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20年来,中国每年新诞生企业接近15万家,而每年消亡的企业也有十余万家。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
如果说占90%以上的小型企业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10%左右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衰败的案例就很有说服力。同样,作为中国企业“精英”群体的几千家上市公司,也逃脱不了权力的阴影。
每年上市公司出年报和半年报时,我们总是能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有些甚至相当恶劣。但他们的分析报告都会把原因归结于“原材料涨价”、“市场需求萎缩”、“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等,从来没有见到过诸如“投资失误”、“决策失误”,或者“经营不善”、“管理不善”等关键性词语。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控股方一股独大,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完全掌控在大股东董事长手中,董事会形同虚设,成为董事长个人的董事会,每一次决策都成了董事长“个人秀”而走过场,甚至有的连“秀”都省略了。股东大会和中小股东们的权益,早已退化成“聋子耳朵”般的摆设。而前几年一度很流行的“独立董事”,在一些公司也已沦落为董事长的“独立粉丝”了。
决策应该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但当企业只有一个人说了算时,决策自然会成为企业当家人个人意愿简单而直观的体现,所谓的“可行性分析”常常被按需放大。而如今海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投资项目决策时,早已从“可行性分析”跨越到了“不可行性分析”。一字之差,分析论证的角度、方向已相差千里。
权力一旦演变为某种个人的权威,决策就会成为一场灾难的开幕式。在信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的中国,许多企业的老板(董事长)却偏偏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这正是一些企业从辉煌走向绝境的根本原因。
(编辑:季风yjys@cmmo.com.Cn)
当我们把一些令人心悸的事件联系在一起,我们便不能再回避这样一个事实:真正左右一个企业经营成败的“根本”,就是作为企业决策者的老板。
今年以来,许多浙江企业都在因一个名为“超同”的企业集团公司的倒闭陷入一种全面的反思。这家地处浙江海盐、曾在国内纺织化纤行业排名第17位、2003年的销售额还高达16亿元的浙江知名民营企业,却突然在2004年秋天关门歇业了。尽管有行业整体不景气、产品销售受阻、银行银根抽紧等因素,但仍有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是老板资金投向的决策错误,导致“超同集团”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由辉煌陷入绝境。
“超同集团”事件在浙江企业家群体中引起了很大震动。“超同现象”亦已成为浙江企业家的警示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媒体在评述“超同集团”的兴衰时,都提及了一个同在浙江海盐、20年前曾在国内赫赫有名而被誉为“改革先驱”的企业家步鑫生。
为何在同一地区、同一行业,“超同集团”又克隆了这一极为相似的一幕?当地一位熟知这两家“明星企业”运营轨迹的政府官员剖析说:当一个企业决策者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时,这家企业离关门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当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对自己企业的运营说了不算时,这个企业是相当可怕的;当一个企业的决策者对自己企业的运营一个人说了算时,这个企业是相当危险的。
200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国首部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称:20年来,中国每年新诞生企业接近15万家,而每年消亡的企业也有十余万家。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死亡。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有2.9年。
如果说占90%以上的小型企业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么10%左右的大中型民营企业因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衰败的案例就很有说服力。同样,作为中国企业“精英”群体的几千家上市公司,也逃脱不了权力的阴影。
每年上市公司出年报和半年报时,我们总是能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有些甚至相当恶劣。但他们的分析报告都会把原因归结于“原材料涨价”、“市场需求萎缩”、“行业整体利润下滑”等,从来没有见到过诸如“投资失误”、“决策失误”,或者“经营不善”、“管理不善”等关键性词语。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控股方一股独大,使得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完全掌控在大股东董事长手中,董事会形同虚设,成为董事长个人的董事会,每一次决策都成了董事长“个人秀”而走过场,甚至有的连“秀”都省略了。股东大会和中小股东们的权益,早已退化成“聋子耳朵”般的摆设。而前几年一度很流行的“独立董事”,在一些公司也已沦落为董事长的“独立粉丝”了。
决策应该是一个严谨而复杂的过程,但当企业只有一个人说了算时,决策自然会成为企业当家人个人意愿简单而直观的体现,所谓的“可行性分析”常常被按需放大。而如今海外发达国家的企业在投资项目决策时,早已从“可行性分析”跨越到了“不可行性分析”。一字之差,分析论证的角度、方向已相差千里。
权力一旦演变为某种个人的权威,决策就会成为一场灾难的开幕式。在信奉“从来就没有救世主”的中国,许多企业的老板(董事长)却偏偏扮演着“救世主”的角色。这正是一些企业从辉煌走向绝境的根本原因。
(编辑:季风yjys@cmm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