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大细胞参与皮肤瘙痒的机制

来源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ANGQI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大细胞长期定居在皮肤及黏膜中,是荨麻疹、食物过敏、哮喘、过敏性休克等变态反应疾病的主要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参与的皮肤疾病大多表现为显著瘙痒。特异性IgE介导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进而引起神经敏化是瘙痒信号传递的经典神经免疫途径。近年来研究表明,除组胺外,肥大细胞释放其他炎症介质活化外周神经介导瘙痒信号传递也尤为重要。本文回顾肥大细胞在瘙痒发生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神经免疫机制在常见瘙痒性皮肤疾病中的作用。同时综述靶向药物在瘙痒治疗中的进展。
其他文献
牛奶对严重过敏患者来说似砒霜毒药,有些过敏场景十分离奇惊险却真实存在。比如:一岁左右的宝宝舔食米粒大小的奶滴后,立刻全身皮肤瘙痒、起红疙瘩,嘴肿面肿,继而不省人事;少年来京游玩爬长城,渴了喝水,不料杯子盛过牛奶未洗净,诱发咽喉刺痒,咽部异物感,喘不上气,呼吸困难急救。牛奶严重过敏可以危及生命,甚至造成死亡。
心肌代谢和能量供应障碍在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中起重要作用,心肌代谢和能量供应发生障碍的中间环节成为治疗和预防心力衰竭(心衰)的潜在靶点。用于改善心肌代谢和能量供应的药物,通过改变底物利用、改善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功能、增加能量从线粒体到细胞质运输,有望进一步优化心血管疾病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为此,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电及心功能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和中国心衰中心联盟专家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
为了深入推进专科联盟建设,提升榆林市过敏性鼻炎防治诊疗水平,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2021年“中国过敏防治周”系列公益活动第一站暨第15届“协和过敏性疾病高峰论坛”榆林分论坛(图1)于7月11日在线直播召开。本次活动由北京协和医院、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主办,榆林市卫生健康委、榆林市第二医院承办。会议采取云上模式,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榆林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明军共同主持(图2),面向全国全社会开放,打破地域和人数限制,共有
目的探讨过敏性哮喘患儿接受螨虫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allergen-specific immunotherapy,AIT)前后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s,Breg)的改变及可能意义。方法接受AIT过敏性哮喘患儿20例,在治疗开始前及剂量递增阶段结束后分别取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9+CD24highCD27+Breg、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及Breg相关表面分子CD80、CD86、CD1d表达;real-tim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IL-10、
原发性肝癌(肝癌)具有发病率高及病死率高的特点,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5位,病死率居第2位,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手术切除是目前公认的唯一可能治愈的手段,也是肝癌治疗的首选方法。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切除部位及范围不再受限制,但如何保障在标准根治性切除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残余肝脏是目前肝切除的主要目标。解剖性肝切除可完整切除肿块所在的肝脏功能单元,大大降低肝断面胆漏、部分残肝缺血坏死的风险。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革新,3D腹腔镜解剖性左半肝切除术成为治疗左半肝可切除性肝癌的可行、有效方法,具有传统腹腔镜技术不具备
严重过敏反应是一种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通常发病迅速,有导致死亡的风险。根据世界过敏组织(WAO)2020年发布的最新指南[1]所述,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标准为,当以下两条标准中任意一条被满足时,即高度怀疑患者出现了严重过敏反应:(1)发病快速(在接触过敏物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发病),同时出现皮肤过敏(多发风团,瘙痒,潮红和/或唇舌肿大)与以下三种症状中至少一种:①呼吸道症状(憋气,喘息);②血压下降,或晕厥摔倒、二便失禁;③严重的胃肠道症状(腹部重度绞痛,反复呕吐)。
生物制剂是指从生物来源生产或提取的含有活性物质的药物,它们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作用于炎症和细胞增殖发挥作用。在过去的一二十年中,生物制剂迅猛发展,在肿瘤、自身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彰显出传统药物所不具备的明显优势。生物制剂通常包括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和细胞因子三大类,它们是一种高分子量的蛋白质,因此,都具有潜在的引起过敏反应的特性。
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办的“2021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术会议”于2021年8月6至7日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大会恰逢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开启,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主题“防治严重过敏反应”,聚焦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前沿进展、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并邀请众多国内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对讲座内容进行深入精彩解析和点评。
肺间质病变(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目前,RA-ILD的诊断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但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近年来RA-IL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寻找与RA-ILD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以及致病机制相关的基因和自身抗体,为临床上诊断RA-ILD提供新思路。
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和甲状腺功能障碍之间的联系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文献数据库,提取比较RA患者与非RA对照组甲状腺功能障碍的研究,并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24项研究,包含19635例RA患者和92595例非RA对照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高于对照组(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