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气相渗透法(CVI)在束丝SiC纤维表面沉积BN和BN/SiC两种界面层,并将其制备成mini碳化硅复合材料。应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界面层和mini复材的表面和断口形貌,应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了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采用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镜(TEM)对界面层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mini复材的拉伸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VI方法制备的BN表面光滑,为层状-岛状生长,与基体结合较弱,其mini复材拉伸强度为970 MPa。热处理后的BN结晶度增强,表面粗糙度增大,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0.8Co0.1Mn0.1O2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环境友好等特性,一直受到工业界和科研人员的关注。然而,它在长循环过程中会产生微裂纹及容量衰减,且循环性能差,制约了其商业化应用。为了改善这些性能,本实验采用辅助熔盐法在775℃烧结制备了LiNi0.8Co0.1-Mn0.1O2单晶材料(SC-NCM811),并对
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具有显著的纳米尺度空间效应,在吸附以及膜分离领域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作为无机多孔材料的延伸,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 organic framework,MOF),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较高的孔隙率和孔结构可调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气相储存分离、液相的吸附分离和催化反应等各个领域。本文对MOF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并对MOF材料的合成方法和粒径调控机理进行了比较,其中,重点介绍了溶剂热合成法的优点。同时,系统地总结了MOF材料在吸附分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并对先进的基于MOF材料的复合膜
利用光纤激光器在304不锈钢表面制备CoCrW合金熔覆涂层,改善其表面耐磨损及耐蚀性能。使用OM、SEM、XRD、EDS、显微硬度计、MMG-500三体磨损试验机和CS310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不同搭接率对涂层组织、硬度、耐磨及耐蚀性能的影响,并寻求合适的搭接率,以期获得性能较优的激光熔覆涂层。研究结果表明:30%搭接率下的涂层无明显缺陷,从顶部到底部依次是等轴晶、柱状晶、平面晶,这些晶体主要由fcc结构的γ-Co相形成的晶核以及部分Cr
7C
3、(Co,Cr)
激光熔覆是新兴的表面强化技术,具有工艺精度高、可控性好、组织细密、热畸变小等特点,在汽车、能源、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激光熔覆过程中出现的微裂纹、气孔等微观缺陷严重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超声振动的高频低幅振动可影响熔覆层凝固微观组织,有效减少微观缺陷。本研究基于相场法建立了超声振动下碟片激光器激光熔覆熔池凝固过程的动态模型,通过编程对模型进行求解,揭示了不同振幅下的多晶凝固组织,同时对熔覆凝固行为进行了实验微观表征,二者结论相吻合。研究表明,超声振动可有效细化熔覆层组织结构,促进结晶凝固形核,改
碳/碳(C/C)复合材料因密度低、抗热震性能好以及高温力学性能优异等众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但抗氧化性较差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将超高温陶瓷(UHTCs)引入C/C复合
通过对钢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施加均匀磁场,实现了纤维的定向化分布,制备了定向钢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预制缺口梁,并利用声发射技术对试件的抗弯破坏全过程进行监测,研究了纤维定向化对地质聚合物抗弯性能的影响及其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特性。结果表明:定向钢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的抗弯强度、峰值荷载处的裂缝开口位移及断裂能等力学性能较杂向钢纤维增强地质聚合物均有明显提高。定向钢纤维试件的峰值后荷载曲线呈现明显的锯齿形流变特征,在锯齿形流变的荷载上升段,声发射的幅值均小于70 dB,且对应较低的能量率与波击率,但在锯齿形流变的下降
被油污染的水资源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为得到具有优异油水分离性能的材料,利用层层自组装法,在棉织物表面组装纳米银薄层,随后用十二烷基硫醇修饰,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超亲油性能的棉织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接触角测试仪、分离效率表征超疏水/超亲油棉织物的微观形貌、表面化学组成、润湿性及油水分离性能。改性后的棉织物表面负载致密的纳米银薄层,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高达160°,而油的接触角为0°,显示出其良好的超疏水/超亲油性能;纳米银牢固地附着在棉织物的表面,使其表现出良好的抗磨损性、耐腐蚀性。油
选用2601氟橡胶(2601FKM)和2461氟橡胶(2461FKM)为原料,N,N'-双亚肉桂基-1,6-己二胺为硫化剂,制备了加工性能优异、强度适中、低温性能好的氟橡胶共混胶.采用氟谱固体核磁(19
为充分发挥无机铁电氧化物双钙钛矿Bi2FeCrO6(BFCO)的光电特性,选择P型半导体化合物Cu2ZnSnS4(CZTS)作为空穴传输层与BFCO结合,构建半导体异质结。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PLD)制备得到上述两种多元化合物薄膜,SEM,AFM,EDS及XRD测试结果可证明所得产物形貌均匀致密、且符合化学计量比;原位逐层沉积技术可以抑制异质结界面缺陷和杂质的产生。着重研究了沉积温度及不同基底对薄膜性能的影响。采用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