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腹地的密语

来源 :当代小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近年来的小说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作家们越来越倾向于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对于作家们来说,直面“此在”的现实生活,不仅是对时代变迁的认识需要,也是寻找自我、展现“小我”的一个重要途径。作家们将他们对于时代、人生的理解,通过庸常的日常生活呈现出来,使读者在文学审美体验中体会生命的沉重与轻盈。
  曹海英《多多的春天》,《民族文学》2019年第3期。“70后”回族女作家曹海英是一位扎根现实的作家,她的作品多取材于细碎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乏味生活中的压抑与温情。小说《多多的春天》以残疾女孩多多为第一人称视角,以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卡布梁煤矿生活的美好回忆,表达作家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生活的哲思。小说中的“我”是卡布梁煤炭生活区的大头娃娃,异于常人的身体状况让“我”终日将自己困于小楼上,透过窗户来观察外面鸡毛蒜皮的乏味生活。然而当卡布梁生活即将永远消失时,“我”才发现卡布梁之于“我”的重要性。卡布梁的消失,意味着近五十年热气腾腾的生活的消失,意味着精神家园的逝去。对于现代化对卡布梁的冲击,作家并没有正面强攻地去呈现,而是在缓慢而又略带伤感的文字里,将卡布梁的命运与个体的命运遭际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作家对大地逝去后人类灵魂无法寄居的担忧。如同小说中写到的那样:“这人啊,就跟尘土一样,风往哪儿刮就扬到哪儿,谁也不知道这风往哪儿扬。”作家对个体命运的迷茫,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作家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担忧。
  王瑢《黑白往事》,《山花》2019年第3期。小说主要围绕父亲生病到父亲逝世的全过程而展开,看似很简单的故事,作家却能巧妙地将父母过去的情感纠葛和父亲与子女之间相互依恋的感情呈现出来,情感真挚动人。作家善于品味细节描写带来的魅力,善于感知日常生活的审美质感,比如小说中病重的父亲面对母亲的埋怨时,一如当年般倔强,他从不肯向母亲服软,而且凡事只要不顺意,便“哼”一声表达不满之意;而母亲即便有再多的怨言,只要听见父亲的“指令”,便立即停止控诉,选择忍让与妥协,伺候父亲喝水吃饭。这些小细节都浸透了作家的生命感受,细腻而温婉,以丝丝入扣的方式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母亲的絮叨与父亲的羸弱,似乎给读者呈现了一幅极其不和谐的画面,然而正是这样一种错位的情感表达方式,却更加彰显了父母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无论是文革时代的守护,还是病重时的唠叨、照顾,母亲始终用她的方式温暖着父亲,照亮着父亲的人生之路……整体而言,小说的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作家在悲怆的生命体验中,凸显了人性的美好与温暖,传达给读者的是“带泪的微笑”。
  周瑄璞《星期天的下午餐》,《长江文艺·好小说》2019年第4期。小说的时代氛围浓厚,主要讲述了物质匮乏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读者在悲苦的特殊年代体会人性的温暖。小说从一桌冷掉的丰盛菜肴写起,用倒叙的方法串起主人公小龙的回忆。在计划经济年代,家庭的贫穷让小龙饱受饥饿的折磨,为了生存,他不得不舍弃自尊去食堂乞讨。在这段破败而灰暗的岁月里,程老师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人生,每周日下午四点到程老师家饱餐一顿,成为小龙全家的必修课。值得品味的是作家无意将这种接济与被接济的关系放大化,而是用生动的细节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尊重,双方都不提吃饭的事儿,却在相互馈赠中完成这一主题;程老师之子壮壮多年后见到功成名就的小龙,却选择不去相认,也是在间接给予对方尊重,人性的温暖在这种无形的相互尊重中流淌。作家用平凡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那些被庸常遮蔽的丰盈的生命体验。一顿饱饭不仅养育了小龙的身体,而且滋养了他的心灵,让他在困顿中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小说借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儿,向读者传递了作家对生活的礼赞、对生命的包容,让读者在接受过程中体会生命的轻盈。
  陈玺《欲醒之殇》,《北京文学》2019年第4期。东莞作家陈玺近年来佳作不断,无论是呈现塬上乡村风情的《塬上童年》,还是还原关中农村生活的《一抹沧桑》,都显露出作家不凡的创作功底。对时代和现实生活的关注,是陈玺小说始终不变的文学追求。陈玺的最新力作《欲醒之殇》继续将目光投向关中农村,讲述了计划生育背景下由欲望引发的生存悲剧。德胜与水秀、大粉与志宏本是两对非常和睦的夫妻,日子平淡卻温馨,但计划生育的到来将这一切彻底打破,德胜和大粉分别被结扎,成为人们眼中不完整的人。德胜的性无能让水秀在志宏的引诱下逐步堕入情欲的迷网,她游走在欲望与现实之间,欲罢不能。从表面上来看,作家似乎在讲述一个屡见不鲜的婚外情故事,实则不然,作家想要表现的是人性在现实欲望面前的挣扎与扭曲。水秀因为对情欲的放纵,成为人人喊打的小三,并间接导致了儿子的死亡;德胜对金钱的贪念,让他成为赌徒,为还巨额赌债不惜敲诈勒索志宏,最终家破人亡、锒铛入狱;“上门女婿”是牢牢贴在志宏身上的标签,也是他自卑的根源,无论是出轨水秀还是渴望水秀帮他生儿子,都只不过是男人的自尊心在作祟,这份畸形的认同也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怀揣着道德悖论,在自相矛盾的漩涡中不断堕落,他们热爱生活,也被生活所胁迫。
其他文献
恐惧与希望  马 兵  翻看2016年深秋季的文学刊物,发现想从众多的作品中提炼出共同性的话题近乎徒劳,如果有的话,那么它们也并未提供堪称新质的东西。这或许是文学的常态,加缪说福克纳的伟大在于,他提供给世界一个古老但永远不能被写尽的主题:盲人在他的命运与他的责任之间跌跌撞撞地朝前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隐喻化的盲者,带着恐惧與希望跌跌撞撞地上路。  陈鹏《夜奔》,《青年文学》2016年第11期  
期刊
若不是辛老师的电话正好在这个时候打进来,庞丽差一点儿就把另一个号码拨出去了。辛老师说,夏思颖今天没到校,家长知道吗?庞丽的心就沉了一下,立刻想到了夏涛。后来,庞丽在去汽修厂的公交上,有点生自己的气,她居然跟辛老师撒了谎,说女儿原本是委托她向辛老师请假的,但她一忙起来,就把这事给忘了。尽管她赔了很多“不好意思”,可丝毫都没让辛老师挂电话的声音轻上一点。  庞丽一时也搞不明白为什么跟辛老师撒谎,想掩盖
期刊
村长苏不寻有个口头语,每临黄昏,便着起长袍,擎起酒杯,对着天空一抹又一抹的散云念念有词,仿佛与异界某个神灵在隔空对话。这些散云正由白变粉变红,他脸上便映出似返老还童一样的灵光。若逢有人路过,他便甩着酒杯赶紧凑上去,摇头叹气曰:嗨,我就不信了,多少年了,咱老苏家就出不了个苏轼一样的人物吗?嗨……  知晓他脾气秉性的,不愿招惹他,说怎么没有?谁不知道你才高八斗著述丰厚,这十里八乡可是和苏轼齐名的人啊!
期刊
只要沈芸在场,我要么低头,要么走开;我不想再和她有任何瓜葛,我们早就完了。  钢厂狼多肉少,像我这种来自农村的穷书生狼,在钢厂连块癞蛤蟆肉都无福享受;进厂三年,饥饿难耐,八小时外苦苦寻觅于钢厂附近的村庄。同事沈大婶——如今她退休已有十二三年了——好心把同村的姑娘沈芸介绍给我。沈芸年方二十有四,青春逼人;而我饥不择食,饿狼扑羊,旋即与她订婚。这年年底,钢厂招聘土地征用工,沈芸名列其中;但厂里有规定,
期刊
我对我妻子说我爱你的时候,我的目光正穿过妻子的身体,看向她后面的那个穿着红色上衣的女孩。我知道她叫沈丹红,今年二十五岁。她是我心目中接近女神级别的人物。我对妻子说我爱你,似乎仿佛是对沈丹红说的。我说我爱你。我妻子感动得热泪都流出来了。她呜咽着,泪水糊住了眼睛。她没有看出我目光的焦点没在她这里。她以为我正深情地凝视着她呢!这可能是三点成一线的效果,属于物理现象吧。  而实际上这真的可以当做我对沈丹红
期刊
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中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时与现在非常相像,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现代而又最蛮荒的世界。人生就像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这个时代充满了疼痛,而文学的存在就是为了揭穿这种伤痛,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些关于时代的、人性的、宿命的东西总能触动心中最柔软的那根弦,且让我们到文学里窥探浮世人生。  曹军庆的《煤球往事》收录于《滇池》20
期刊
寻常岁序皆盛筵  张 敏 张丽军  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在当下我们绝少去歌颂爱的动人,作家的笔触开掘着爱的另一副模样:在生活中爱被物化、被不断衡量,亲人、爱人之间日日讨价还价,遮蔽了亲情、爱情的本来面目。在《湖畔》(王天丽《滇池》,2016年第7期)中,主人公苏安因为“拖到这个年纪,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男友”而被母亲安排着去相亲。母亲与“没出息”的画家父亲离异后与一个退休的部队首长结婚,期间对我不闻
期刊
很多时候,我在读小说,心里总在想着“小说有什么存在于人世间的特殊的或者典型的意义呢”,写小说的这些人都是什么样的灵魂在诉说,他(她)们笔下的故事总是能让我找到生活的影子,却又在心间荡起不能言说的滋味,那或许是小说的滋味,并不能代表真实的生活,但,它却是和生活相伴相生的香客,就像纳兰容若所说的“本欲起身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想必写小说的人也有这样的惆怅,他们在经历真实生活的时候写下了小说,又在写
期刊
时代日新月异,生活飞速前进,快节奏的脚步下,坚守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在人性的探索上,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作品里凸显出的坚守的主题,总能给我满满的心灵力量,在文学世界里,坚守可以是一种理解,一种责任,也可以是一种信念。  娜仁高娃《神的水槽》,《民族文学》2019年第3期。 蒙古族作家娜仁高娃的这篇小说掺杂着浓厚的少数民族特有的神秘气息,六天以来,每到午后一刻,有一朵像巨大骷髅
期刊
1  私搭乱建。从四楼望出去,满眼尽是小窝棚、小房子。小菜园、小花园更多。奇形怪状的围栏。牵牛花、紫藤乱长。白天,电钻声此起彼伏,不是这家砸墙,就是那家垒墙。声音扣人心弦,用不了多久,整栋楼也会被震倒。我经常深夜写稿,睡得迟,早晨八点即被施工声吵醒。睡眼惺忪,经常哈欠连连。我就下楼走走。不得不说到一楼住户的便利,小区地广,每栋楼往南,有五米的草坪,往北,又是四米的草坪。于是,一楼住户纷纷外扩。简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