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徽派建筑作为民居建筑艺术,是反映当地文化的载体,对于徽派建筑不应只进行延续传承的研究,更为迫切的是对它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
关键词:功能形式;徽派建筑;传承发展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既是矛盾的,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徽派建筑作为民居建筑艺术,是反映当地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提出对于徽派建筑不应只进行延续传承的研究,更为迫切的是对它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
一、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
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包括建筑应当提供的各种使用要求及人在使用建筑中产生的艺术审美方面的精神要求,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设计目的。不同的建筑因其各自的目标人群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要求,并保证这些功能要求的实现。建筑的起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建筑功能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空间的组成、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和疏散、建筑环境。
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建筑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建筑的形式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建筑作为艺術类中的一种,其艺术形象是形式美的主要体现。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元素中,主要有有: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同时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形式最好有二次可塑性或可变性,能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审美观及情趣。功能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和研究,来实现在实际的创作中发挥追求真理、消除谬误的作用,同时,借助对功能和形式的讨论,增加对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关系的深层次认识。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和谐相配,建筑形式体现真实的生活的时候,才是杰出的作品。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脱离具体使用功能的建筑艺术创作必然陷入形式主义,而只注重功能不注重形式的建筑,就会枯燥无味,使人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同时注重形式和功能、使两者相互协调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徽派建筑是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所派生的基本造型秀美灵动,其优美形式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二、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1、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经过观察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 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 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 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3、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功能和形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讲,总是最先考虑建筑的功能,一般建筑都遵循这个原则。然而徽派建筑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就把形式与功能都考虑进去,不仅满足人们的基本审美,而且符合徽文化的特殊属性与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徽派建筑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三、徽派建筑的发展研究
徽派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满足新时期人们居住生活要求的基本功能的前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其艺术表现,将新时期徽派文化的元素加进去。
2、在现代社会追求奇异的潮流下,徽派建筑要保持自有风格,而不要受潮流的冲击。
3、探索新的徽派建筑符号,从而在徽派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其更具地域性与文化性。
4、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抽象出符合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从而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表现出深刻的艺术性。
四、结语
徽派建筑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是它所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几个雕刻,几片碎瓦,真正徽派建筑包含艺术性,又不仅仅是艺术的附庸品。在“美观”的外表下,同时包含“实用、坚固、经济”的功能要求,当今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前提下,考虑到对环境影响,不能盲目沉浸于征服自然带来的成就感,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各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徽派建筑的发展也不能拘泥于过去,要在继承以往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适宜的生态、科学技术,探索出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之路,为徽派建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邮寄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校本部育才路雁塔校区
收件人:李永军?;联系电话:15929983241
关键词:功能形式;徽派建筑;传承发展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既是矛盾的,同时也是相互统一的,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徽派建筑作为民居建筑艺术,是反映当地文化的载体,通过研究徽派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提出对于徽派建筑不应只进行延续传承的研究,更为迫切的是对它进行创新发展的研究。
一、 建筑的功能和形式
建筑的功能是指建筑体现使用价值的本质内容。包括建筑应当提供的各种使用要求及人在使用建筑中产生的艺术审美方面的精神要求,是建筑设计的最直接的设计目的。不同的建筑因其各自的目标人群和使用性质的不同,而有各自不同的功能目标和要求。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功能要求,并保证这些功能要求的实现。建筑的起始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空间的居住要求。建筑功能研究的内容主要有空间的组成、功能分区、流线组织和疏散、建筑环境。
建筑形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创造与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密不可分,相互依托,彼此关联,共同成就一个完美的外部空间形式。建筑应具有鲜明简洁的形体,严谨的比例推敲,精细的细部处理以及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建筑的形式是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内容各部分的组合方式。建筑作为艺術类中的一种,其艺术形象是形式美的主要体现。建筑形式美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各种元素中,主要有有:比例、尺度、韵律、和谐、对比、对称、虚实、质感等等。这些抽象的元素如果使用得当,就有可能创造出令人欣赏的优美建筑。
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具体到建筑设计上,功能是核心,形式需要简洁,同时对功能具有反作用。形式最好有二次可塑性或可变性,能符合使用者的身份、审美观及情趣。功能和形式的相互关系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最为广泛,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一观点的分析和研究,来实现在实际的创作中发挥追求真理、消除谬误的作用,同时,借助对功能和形式的讨论,增加对建筑的形式与功能关系的深层次认识。建筑的形式和内容和谐相配,建筑形式体现真实的生活的时候,才是杰出的作品。建筑的使用功能是其主要内容之一。脱离具体使用功能的建筑艺术创作必然陷入形式主义,而只注重功能不注重形式的建筑,就会枯燥无味,使人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同时注重形式和功能、使两者相互协调的建筑才是好的建筑。
徽派建筑是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所派生的基本造型秀美灵动,其优美形式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些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二、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在徽州地区现今尚有大量徽派古建遗存,散落在徽州大大小小的村落中,吸引着海内外无数的游客纷至沓来。
1、徽派建筑的形成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2、徽派建筑的特点
徽派建筑作为中国民居的典型代表,他有着非常鲜明的特点,经过观察研究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
(1) 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 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采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 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 精美的细部装饰。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3、徽派建筑是功能和形式相互协调的统一体
从设计的角度来讲,功能和形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一般来讲,总是最先考虑建筑的功能,一般建筑都遵循这个原则。然而徽派建筑在设计开始的时候就把形式与功能都考虑进去,不仅满足人们的基本审美,而且符合徽文化的特殊属性与人文特征,从而使得徽派建筑达到功能与形式的统一。
三、徽派建筑的发展研究
徽派建筑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满足新时期人们居住生活要求的基本功能的前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其艺术表现,将新时期徽派文化的元素加进去。
2、在现代社会追求奇异的潮流下,徽派建筑要保持自有风格,而不要受潮流的冲击。
3、探索新的徽派建筑符号,从而在徽派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使得其更具地域性与文化性。
4、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研究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前提条件下,抽象出符合地域文化的艺术元素,从而在满足功能的情况下,表现出深刻的艺术性。
四、结语
徽派建筑的历史是辉煌的,但是它所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几个雕刻,几片碎瓦,真正徽派建筑包含艺术性,又不仅仅是艺术的附庸品。在“美观”的外表下,同时包含“实用、坚固、经济”的功能要求,当今在满足人类需要的前提下,考虑到对环境影响,不能盲目沉浸于征服自然带来的成就感,毕竟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各个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徽派建筑的发展也不能拘泥于过去,要在继承以往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今适宜的生态、科学技术,探索出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之路,为徽派建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邮寄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大学校本部育才路雁塔校区
收件人:李永军?;联系电话:1592998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