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多尔小说的主题与叙事特征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chengsh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是当今美国主流文学圈内较为成功的小说家,这得益于他寓意深刻的主题和富有创新精神的藝术风格。本文对多尔小说的主题和叙事特征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多尔 主题 叙事特征
   安东尼·多尔(1973-)是一位多产的作家,2002年至今,他创作了15部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回忆录散文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备受赞誉,获得包括普利策小说奖、欧·亨利奖、纽约公共图书馆幼狮文学奖、手推车奖、故事奖、罗马奖、古根海姆奖等著名奖项,作品也曾多次被收入《美国最佳短篇小说》。2014年,他的长篇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被超过三十家主流媒体和书店推荐为年度最佳图书,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名单。2015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一举夺得普利策小说奖,多尔也因此成为当代美国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
   安东尼·多尔的小说在叙事策略和主题的选择上匠心独运,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本文主要对多尔及其具有代表性的四部小说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记忆墙》、《捡贝壳的人》,长篇小说《关于格蕾丝》、《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的叙事特征及主题进行概述。
   一.多尔小说的叙事艺术及其修辞策略表征:叙述语言的多主体性以及修辞性重复
   安东尼·多尔的小说在叙述语言的建构和修辞手段的运用方面独具匠心,构成了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特点。
   (一)叙述语言的多主体性
   多主体叙述借助自由间接话语,提供了自内向外地揭示主人公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性格特点以及语言色彩的条件,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方式。小说中自由间接话语的大量插入使得叙述语言多主体化,在叙事者对故事的情节和事件进行客观叙述的同时,主人公的视角及其他对自身行为动机的解释或对事物的评价也被加入叙事之中,叙事者和主人公的叙事互相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一种鲜明的复调性叙述模式。这样的多主体叙事对小说整体的叙事风格和人物塑造都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多尔在许多小说中都大量使用自由间接话语的形式,使叙述人的客观叙述之中潜藏着主人公的主观话语,构成了一种双主体甚至多主体的叙述语言,不同主体叙述话语的不断交替和相互转换构成了其小说叙述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修辞性重复
   多尔擅长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并通过一些关键句段的重复和特定修辞意象的重复,使作品具备完整统一的修辞体系。多尔的小说叙述中,各种修辞格的使用匠心独具,比喻、拟人、象征等应有尽有,饱含着奇思妙想的精彩佳句比比皆是。但是,多尔小说最突出的修辞特点在于其对于修辞性重复的运用。在多尔的小说中,常常出现同一词组或句段在作品的不同部分重复出现,或同一修辞意象循环往复、贯穿始终的情况。比如,钻石“海之焰”这一意象在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重复出现,“螺旋”意象在短篇小说《拾贝人》和《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的重复,以及“种子”这一意象在短篇小说《113号村庄》中的重复。这种独特的修辞策略为刻画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建立鲜明的艺术风格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叙事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杂糅的立体现在时
   短篇小说《记忆墙》与《后世》以及长篇小说《关于格蕾丝》与《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蕴含着多尔小说创作的美学思想,这对多尔整个小说创作的理解和把握至关重要。这四部小说在时间维度方面的叙事技巧相似,小说的话语时间并未遵循故事时间的时序,而是进行了重新安排。这样的话语时间体现出了一种特别的审美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时间进程
   一般说来,小说的叙事会涉及到两个时间序列,即被讲述的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被讲述的事件时间是一个由过去、现在、未来所组成的连绵不断的单向度时间系统,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叙事时间是对事件时间的系统控制。多尔是依靠对叙事时间的控制,通过对事件发生时序的改变,比如在小说中灵活地运用倒叙、顺叙、预叙、插叙等,改变事件的时距,即叙事的速度,让小说呈现出了一种立体的叙事时间。时间的进程在主体叙述流中并不是单向度进展,而是在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空中立体展开,互相纠结。
   2.叙事时态
   叙事的时态大多采用一般现在时,过去、现在、未来三种时态的呈现是多尔通过对叙事时序、时距灵活自如的控制实现的。在小说中使用一般现在时使得读者对小说情节有了一种参与性,容易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感觉,而过去时的使用则意味着一种完结,有一种历史感,将来时常常意味着对未来的一种预见或向往,具有一种前瞻性。多尔小说中杂糅了过去、现在、未来的立体现在时似乎会让叙事者与读者产生某种时间的幻觉,获得一种现实的永恒感和历史的沧桑感。
   二.多尔小说的幻想虚构性叙事
   多尔的多部小说具有十分明显的幻象虚构性叙事特征,如《记忆墙》、《捡贝壳的人》、《关于格蕾丝》、《猎人的妻子》及《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等。《记忆墙》中描述了一种能够储存人类记忆的仪器;《猎人的妻子》中的玛丽具有与死去的生命通灵的能力;《关于格蕾丝》刻画了一位能够预见未来的父亲;《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暗藏的那条故事线描述了一颗能够让人永生的钻石“海之焰”。这些小说中的幻想虚构性叙事蕴含时空层面的超现实性艺术。
   (一)超现实性时间 幻想虚构性叙事的超现实性时间叙述色彩比较浓厚。时间设定可追溯至远古,有时显出古今不同时代的时间叙述形式。
   (二)超现实性空间 幻想虚构性叙事的空间背景几乎处于超脱世俗的非日常视域内,或是荒原森林,或是大海中的孤岛,或是洪水肆虐的小镇。多尔常将对自然的敬畏和神秘感集中于非日常视域的空间,在小说创作中加以虚构。“大雨”在《关于格蕾丝》中也蕴含了超现实空间的意象。由此可见,多尔小说中超现实性空间叙事因素比较明显,与时间的超俗性交相呼应。    三.多尔小说的创伤叙事
   多尔的多部小说具有鲜明的创伤叙事特征。如《非武装军事区》、《记忆墙》、《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后世》等多部小说中的众多人物都展现了饱受创伤的人的精神世界。纵观多尔小说中与创伤关联的人物形象可发现,这些人物可被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经历战争的人;一类是遭受生活重创的人,一类是处在战后处境中的人。前两类的创伤较为外显,表现为精神的失常、智力的下降或认知概念的模糊。如在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中,弗雷德里克就因为其在纳粹青年团的痛苦经历变得精神失常;在短篇小说《记忆墙》中,女主人公阿尔玛在目睹丈夫猝死的场景之后也经历了记忆的逐渐消退。相对的,第三类的创伤表现较为内隐,主要表现为身体生物性的功能受损,精神创伤往往潜伏在受损的肌体之下,比如《后世》中有幸在二战中存活下来的女主人公Esther就患有癫痫症,类似Esther这类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噩梦、失忆、莫名的恐惧、死亡的幻想等症状从创伤理论的角度看,都是心理创伤症候的外在体现。
   四.多尔小说的生态叙事
   多尔的小说体现出了强烈的生态意识。首先,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现实社会背景培养了多尔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伦理的生态情怀。
   其次,自然是多尔小说中的永恒主题。他笔下的大自然神秘美丽、诡谲多变,或成为化解人际矛盾的心灵家园(如小说《猎人的妻子》、《涅穆纳斯河》),或成为一种神秘和致命的存在(如小说《拾贝人》),或陷入战争危机中的硝烟(如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特别是在短篇小说集《拾贝人》中,大自然如同其中每个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一样,成为了小说的主角。在其同名短篇小说《拾贝人》的故事情节中,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压倒性的力量,故事的盲人主人公在肯尼亚海岸发现的一种稀有而美丽的鸡心螺既是一种剧毒的致命蜗牛,又是能够治愈疟疾的神药,这一发现改变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打乱了主人公为了控制情绪和逃避外界而努力建构的有序秩序。
   第三,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以及人类精神状态的互动关系是多尔热衷的创作主题。从短篇小说《记忆墙》、《非武装军事区》、到普利策获奖小说《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多尔都在积极探索现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的影响。在多尔看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确实有益于人类文明的进展,但这种极度依赖技术的人类文明很可能终将发展到失序的地步。多尔对自然伦理的崇尚、对科技本质的反思、对技术风险和異化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体现了他深刻的生态伦理观。
   参考文献
   [1]Anthony Doerr, The Shell Collector[M]. New York: Scribner, 2002.
   [2]Anthony Doerr. About Grace[M].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5.
   [3]Anthony Doerr. Four Seasons in Rome[M]. New York: Scribner, 2008.
   [4]Anthony Doerr. Memory Wall[M]. New York: Scribner 2011.
   [5]Anthony Doerr. All the Light We Cannot See[M]. New York: Scribner, 2014.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6ZDX162)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其他文献
高山笔会期间,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次活动丰富多彩,与会者还观看了龙坪民俗表演。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节目是《拦车马》。一群轿夫在悠扬的唢呐声中,把一顶红轿颠颠晃晃地抬上舞台。道士手舞桃木剑,在轿子前后左右劈砍,口中念念有词,掐破白公鸡冠子,鸡血洒在轿子四角,又将白公鸡扔过轿顶,轿子即被抬下舞台。节目虽短,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拦车马是龙坪一带古老的婚俗,相传起源于楚文王。众所周知,楚文王有三
期刊
六月初夏风光美,高山龙坪情谊浓.首先,我代表保康县龙坪镇党委、政府和龙坪人民,热烈欢迎省、市、县文学艺术界的各位领导和作家,来到高山明珠——龙坪.你们的到来,名人齐聚龙坪开展文学采风活动,既展示了大家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文学作风,也体现了大家对龙坪的关心关怀,是龙坪发展的一件大事、喜事,让我们感到十分激动和温暖.在此,我要再次代表龙坪镇党委、政府,代表全镇父老乡亲,对你们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期刊
在龙坪镇龙坪村,有一支草根乐队。乐队的成员来自田间地头,最大的有72岁,最小的也有38岁。  他们白天忙种田,到了夜里,才聚在一起排练自编的节目。  周述远,是这支乐队的发起人之一,年纪最大的成员就数他了。与他交流,他的话题总离不开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等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别人一介绍,方知他曾是革命样板戏唱全场的男主角。  周述远说,他15岁那年,便加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半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颜色词的隐喻义,帮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颜色词的理解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隐喻 颜色词 对外汉语教学   很早之前在我国的甲骨文辞中就有对于颜色词的记载。分别是黄、黑、白、赤、幽、戬。朱永燚在1959年写下《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这篇文章开启了颜色词在现代的研究。虽然我国对于颜色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
内容摘要:精神分析在现代西方思想中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有着突出且重要的地位。爱尔兰法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人生与小说均适合采用精神分析学进行研究,但国内迄今为止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莫菲》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聚焦在小说《莫菲》的主人公身上,并运用弗洛伊德后期整合的本能理论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退居防御机制与认同防御机制,对主人公莫菲的荒诞行为进行剖析,指出莫菲的人格由本我主导,行为受本能驱力
在保康,但凡叫坪的地方,多地势不平坦,而龙坪,在地势不平坦的基础上,又多出一份气质上的不平凡。  平均海拔1350米,全年平均气温8.5℃,森林覆盖率高达80.7%,这里的气质绿色而清凉!  辽阔如先人额头的聚龙山,主峰竞起,超然卓群,1852米的海拔,隆起襄阳“屋脊”,提升龙坪“高度”。传说中由24条草龙幻化而成的240座山头向着聚龙山环卧拱卫,那样子,就像手足对头脑的俯贴,孩童对母亲的依恋。 
期刊
三伏天的烈焰在西天铺成半片天的旗帜,它们的燃烧带有猎猎的余响。  蝉发出类似于求救信号一样的尖利嘶鸣。没有一丝儿风的夏日黄昏,暮色像是一块经历烧红后缓缓冷却的铁块,炽热得烫手、灼心。车窗外飞速倒退的行道树,拉扯着发卷的、严重失水的暗绿叶子,像是在发出一连串无用的干渴呻吟。所用的空调都嗡嗡地响着,各自制造出的清凉与干燥让人画地为牢欲出不得。街道荒凉冷清,吹出冷气的商铺只好用音乐制造热闹,掩饰无人光顾
期刊
冬野一片萧瑟,阳光在云隙时隐时现,巍峨耸立的聚龙山,伟岸地伫立于荆楚莽原凛冽的寒风中,空林逶迤,溪涧清瘦,一切显得那么宁静、安详。  就在这片清宁中,一场轰轰烈烈的雪悄然而来,像一场蓄谋已久的冬的盛会,“一夜风雪舞,万树梨花开”。一场雪,彻底改变了聚龙山的世界。  莫道冬日叶凋零,聚龙山上有风情。清晨,我踏雪而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已置身于一个如梦幻般的童话世界了。此时,聚龙山上,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期刊
今年六月,我应邀参加了龙坪高山笔会。吃饭时,桌上有两盘酸菜吸引了我,一盘酸豇豆,一盘酸辣椒,看着色泽鲜明的酸菜,我忍不住夾了一筷放进嘴里,当酸酸的、辣辣的味道入口时,一种久违的酸味在舌尖游走,我又吃到了儿时的味道,那酸味牵动着每一根神经,酸辣的味道在心间流淌,感觉真好。  在农村长大的我,对酸菜的味道有一种特殊的感知和理解。我打小爱吃酸菜,无论是吃米饭、馒头、面条,还是吃小米饭,喝小米粥,都喜欢就
期刊
内容摘要:文学经典具有共通性和超越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可以起到育人作用。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对学生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美德等人格品质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在育人路径上进行创新探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比较教学、联系实际教学、搭建实践平台教学,使学生不仅得到外国文学知识,还潜移默化得到价值观熏陶。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 价值观 育人   育人为本,莫如铸魂,“立德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