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稻田淡水龙虾养殖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建造、苗种投放、稻田管理、饲养管理、水质管理、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内容,以期为农户稻田养殖淡水龙虾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田;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33-01
淡水龙虾是特种水产养殖中的珍品,养殖淡水龙虾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稻田养虾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养殖淡水龙虾收入[1]。为了推广稻田养虾,2005年在安徽省肥西县丰乐、柿树2个乡镇分别选择6.67 hm2和20 hm2稻田进行淡水龙虾放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稻田选择与建造
选择稻田要求为排灌方便、水源丰富、阳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连片、稻产稳定、无污染、水质清、耐肥力强的优质稻田。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作田埂,保证环形沟水深1.2 m,田面平均水深0.2 m,大块田地中间还应挖“十”或“井”字形水沟。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 cm高的防逃墙。养虾稻田建好后进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 50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经10 d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沟种植适量的轮叶黑藻、苦草,以保证池中水沟水草覆盖率达40%以上,满足淡水龙虾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种投放
稻田养虾以选择3—4月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耕种,有利于淡水龙虾适应环境,可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虾种的成活率[2]。最适的苗种规格为60~120只/kg,放养密度为7.5万~9.0万只/hm2,每块田放养尽量规格一致的苗种。放养的方法是:本地饲养的虾苗运到后,稍作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购进的苗种运到后,先适应10 min左右,方可把虾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虾苗适应水环境。
3稻田管理
养虾稻田的稻种应选择耐肥力强、不易倒伏、产量高、病害少的单季稻种。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铵。水稻发生病害时,药物要喷施在叶面上,用药后要及时换水。施肥与施药都要避开淡水龙虾蜕壳的高峰期。
4饲养管理
主要是饲料的投喂。淡水龙虾是杂食性动物,饲料品种有小杂鱼、小麦、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饼、麸皮、动物下脚料等。虾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饲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进行,饲料投放在环形沟草丛中,做到多点、固定、均匀投喂。
5水质管理
虾田水位的深浅是人工养虾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关系到水质的好坏[3]。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适的状态,消毒、施肥、施药后必须及时换水,并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水位,保证淡水龙虾适宜稳定的生活环境。苗种投放时,环形沟内水位保持在60 cm左右;随着温度增高,淡水龙虾食欲增加而生长加快,这时虾田水位应相对提高一点,保持在20 cm左右,同时不断加注新鲜水体,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夏季经常投放新鲜水草,以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6日常管理
主要是进行巡塘检查,每天巡塘要做到五看:一看淡水龙虾活动状态,了解淡水龙虾每天摄食、蜕壳情况、活动规律,并根据淡水龙虾的摄食和蜕壳情况制定当天的饲料投喂量;二看水质变化,发现水源被污染则不能进水,若出现受惊后的淡水龙虾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淡水龙虾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异常情况,说明水质较差,必须立即加注新水,同时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三看是否有敌害生物,发现池中有水蛇、水老鼠、鸟类、蛙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利用诱、吓、电、毒、捕等方法驱赶或捕杀,同时做好防逃措施,铲除田边及埂外的花草,不让敌害生物有隐藏之地,防止敌害入田;四看防逃设施,出现防逃设施破损应及时修补,特别是气候闷热、水质变坏、暴冷暴热、雷雨大风天气更要加强巡塘检查,注意进、排水口、田埂有无漏水、鼠洞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由专人负责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7病害防治
淡水龙虾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质恶化、过肥、饲养管理不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疾病。为了提高淡水龙虾的活力,增强体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可口,精、粗饲料合理搭配,营养全面,发现污染物及残饵立即捞除,不让受污染的水进田,并定期改善水质,每隔20 d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保证田水清鲜[4]。此外,注意用药量,消毒、追肥、喷药过后立即排换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药不当而引起淡水龙虾疾病的发生。
8参考文献
[1] 郭欣.稻田养小龙虾五个“选择好”[J].农家顾问,2009(11):46.
[2] 占家智.羊茜稻田养虾要抓十个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7(4):33-34.
[3]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26.
[4] 郭源.稻田养青虾捕捞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0(3):32.
关键词稻田;淡水龙虾;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9-0333-01
淡水龙虾是特种水产养殖中的珍品,养殖淡水龙虾能充分利用各类水域资源,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不毁田、无污染、千家万户都能养等优势。稻田养虾能充分利用和发挥稻田的特点,节水节地进行水产养殖,不仅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稳定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养殖淡水龙虾收入[1]。为了推广稻田养虾,2005年在安徽省肥西县丰乐、柿树2个乡镇分别选择6.67 hm2和20 hm2稻田进行淡水龙虾放养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稻田选择与建造
选择稻田要求为排灌方便、水源丰富、阳光充足、交通方便、平坦连片、稻产稳定、无污染、水质清、耐肥力强的优质稻田。在稻田四周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作田埂,保证环形沟水深1.2 m,田面平均水深0.2 m,大块田地中间还应挖“十”或“井”字形水沟。进、排水口可用水泥管或塑料管,管口用尼龙筛绢包扎。田埂四周用水泥瓦、石棉瓦或塑料薄膜做成50 cm高的防逃墙。养虾稻田建好后进行消毒,2月底前用生石灰1 50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经10 d毒性消失后在池中深水沟种植适量的轮叶黑藻、苦草,以保证池中水沟水草覆盖率达40%以上,满足淡水龙虾生长发育的环境需求,然后即可投苗入田。
2苗种投放
稻田养虾以选择3—4月投苗为宜,此时稻田已耕种,有利于淡水龙虾适应环境,可避免耕地时损害苗种,提高虾种的成活率[2]。最适的苗种规格为60~120只/kg,放养密度为7.5万~9.0万只/hm2,每块田放养尽量规格一致的苗种。放养的方法是:本地饲养的虾苗运到后,稍作停留即可投放稻田;外地购进的苗种运到后,先适应10 min左右,方可把虾苗分散投入稻田,使虾苗适应水环境。
3稻田管理
养虾稻田的稻种应选择耐肥力强、不易倒伏、产量高、病害少的单季稻种。追肥要做到少量多次,禁止施用氨水和碳铵。水稻发生病害时,药物要喷施在叶面上,用药后要及时换水。施肥与施药都要避开淡水龙虾蜕壳的高峰期。
4饲养管理
主要是饲料的投喂。淡水龙虾是杂食性动物,饲料品种有小杂鱼、小麦、大米、玉米、西瓜皮、水花生、浮萍、豆饼、麸皮、动物下脚料等。虾苗入田后即可投喂饲料,投喂也要做到定时、定点、定质、定量。一般投喂在傍晚进行,饲料投放在环形沟草丛中,做到多点、固定、均匀投喂。
5水质管理
虾田水位的深浅是人工养虾不可忽略的一环,它关系到水质的好坏[3]。为了保持田水常年清、爽、适的状态,消毒、施肥、施药后必须及时换水,并随着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及时调整水位,保证淡水龙虾适宜稳定的生活环境。苗种投放时,环形沟内水位保持在60 cm左右;随着温度增高,淡水龙虾食欲增加而生长加快,这时虾田水位应相对提高一点,保持在20 cm左右,同时不断加注新鲜水体,增加水体溶解氧含量。夏季经常投放新鲜水草,以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
6日常管理
主要是进行巡塘检查,每天巡塘要做到五看:一看淡水龙虾活动状态,了解淡水龙虾每天摄食、蜕壳情况、活动规律,并根据淡水龙虾的摄食和蜕壳情况制定当天的饲料投喂量;二看水质变化,发现水源被污染则不能进水,若出现受惊后的淡水龙虾不下水或下水后立即爬回岸及傍晚、清晨淡水龙虾大量聚集在田埂旁等异常情况,说明水质较差,必须立即加注新水,同时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三看是否有敌害生物,发现池中有水蛇、水老鼠、鸟类、蛙等,应立即采取措施,利用诱、吓、电、毒、捕等方法驱赶或捕杀,同时做好防逃措施,铲除田边及埂外的花草,不让敌害生物有隐藏之地,防止敌害入田;四看防逃设施,出现防逃设施破损应及时修补,特别是气候闷热、水质变坏、暴冷暴热、雷雨大风天气更要加强巡塘检查,注意进、排水口、田埂有无漏水、鼠洞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每天要由专人负责巡塘,做到早、中、晚各巡塘1次。
7病害防治
淡水龙虾一般不易生病,但在水质恶化、过肥、饲养管理不当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疾病。为了提高淡水龙虾的活力,增强体质,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可口,精、粗饲料合理搭配,营养全面,发现污染物及残饵立即捞除,不让受污染的水进田,并定期改善水质,每隔20 d用生石灰120 kg/hm2化浆全池均匀泼洒,保证田水清鲜[4]。此外,注意用药量,消毒、追肥、喷药过后立即排换田水。稻田追肥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投放方式,以防用药不当而引起淡水龙虾疾病的发生。
8参考文献
[1] 郭欣.稻田养小龙虾五个“选择好”[J].农家顾问,2009(11):46.
[2] 占家智.羊茜稻田养虾要抓十个要点[J].渔业致富指南,2007(4):33-34.
[3]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26.
[4] 郭源.稻田养青虾捕捞技术[J].江西水产科技,2000(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