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中考制度改革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地理已经彻底沦为副科,学习地理没有什么用,某些知识还比较枯燥、难懂,学生开始对地理学习毫无兴趣进而产生厌烦心理。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就必须把学习与学生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知联系起来。努力实现生活化的地理课堂,在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训练题目的选取上都要面向生活,让学生和教师真正活起来。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生活化 实施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论化的地理教学状况。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借用丰富素材,唤起学生求知欲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育与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师通过精选生活事例,将生活内容寓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主动性。
生活中很多流行的影视、歌曲、各类娱乐休闲节目都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元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影视、歌曲、休闲娱乐节目时,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眼光”捕捉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运用“最强大脑”探究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促进地理思维的发展。
实例应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男女老少各类吃货的追捧,教师可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时节》篇,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精致的画面中一边悠然地欣赏各地的美食美味,一边从中感受到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地域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学生从高昂的旋律中,动听的歌词中: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充分体会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地形特征;也可以在小苹果版《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动感节奏中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课堂举办诗词赏析大会,从诗词中感受到地理知识。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气候与海拔的关系一目了然;或者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中区分天气与气候。
二、巧用生活事例,分析地理原理
在自然地理学习中,对于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学生思维活动往往容易受到极大地限制,接受能力明显变弱。尽管教师教得“全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化难为易,可学生却学得“身心俱疲,云里雾里”;造成高投入,低成效的结果。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理原理中的剖析加入生活常识和生活现象,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原理,就会显得便捷而又顺畅。不仅让地理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而且有利于地理知识原理深入浅出,由枯燥到生动,不仅剖析了原理,而且能提高学生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
课堂实例: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首先可以利用学校冬夏季不同作息表来导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夏季天黑的晚,放学时间也相应推迟,冬季天黑得早,放学时间相应提前。这说明了夏季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冬季则相反,对于解释昼夜长短的变化就比较生动易懂了。而地球公转这一节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内容抽象,不好解释。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正午,带领学生在操场进行“观察中午太阳高度角和竹竿影子长短”的探究活动。利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真切的感知竹竿的影子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过程。
《地球公转》中阳光直射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这个地理规律,笔者用手电筒照射墙壁作为例子分析。当人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这样既简单又有趣的分析了这个地理规律,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
三、撷取生活案例,拓展地理视野
与瞬息万变的地理信息相比,地理教材的部分内容更替速度慢,相对滞后,许多案例比较“老套”。因此,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撷取社会生活热点和焦点的相关素材,大胆地将其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地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课堂实例:中国成功举办APEC北京会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东地区也门战争、台风“海鸥”登陆海南、印度的“哈德哈德”飓风……;在学习自然灾害时,教师结合海鸥号台风和阿富汗山体滑坡;引导学生区分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的种类,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并不局限课本内容。
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每次上课让学生介绍有关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最近该区域发生的有关地理方面的重大事件。比如,学习《日本》这一节,教师给出2014年7月12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地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何日本多地震,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地震等,学生有了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学生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之,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了解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地理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地理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践经验,将地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地理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1.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_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梦.“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4-6.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生活化 实施策略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笔者认为地理生活化教学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避免过于理论化的地理教学状况。那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
一、借用丰富素材,唤起学生求知欲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教育与生活是同一个过程,教育寓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师通过精选生活事例,将生活内容寓于地理教学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习主动性。
生活中很多流行的影视、歌曲、各类娱乐休闲节目都隐含着丰富的地理元素。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影视、歌曲、休闲娱乐节目时,不仅可以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眼光”捕捉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运用“最强大脑”探究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从而促进地理思维的发展。
实例应用:各大电视台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受到男女老少各类吃货的追捧,教师可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时节》篇,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精致的画面中一边悠然地欣赏各地的美食美味,一边从中感受到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地域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播放歌曲《青藏高原》,学生从高昂的旋律中,动听的歌词中: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充分体会青藏高原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地形特征;也可以在小苹果版《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动感节奏中记忆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
课堂举办诗词赏析大会,从诗词中感受到地理知识。比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气候与海拔的关系一目了然;或者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中区分天气与气候。
二、巧用生活事例,分析地理原理
在自然地理学习中,对于抽象枯燥的地理知识,学生思维活动往往容易受到极大地限制,接受能力明显变弱。尽管教师教得“全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化难为易,可学生却学得“身心俱疲,云里雾里”;造成高投入,低成效的结果。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地理原理中的剖析加入生活常识和生活现象,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原理,就会显得便捷而又顺畅。不仅让地理课堂更富有生活情趣,而且有利于地理知识原理深入浅出,由枯燥到生动,不仅剖析了原理,而且能提高学生解释分析地理知识原理的能力。
课堂实例: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时,首先可以利用学校冬夏季不同作息表来导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夏季天黑的晚,放学时间也相应推迟,冬季天黑得早,放学时间相应提前。这说明了夏季白天时间长,夜晚时间短,冬季则相反,对于解释昼夜长短的变化就比较生动易懂了。而地球公转这一节中的正午太阳高度,内容抽象,不好解释。可以选择一个晴朗的正午,带领学生在操场进行“观察中午太阳高度角和竹竿影子长短”的探究活动。利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真切的感知竹竿的影子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过程。
《地球公转》中阳光直射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多少之间关系的规律,是一个难以理解的地理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更加简单的理解这个地理规律,笔者用手电筒照射墙壁作为例子分析。当人们用手电筒直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小,亮度却很大;斜射墙壁时,看到的光斑面积很大,亮度却很小;而且,斜射的程度越大,看到的光斑面积越大,亮度却越小。由此可推知,阳光直射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阳光斜射时,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少。这样既简单又有趣的分析了这个地理规律,学生的印象也很深刻。
三、撷取生活案例,拓展地理视野
与瞬息万变的地理信息相比,地理教材的部分内容更替速度慢,相对滞后,许多案例比较“老套”。因此,这就需要地理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和锐利的眼光,善于撷取社会生活热点和焦点的相关素材,大胆地将其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拉近教材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地理视野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延伸到生活,拓展了学生的地理视野,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
课堂实例:中国成功举办APEC北京会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中东地区也门战争、台风“海鸥”登陆海南、印度的“哈德哈德”飓风……;在学习自然灾害时,教师结合海鸥号台风和阿富汗山体滑坡;引导学生区分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的种类,了解这些灾害产生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并不局限课本内容。
学习区域地理时,可以每次上课让学生介绍有关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最近该区域发生的有关地理方面的重大事件。比如,学习《日本》这一节,教师给出2014年7月12日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地震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思考为何日本多地震,地震带来的危害以及如何应对地震等,学生有了兴趣,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学生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之,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学科。地理教学生活化,不仅有助于学生真正地认识了解地理,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地理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地理生活化的重要意义,再结合实践经验,将地理和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地领悟地理的深远意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解读,2011.
[2]夏志芳.地理学习论[M]_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3]刘梦.“教育即生活”與“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