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部分首先分析我校2017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工作职位、单位性质情况,分析我校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 毕业生 就业趋势
一、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7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1262人,省内就业率为65.52%。 针对我校本科生学科结构特点,签约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分布、工作职位类别、以及单位性质进行统计,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地域主要分布北京市、天津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例分别为0.88%、0.83%、2.34%、1.82%、6.07%、65.52%、2.34%、2.70%、0.62%、0.31%、0.47%、0.16%、0.05%、2.49%、1.25%、0.21%、0.31%、0.16%、0.36%、0.42%、0.10%、0.10%、0.16%、0.21%、0.10%。單位行业分布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类、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军队。比例分别为0.57%、0.26%、2.28%、0.78%、1.35%、4.52%、1.56%、1.19%、2.34%、0.47%、0.67%、1.82%、0.67%、0.42%、1.19%、35.93%、2.91%、2.28%、26.84%、1.92%。本科毕业生签约职位类别为公务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济业务人员、金融业务人员、法律专业人员、教学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体育工作人员、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军人、其他人员。比例分别为0.26%、0.62%、0.10%、0.83%、1.35%、0.05%、2.60%、1.25%、25.96%、0.21%、11.94%、0.47%、4.78%、7.01%、13.60%、1.40%、1.92%、15.63%。
二、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
2017届毕业研究生省内就业人数125人,省内就业率为54.82%。针对我校毕业研究生专业特点,就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单位性质、签约行业进行统计,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山东省、陕西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比例分别为7.46%、0.88%、2.63%、2.19%、54.82%、3.51%、0.88%、2.19%、0.44%、4.39%、0.44%、1.32%、1.32%、0.44%、1.75%、2.19%、2.19%、0.88%、0.88%。签约行业见情况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比例分别为0.88%、2.19%、28.51%、55.26%、3.95%。
三、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一)2015-2017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56人、2120人、2154人,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2015-2017年就业率百分比基本稳定,2017年就业率百分比仍在90%以上,呈现平稳趋势。我校毕业研究生人数略有增长,但就业率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2015-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析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表明,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类、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毕业生人数比重相对较大,从事其他行业人数比重较小。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军队。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分析与有效策略[J]. 刘莹,刘进华.科技信息.2012(27)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张震华,黄旭艳.时代金融.2012(12)
[3]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前不良心理及辅导[J].王琼.科技信息.2011(07)
[4]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之道[J].王鲜.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
关键词:沈阳体育学院 毕业生 就业趋势
一、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
2017届本科毕业生省内就业人数1262人,省内就业率为65.52%。 针对我校本科生学科结构特点,签约地域分布、毕业生就业方式、单位行业分布、工作职位类别、以及单位性质进行统计,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地域主要分布北京市、天津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比例分别为0.88%、0.83%、2.34%、1.82%、6.07%、65.52%、2.34%、2.70%、0.62%、0.31%、0.47%、0.16%、0.05%、2.49%、1.25%、0.21%、0.31%、0.16%、0.36%、0.42%、0.10%、0.10%、0.16%、0.21%、0.10%。單位行业分布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类、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军队。比例分别为0.57%、0.26%、2.28%、0.78%、1.35%、4.52%、1.56%、1.19%、2.34%、0.47%、0.67%、1.82%、0.67%、0.42%、1.19%、35.93%、2.91%、2.28%、26.84%、1.92%。本科毕业生签约职位类别为公务员、科学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经济业务人员、金融业务人员、法律专业人员、教学人员、文学艺术工作人员、体育工作人员、新闻出版和文化工作人员、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办事员和有关人员、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和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军人、其他人员。比例分别为0.26%、0.62%、0.10%、0.83%、1.35%、0.05%、2.60%、1.25%、25.96%、0.21%、11.94%、0.47%、4.78%、7.01%、13.60%、1.40%、1.92%、15.63%。
二、 201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
2017届毕业研究生省内就业人数125人,省内就业率为54.82%。针对我校毕业研究生专业特点,就签约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单位性质、签约行业进行统计,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域流向为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山东省、陕西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南省。比例分别为7.46%、0.88%、2.63%、2.19%、54.82%、3.51%、0.88%、2.19%、0.44%、4.39%、0.44%、1.32%、1.32%、0.44%、1.75%、2.19%、2.19%、0.88%、0.88%。签约行业见情况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教育、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比例分别为0.88%、2.19%、28.51%、55.26%、3.95%。
三、毕业生未来就业发展趋势
(一)2015-2017届毕业生规模及就业率
从毕业生人数上看,近三年我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156人、2120人、2154人,毕业生人数基本持平,2015-2017年就业率百分比基本稳定,2017年就业率百分比仍在90%以上,呈现平稳趋势。我校毕业研究生人数略有增长,但就业率相对稳定,无明显变化。
(二)2015-2017届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分析
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流向表明,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从事教育类、文化体育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现代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毕业生人数比重相对较大,从事其他行业人数比重较小。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军队。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分析与有效策略[J]. 刘莹,刘进华.科技信息.2012(27)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张震华,黄旭艳.时代金融.2012(12)
[3]高职院校毕业生离校前不良心理及辅导[J].王琼.科技信息.2011(07)
[4]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之道[J].王鲜.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