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其引起的慢性腰腿痛常多次突发或持续性疼痛,且疗程较长,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较大的痛苦。目前临床治疗较为棘手,一般采用传统的针灸、推拿、牵引、局部封闭及物理疗法,疗程长,疗效不显著。我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研究,如传统经穴埋线法、小针刀疗法、骶管注射疗法、银质针疗法,效果都优于传统针灸推拿疗法,尤其是银质针疗法,效果显著,但其最大缺点是病人痛苦较大。近几年笔者对传统经穴埋线与银质针疗法进行了融合运用:密集型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了优于传统经穴埋线,等同于或优于银质针治疗的效果。一般一次见效,且病人痛苦少,花钱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密集型 穴位埋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针灸科门诊病例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2 岁,年龄最大 70 岁,平均 53 岁,病程20天——10年。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腰椎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要点。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⑤经CT或MRI证实。
1.3 治疗方法
1.3.1 穴位埋线
(1)取穴:①腰部 L3—S1棘突旁0.5cm处, L3—S1棘突间旁开2.0cm处。②臀部 臀中肌骼翼附着处,自骼后上嵴外缘0.5cm处开始作3排横向的进针点群,上排2点,中排3点,下排4点,3排纵向横向针距依据患者胖瘦约1.5——2厘米,环跳穴。③下肢取委中穴、阳陵泉穴,每穴用龙胆紫标记定点。
(2)器械材料:
江苏华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0.8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3——0医用羊肠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剪成约1.5cm长,浸泡在75%的酒精中备用。
(3)埋线操作:
患者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生戴手术帽、口罩、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镊取一段待用的羊肠线,放入已退出针芯约2cm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针管内,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肌层(腰部棘突间旁开2cm的穴位向内侧脊柱方向倾斜,其余穴位直刺),稍微提插,患者有针感时,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位中,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嘱埋线处3天不沾水,以防针孔感染。每3周埋线一次,2次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病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以上。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本组35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
3 体会
(1)腰椎间盘突出症过去认为主要是由于突出变性的髓核对邻近的组织(主要为窦椎神经及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同时髓核内糖蛋白等生物物质溢出,释放组胺等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引起的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所致,引起或轻或重的慢性腰腿痛。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此存有疑惑,因为临床上碰到好多例腰椎CT或MRI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经询问病史,从未有过腰腿痛症状。也有好多例有典型慢性腰腿痛症状的患者,经查CT或MRI显示无髓核突出或仅有轻度膨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于2008年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期间,学习了银质针疗法,系统拜读了宣蛰人老师的《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一书,收益良多,解惑不少。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急慢性腰腿痛,既有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所致,亦有脊柱的椎管内外或关节的内外的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遗症,或慢性劳损,或自体损伤而引起的损害性疼痛,而损害是由损伤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据此理论,在临床治疗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上,症状不严重的还是采取传统的针灸、牵引、穴位注射疗法,再辅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的中药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一些严重的、顽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前几年,我们运用传统的经穴穴位埋线治疗、小针刀治疗、骶管注射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但部分患者效果还是不理想,或疗效不持久,容易反复发作。所谓“病人腰痛,医生头痛”,在学习了银质针疗法后,对一些顽固性腰腿痛患者试运用银质针疗法治疗,一般经2—3此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医患双方都倍感欣喜。取得效果的关键还是在于银质针治疗的特点有关,银质针治疗的特点是密集型压痛点针刺治疗,它与传统的针灸不同,不是针对经络某几个穴位或某一个阿是穴施治,而是对具有规律性众多的压痛点群,对压痛点与肌腹的病变起到“点与面相结合”的治疗作用,即所谓软组织病变区,是以该区域作为密集压痛点针刺,从而松解软组织痉挛,减轻和消除无菌性炎症,起到治痛的作用。在运用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显著效果的鼓舞下,对一些顽固性腰腿痛患者,常说服其做银质针治疗,但有好多患者不愿意做银质针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怕,别说做了,看到这么长这么粗的针就怕死了,”患者道出了原因。细想确实如此,治疗时虽给患者做了局部麻醉,但很多患者还是疼得难以忍受。有的患者做了一次,第二次说什么也不肯;还有的年轻女性患者不但怕疼,还怕留下疤痕。对此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如何才能做到疗效显著,而又将病人痛苦减到最低呢?一次在给病人做传统经穴埋线治疗时,突然想到,能不能定银质针治疗的点,而行穴位埋线治疗呢?因为我们埋线治疗用的是0.8型号的一次性埋线针,3—0的羊肠线,病人无需局麻,直接治疗,感觉和针灸差不多,病人痛苦不大。在此想法上,做了几例“密集型穴位埋线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实不错,疗效优于传统经穴埋线,和银质针治疗效果相当。
(3)经过近几年的“密集型穴位埋线治疗”的应用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用穴规律。一般腰深肌群压痛点群定点为上述取穴的七穴,臀部以臀中肌压痛点群定为九穴,再辅以传统经穴之环跳、委中、阳陵泉、以达穴位远治作用,在此密集定点的基础上,运用穴位埋线疗法本身之特点,穴位埋线疗法是集多种方法(针刺、放血、埋针、穴位注射)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它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松解软组织痉挛,减轻和消除无菌性炎症,而起到治痛的作用。本疗法安全可靠,在治疗过程中除1例轻微低热外,无一例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异常反应,发生低热是羊肠线在体内异体蛋白的反应,属正常现象,一般2—3天自然缓解。
(4)密集型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上笔者只是初步探索应用,以后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本疗法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实施时间短,无需麻醉,患者痛苦小,经济支出小,治疗次数少,可避免患者来往奔波,治疗后一般15天内即能起效,2个月达最佳疗效,疗效常可以维持3—5年,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I,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420214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醫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6)
[3]曹春云: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6例[J]光明中医.2011(10)
[4]孙治东,王娟娟.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52-645
[5]卢岱静,赵正焱.针药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03)
【关键词】 密集型 穴位埋线 腰椎间盘突出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2014年针灸科门诊病例共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最小32 岁,年龄最大 70 岁,平均 53 岁,病程20天——10年。所有病例均为本院针灸科门诊病例,均有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腰椎CT扫描或MRI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要点。①腰骶部疼痛,下肢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性疼痛;②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异常;③腰椎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④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腹压增加时疼痛加剧,卧床休息后疼痛减轻;⑤经CT或MRI证实。
1.3 治疗方法
1.3.1 穴位埋线
(1)取穴:①腰部 L3—S1棘突旁0.5cm处, L3—S1棘突间旁开2.0cm处。②臀部 臀中肌骼翼附着处,自骼后上嵴外缘0.5cm处开始作3排横向的进针点群,上排2点,中排3点,下排4点,3排纵向横向针距依据患者胖瘦约1.5——2厘米,环跳穴。③下肢取委中穴、阳陵泉穴,每穴用龙胆紫标记定点。
(2)器械材料:
江苏华宏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0.8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3——0医用羊肠线(上海浦东金环医疗用品),剪成约1.5cm长,浸泡在75%的酒精中备用。
(3)埋线操作:
患者仰卧位,穴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医生戴手术帽、口罩、无菌手套。用无菌镊子镊取一段待用的羊肠线,放入已退出针芯约2cm的一次性使用埋线针针管内,将针头快速刺入穴位肌层(腰部棘突间旁开2cm的穴位向内侧脊柱方向倾斜,其余穴位直刺),稍微提插,患者有针感时,将针芯向前推进,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入穴位中,用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嘱埋线处3天不沾水,以防针孔感染。每3周埋线一次,2次一疗程。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标准。病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恢复原工作。显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50——70°以上。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治疗结果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本组35例患者中,痊愈21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1%。
3 体会
(1)腰椎间盘突出症过去认为主要是由于突出变性的髓核对邻近的组织(主要为窦椎神经及脊神经根)的刺激与压迫,同时髓核内糖蛋白等生物物质溢出,释放组胺等引起局部化学性炎症,引起的化学性和机械性神经根炎所致,引起或轻或重的慢性腰腿痛。但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对此存有疑惑,因为临床上碰到好多例腰椎CT或MRI显示腰椎间盘髓核突出的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经询问病史,从未有过腰腿痛症状。也有好多例有典型慢性腰腿痛症状的患者,经查CT或MRI显示无髓核突出或仅有轻度膨出,这是为什么呢?笔者于2008年在江苏省中医院进修期间,学习了银质针疗法,系统拜读了宣蛰人老师的《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一书,收益良多,解惑不少。认识到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急慢性腰腿痛,既有髓核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所致,亦有脊柱的椎管内外或关节的内外的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遗症,或慢性劳损,或自体损伤而引起的损害性疼痛,而损害是由损伤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据此理论,在临床治疗上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
(2)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上,症状不严重的还是采取传统的针灸、牵引、穴位注射疗法,再辅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的中药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一些严重的、顽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上述治疗效果不明显。前几年,我们运用传统的经穴穴位埋线治疗、小针刀治疗、骶管注射治疗,虽然治疗效果有显著提高,但部分患者效果还是不理想,或疗效不持久,容易反复发作。所谓“病人腰痛,医生头痛”,在学习了银质针疗法后,对一些顽固性腰腿痛患者试运用银质针疗法治疗,一般经2—3此治疗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医患双方都倍感欣喜。取得效果的关键还是在于银质针治疗的特点有关,银质针治疗的特点是密集型压痛点针刺治疗,它与传统的针灸不同,不是针对经络某几个穴位或某一个阿是穴施治,而是对具有规律性众多的压痛点群,对压痛点与肌腹的病变起到“点与面相结合”的治疗作用,即所谓软组织病变区,是以该区域作为密集压痛点针刺,从而松解软组织痉挛,减轻和消除无菌性炎症,起到治痛的作用。在运用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显著效果的鼓舞下,对一些顽固性腰腿痛患者,常说服其做银质针治疗,但有好多患者不愿意做银质针治疗,这是为什么呢?“怕,别说做了,看到这么长这么粗的针就怕死了,”患者道出了原因。细想确实如此,治疗时虽给患者做了局部麻醉,但很多患者还是疼得难以忍受。有的患者做了一次,第二次说什么也不肯;还有的年轻女性患者不但怕疼,还怕留下疤痕。对此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如何才能做到疗效显著,而又将病人痛苦减到最低呢?一次在给病人做传统经穴埋线治疗时,突然想到,能不能定银质针治疗的点,而行穴位埋线治疗呢?因为我们埋线治疗用的是0.8型号的一次性埋线针,3—0的羊肠线,病人无需局麻,直接治疗,感觉和针灸差不多,病人痛苦不大。在此想法上,做了几例“密集型穴位埋线治疗”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效果确实不错,疗效优于传统经穴埋线,和银质针治疗效果相当。
(3)经过近几年的“密集型穴位埋线治疗”的应用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用穴规律。一般腰深肌群压痛点群定点为上述取穴的七穴,臀部以臀中肌压痛点群定为九穴,再辅以传统经穴之环跳、委中、阳陵泉、以达穴位远治作用,在此密集定点的基础上,运用穴位埋线疗法本身之特点,穴位埋线疗法是集多种方法(针刺、放血、埋针、穴位注射)为一体的复合性治疗。它通过针具与羊肠线在穴位内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以达到松解软组织痉挛,减轻和消除无菌性炎症,而起到治痛的作用。本疗法安全可靠,在治疗过程中除1例轻微低热外,无一例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异常反应,发生低热是羊肠线在体内异体蛋白的反应,属正常现象,一般2—3天自然缓解。
(4)密集型穴位埋线疗法在临床上笔者只是初步探索应用,以后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完善提高。本疗法不需要特殊医疗设备,实施时间短,无需麻醉,患者痛苦小,经济支出小,治疗次数少,可避免患者来往奔波,治疗后一般15天内即能起效,2个月达最佳疗效,疗效常可以维持3—5年,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I,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14202141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醫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246)
[3]曹春云: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6例[J]光明中医.2011(10)
[4]孙治东,王娟娟.穴位埋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11):652-645
[5]卢岱静,赵正焱.针药并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