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来教育改革之路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iang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寒假,我认真阅读了《中国教育路在何方:顾明远教育漫谈》一书。顾老在书中剖析了现在中国教育及教育问题产生的复杂背景,探索今后教育改革的方向。耄耋之年的顾老对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认识、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握和指引、对中国教育的深厚情怀、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逐一直深深影响并感动着我。我觉得用黄胄的“英雄老去心犹壮,独立苍茫有所思”来形容顾老,最为贴切。
  1.正视教育问题
  顾老带着对中国教育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開篇就问:中国教育怎么啦?这也是国人之问,振聋发聩!他立场鲜明地提出:教育问题的根子不只在教育,主要在社会。
  书中列举了中国教育问题存在的九大社会病源:“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思想,攀比文化,社会用人制度的学历主义,评价考试制度的指挥棒,把升学率当成地方政府的政绩,社会诚信的缺失,教育培训机构与教辅材料的推波助澜,不利于教育改革的教育生态环境等。这些“社会病源”影响着教育。要改善中国的教育,就要给教育提供良好的生长土壤、优质的生态环境。
  顾老在书中也不回避教育自身的问题,他向我们例数了教育本身存在的六个弊端和失误,如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没有树立人人都能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人才观,轻视职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学校发展不平衡,缺失正确的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传统陈旧等。
  2.锤炼教育思想
  全书上下激情澎湃、思想流动,渗透着顾老深邃的教育思想。比如,教育观念要现代化,关注师生终身成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再如,他为素质教育正名,提出教书育人在细微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论证了“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等,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思想的精华。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所学校,都要有指导自身工作、前行的思想和信念。我们一直在思考适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顾老的书给我很大的启发。今年寒假开学,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确定把“为师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幸福的生态校园”作为办学思想,把培养“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学有特长,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学生”作为育人目标。
  3.培育教育情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顾老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顾老说:“爱,润于教师之心;爱,润于教师之语;爱,润于教师之行。”好老师的一个标志就是要有自己“爱”的坚守,无论是面对调皮的学生、蛮横不讲理的家长,还是不理解的领导,都要能守住本心,做好自己,坐看云起云落,波澜不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都是源于对教育浓浓的情怀和对学生深深的喜爱。
  教师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学校工作要把教师的专业发展当成第一要务,让每位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积极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为教师提供锻炼的平台。
  4.尊重学生主体
  “给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顾老的学生观。他还告诉我们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那就是学习要从兴趣出发、从活动入手,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充分利用大自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模式,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在顾老的启发下,今年,我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谋划了学校新学期工作计划,尤其是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上下大力度。
  教育改革之路不会是一马平川,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怀揣教育梦想,牢记教育使命,“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起去铸就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梦。
  撷英
  韩云庆(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十六中学)
  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受到了许多思想上的教益,也经历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作为中国教育界、教育学界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学者,顾明远教授在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于儿童福祉的深切关爱,对广大校长和教师的无限信任以及对于祖国和人民教育事业的深厚责任。
  贺宇良(河北省保定市美术中学)
  作为当代教育人,应该以顾明远先生为榜样,努力做最好的教育。首先,要认清教育本质是“立德树人”。我们的教育不是陪精英读书,而是人人成才、多样化成才。
  公玉芬(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英华实验校区)
  英华学校从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寻找教育契机,讲好英华故事。我们发掘每一个感人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以此来激发学生向善的内动力。这正是顾明远先生“教书育人就在细微处”理念很好的体现。
  王聪学(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第二中学)
  读完这本书,感觉生命活力再次被唤醒。“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读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这既是顾老教育思想的精炼总结,也是指导我们办好学校的指路明灯。
其他文献
今天我带来的礼物是我名字中的一个字——“松”,我要把它拆开送给大家。  “十”“八”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个“木”字。18岁之前你是一颗小草,你是祖国的花朵,所有的人都要呵护你。18岁开始你就要是一个木了,你不能再简单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  因为你们成了“木”,我对你们有所期待。  你要学会爱,过去你们只会爱自己,现在要学会爱别人。你要学会爱你的家人,你要用与过去不同的眼光看待他们。过去是他们护
新学年伊始,不少中小学校入职了很多新教师,他们第一次走上教师岗位,要经历第一次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接待家长等,因此,他们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等都需要调整。  评析:年轻教师如何尽早成为合格教师?我认为,入职后需要尽早完成角色身份和法律责任的转换。  新教师的第一大转换是要完成角色身份的转换。新教师不再是大学校园里无忧无虑的学生了,而是由学习者变成了教育者。要成为学生认可的教师,新教师就要
金秋9月,收获的季节,首都德育工作也迎来了丰硕的成果。  21日上午8点,北师大二附中笃志会堂座无虛席,来自首都大中小幼学校的校长、园长及教师代表共26人,现场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温暖感人的故事,铿锵有力的声音,直击现场300余位听众的内心。  带着感动、震撼,记者走进幕后,发现活动背后更多的故事。  与时代共进,发出首都德育之声  此次活动是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成立
潞河中学附属学校,2014年9月诞生在北京市城乡新区一体化建设发展的背景下。从诞生之日起,学校就传承了百年潞河“人格教育”的办学理念,具有深厚的爱国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学校准确把握教育改革新形势,立足学校实际,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文化立校、民主管理”的发展策略。短短五年,学校就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成为一所学生喜爱、家长信任的
- 编者按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党的百年教育方针变迁和办学实践,教育始终与时代共振、与民族共兴。百年后的今天,我国教育已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阶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张爽和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干部研修中心教师马佳,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教育方针和办学实践进行梳理,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我党和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整本书阅读教学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师培训标准》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带着这些真实的问题,50多位教研员和一线教师走进了工作坊。不同教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不尽相同,各地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让教师们聚焦主题,梳理系统性不強的经验,我们为每位教师提供了学习资源——《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命题,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政治成果和理论成果。教育事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也正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走进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而这其中,一批走在前列的优秀的品牌学校,正成为引领中国教育走向新时代的排头兵。这些学校的实践创新和办学成就,正成为中国新时代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担当。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
我最初比较自觉地反思师生关系的文化特性,是十多年前论述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的时候①。体罚,一度似乎是人人喊打的师德问题。但我记得第一天上学时,父亲曾经牵着我的手认真地对启蒙老师拜托说:“调皮就打他。打他,就是看得起我!”后来一交流,许多和我年龄差不多的人竟然都有类似的教育故事。如今回望这些故事,足以让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与当代日渐“西化”的师生关系曾经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而思考这一差异,
进入移动互联网和大數据时代,学校有意识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全面深化海防教育。  学校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走向深蓝”板块,鼓励学生把学习到的有关海防的知识和感受分享到公众号。此项活动不仅为学生搭设了分享和学习的平台,同时也无形中培训了家长,增强了家长们的海防意识。目前,公众号的素材积累也已经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常态化工作了。无论是课上、课下、校内还是校外,学生都能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随时收集、整理、分享
2018年11月8日,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正式成立。这是北京市聚焦新时代学校德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德育组织化创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积极探索,具有前瞻价值和示范引领作用,体现了首善德育的鲜明特征。研究会成立后,将重点围绕“一纵一横”,研究解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工作“纵向”衔接和学校、家庭、社会“横向”协同育人的问题。  背景:新时代要求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