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
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生态环境价值,也是随发展而变化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两者兼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因而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绿水青山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宗旨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还可以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发展成果。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需求也在升级。他们不仅关注“吃饱穿暖”,还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更加关注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等议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目的在民生,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我们应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也造福子孙后代。
(四)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系统思想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多措并举,对自然空间用途进行统一管制,使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得到协调、持续发展。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指导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实现西部的现代化,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引领,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西部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不多,这直接限制了生态环境执法的有效性。在生态环境法律立法中,可以通过立法将更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并对直接责任人予以严厉的刑事处罚。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百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西部地区人大及政府应结合生态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积极制定更多符合区域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从而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以合法性为底线,确保西部生态保护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形式上完備的法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制度支撑。如何在现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内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守合法性确立为党员干部谋划处事的底线。党员干部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必须做到以上率下,为群众树立知法、信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在执法上,要严格做到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执行,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行为,行政部门不得实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坚持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原则,以程序正义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是看得见的正义。坚持程序正义要求政府部门在决策时公开透明,做到信息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避免权力寻租,减少腐败发生。对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行政许可事项,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立法、执法听证制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行政执法的公正合理性。
(四)完善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考核制度,做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带头人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指标体系,就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领导干部作为生态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通过建立生态责任考核制度,逐步推动绿色西部发展。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法治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本质要求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生态的事件,酿成惨痛教训。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二)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基本内核
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生态环境价值,也是随发展而变化的。“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两者兼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说明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因而宁愿不开发也不能破坏。绿水青山也可以转化为金山银山。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三)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为宗旨精神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还可以让人民群众公平享受发展成果。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需求也在升级。他们不仅关注“吃饱穿暖”,还增加了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更加关注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等议题。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目的在民生,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我们应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也造福子孙后代。
(四)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为系统思想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生态系统才能始终保持在稳定、和谐、前进的状态,才能持续焕发生机活力。因此,我们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多措并举,对自然空间用途进行统一管制,使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使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得到协调、持续发展。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思想指导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要实现西部的现代化,要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为引领,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为西部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我国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性法律不多,这直接限制了生态环境执法的有效性。在生态环境法律立法中,可以通过立法将更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并对直接责任人予以严厉的刑事处罚。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一百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西部地区人大及政府应结合生态环境的特点,充分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积极制定更多符合区域特色的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从而为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坚持以合法性为底线,确保西部生态保护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形式上完備的法律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制度支撑。如何在现有环境保护的法律框架内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将坚守合法性确立为党员干部谋划处事的底线。党员干部是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者,也是参与者,必须做到以上率下,为群众树立知法、信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在执法上,要严格做到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法律执行,法律没有明确授权的行为,行政部门不得实施。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坚持政府决策的公开透明原则,以程序正义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
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的保障,是看得见的正义。坚持程序正义要求政府部门在决策时公开透明,做到信息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可以避免权力寻租,减少腐败发生。对市场准入有严格限制的行政许可事项,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确保公平的竞争环境。此外,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立法、执法听证制度,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行政执法的公正合理性。
(四)完善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考核制度,做西部生态环境保护的带头人
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指标体系,就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领导干部作为生态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通过建立生态责任考核制度,逐步推动绿色西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