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小学语文教学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教学,必须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的情趣。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二者始终辩证地统一在一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仅只是传授知识,“教书”的同时还要努力地“育人”。所谓的“育人”,即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美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1-01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感受文中意境美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著、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的壮观场面。
三、再现画面领略文中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四、引导学生探讨人文景观美
语文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长城》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赵州桥》的古朴、《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典雅……文中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的自豪感。
另外语文教材中作者还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表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的《穷人》、赞扬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法没法让“我”读书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表达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伯牙绝琴》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感人场面,对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孙霞.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07).
[2]陈莉.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01).
[3]符建科.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0).
关键词:语文教学;融合美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061-01
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便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已“飞”到美丽的田野,来到荷花池,眼前出现一池婷婷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的用手摸一摸荷叶、荷花,去感受一下叶子的油滑,花瓣的细腻。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二、启发学生感受文中意境美
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观潮》一课,教学重点部分“潮来之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模仿观潮的沸腾人群,跳著、叫着、挥舞着手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潮来之时“浩浩荡荡”、“人群鼎沸”的壮观场面。
三、再现画面领略文中自然美
语文教学由于受到时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学生主要通过有关文字、图片和声像资料来认识客观世界。如台湾的日月潭,黄山的奇石,东北的小兴安岭,黄果树的瀑布等,我们不可能一一带领学生去领略、感受这些自然美,于是,就要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幻灯片和声像资料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南方的孩子感知雪的表象,我利用课件,播放一段录像:北国的树林里,雪花飞舞,白雪皑皑。雪地上,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它们身后,留下了几行不同形状的脚印……学生边看录像边读书,感受了自然美,领悟了诗中情。于此同时,我们要教会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如先看整体,再看部分,最后回到整体,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等;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如形状、颜色、声音等;还要注意指导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如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展开合理的想象等等。
四、引导学生探讨人文景观美
语文教材中作者描写了很多人工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和观赏意义的建筑物和场所。如《长城》的壮观、《颐和园》的绝妙、《赵州桥》的古朴、《各具特色的民居》的典雅……文中所表现的这些人文景观的美。不仅颂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建设的成就的自豪感。
另外语文教材中作者还往往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流露自己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这些丰满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行为的楷模。能在他们心中树立起美的丰碑。如表现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的《穷人》、赞扬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法没法让“我”读书的《别饿坏了那匹马》表达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伯牙绝琴》等等。这些荡气回肠的感人场面,对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品德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美育能使学生在领略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不断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揭示奥秘、 探求真理。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美的形象,情感的中介, 逐步而非强制地使受教育者接受美的熏陶,这个过程正如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美的因素,积极接受美的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使之自觉地创造出更多的生活中的美。
参考文献:
[1]孙霞.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价值[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07).
[2]陈莉.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版),2010,(01).
[3]符建科.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