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召开的“两会”,因“分配”、“房价”、“就业”等在会上会下反复提及的民生“热词”而备受关注;更因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央政府作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庄严承诺而令人振奋。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的2009年“一府两院”11个专项工作报告中,有6个直接涉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年安排的3项执法检查全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本次的全国政协会议收受5430件提案,其中与民生相关的超过了2500件。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将达到8077.82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8.8%,高于中央财政支出6.3%的增幅。
综观今年“两会”议定的众多惠民之策,枝枝叶叶情溢神州,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
收入——坚决扭转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今年春节前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公开强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民意调查中,“收入分配”首次超过“反腐败”等热点问题位列榜首。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报告中也首次将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联系了起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突出了收入分配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机制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三是监管不力。在今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提案中提到,目前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0.46,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0%左右的家庭占有了45%的城镇居民总财产。当前,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突破历史高点,垄断企业利用行政和金融上的特权,与民营企业进行不平等的竞争,一部分垄断企业员工和国家公务员的薪酬大大超出一般社会成员的收入。如果普通百姓不能从经济增长中持续获得好处,就会丧失对现行增长模式的信任。
九三学社中央提案建议应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以效率兼顾公平原则指导初次分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鼓励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们认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一个原因是劳资机制不健全,劳动者工资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可行的劳资集体谈判机制,让各方面都有依法表达诉求、协商谈判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就有望改变目前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资本的局面,让劳动者可以分享企业的效益。此外,还应当取消国企管理层自身制定薪酬水平的权利,各类国家公职人员在加薪之前也必须经社会广泛讨论,人大批准。
温家宝总理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成绩,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离不开各有关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只有让公众广泛地参与分配改革过程,做到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才有希望取得改革的成功。
住房——切实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
中央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城镇的低保家庭中,各级政府已通过各种方式缓解住房困难的仅占7%左右;在全国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市,除个别大城市外,覆盖面仅有1%左右。而且,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夹心层”人群问题也十分突出。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今年人大记者会上介绍,针对当前土地和房价上涨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二是在中央政府层面采取很多措施,比如,加大中央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一些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四点措施: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在结构调整方面,这次提出三方面目标,一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其中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性住房,二是中小套型,实际上也是面向中低收入的商品房,三是租赁房和限价房。为夹心层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限价房和租赁房,叫政策商品房。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既要管好一级市场,又要管好二级市场,还要规范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就是土地供应市场,房地产市场,二级市场就是开发市场,三级市场就是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
针对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提出的《国家住房保障法》提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建议尽快将国民住房保障纳入国家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建议设立公共住房制度,也就是建设半市场化的普通商品房,国家将房价收入比做为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杜绝类似经济适用房存在的弊端,提案中提出:经济适用住房不得作为商品住房上市交易,若出售须由地方人民政府回购或在指定的经济适用住房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售价不得高于当地政府确定的该楼盘公共住房最高限价,购买对象仅限于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教育——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去年11月初,袁贵仁就任教育部部长时,给出了公平教育、平等上学的规划路线图: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据某媒体统计,今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6个省市区提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
今年教育部的工作纲要中提出,要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据报道,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已经提出,今年要重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的问题。公共财政加大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财力薄弱学校倾斜的力度。如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村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还可以获得生活补助,现在已经扩大到全体职业学校在校生。去年我国还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教育部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列为全年的四项工作重点之一。“最大限度”的提法,不只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还表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最大限度”。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很多专家预见,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每一位公民都将获得公平均衡的受教育机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对于这一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有提到。参加“两会”的专家代表认为,高校的去行政化、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等等,都是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应当同时具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基本功能。
医疗——坚持基本医疗公益性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医疗卫生事业部分亮点在于,第一,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第二,在 “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之外,还提出“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意味着政府开始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筹资体制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三,用比较多的篇幅强调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改革发展,尤其是补偿机制和绩效工资的并列提出。另外,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领域和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方面可望有大的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公立医院改革是重大的利益结构调整,核心内容是要改革其补偿制度。也就是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将公立医院的补偿来源限制在主要依靠医保支付和政府投入两个方面。这既有赖于政府投入的增加,也需要提升医保的支付水平。同时,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医疗费用控制住。正在实施的改革措施中,还包括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按照需求来设置岗位,完善职称的评定制度。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国内外很多经验来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总费用当中,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投入、社会投入与个人支付各占三分之一。为此,政府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需要再增加10%,从而使得个人支付的比例从目前的40%降到30%或者更低一些。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今年国家要再增加1600多亿的卫生费用投入。去年启动医改的时候,中央领导强调争取做到三年增加投入8500亿,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改善卫生支付结构的基本保障。
就业——民生之本,尊严之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就业目标依然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但今年的客观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今年大学毕业生达630万人,将创历史新高,加上此前尚未就业的300万左右大学生,仅这个群体就超过了900万人。城镇中等待就业的人口,仅按登记失业率算,也在3000万左右,农民工的失业在15%左右,至少有2000万人左右。
为了实现 “9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两会”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延续“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援企稳岗政策非常重要。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这项政策在全国共帮助困难企业减轻负担338.5亿元,受益企业162万户,涉及职工6100万人,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410亿元。为了增加农民就业,还要继续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发展除了可以大量创造建筑业劳动机会之外,还能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分流劳动力,扩大就业。
有学者提出,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应当把提高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只有把经济侧重点放到提高就业这个目标上,才能真正促进地方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改革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等改革目标也才能找到立足点。
三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 “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去年是我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扶贫开发力度也大大增强。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农业“四补贴”资金135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还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这些资金将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强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今年年底前还要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增加财政对今年将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尽快解决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为了极大地发挥农民群众的当家做主人的积极性,“两会”通过修改人民代表选举法,今后农村选民可以与城镇选民一样按照同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未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的2009年“一府两院”11个专项工作报告中,有6个直接涉及老百姓关注的民生问题,全年安排的3项执法检查全部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本次的全国政协会议收受5430件提案,其中与民生相关的超过了2500件。2010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将达到8077.82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8.8%,高于中央财政支出6.3%的增幅。
综观今年“两会”议定的众多惠民之策,枝枝叶叶情溢神州,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
收入——坚决扭转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今年春节前后,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公开强调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新华网举行的“今年两会,你最关心的话题”民意调查中,“收入分配”首次超过“反腐败”等热点问题位列榜首。在本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报告中也首次将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联系了起来。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突出了收入分配问题。
我国收入分配机制中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二是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三是监管不力。在今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提案中提到,目前我国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0.46,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10%左右的家庭占有了45%的城镇居民总财产。当前,政府的财政收入不断突破历史高点,垄断企业利用行政和金融上的特权,与民营企业进行不平等的竞争,一部分垄断企业员工和国家公务员的薪酬大大超出一般社会成员的收入。如果普通百姓不能从经济增长中持续获得好处,就会丧失对现行增长模式的信任。
九三学社中央提案建议应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作为重大的国家战略,以效率兼顾公平原则指导初次分配,深化垄断行业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积极推进第三次分配,鼓励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他们认为,我国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一个原因是劳资机制不健全,劳动者工资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为此,应当尽快建立可行的劳资集体谈判机制,让各方面都有依法表达诉求、协商谈判的权利和机会。这样,就有望改变目前收入分配过多倾向于资本的局面,让劳动者可以分享企业的效益。此外,还应当取消国企管理层自身制定薪酬水平的权利,各类国家公职人员在加薪之前也必须经社会广泛讨论,人大批准。
温家宝总理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成绩,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离不开各有关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只有让公众广泛地参与分配改革过程,做到政策制定的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才有希望取得改革的成功。
住房——切实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551亿元,比上年增长2倍。新建、改扩建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棚户区改造解决住房130万套。今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保障性住房专项补助资金632亿元,比上年增加81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00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280万套。
中央投入的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有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国城镇的低保家庭中,各级政府已通过各种方式缓解住房困难的仅占7%左右;在全国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市,除个别大城市外,覆盖面仅有1%左右。而且,既买不起商品房又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请条件的“夹心层”人群问题也十分突出。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今年人大记者会上介绍,针对当前土地和房价上涨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二是在中央政府层面采取很多措施,比如,加大中央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的支持力度,扩大一些限价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供应范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四点措施: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居民自住性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
在结构调整方面,这次提出三方面目标,一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房,其中包括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性住房,二是中小套型,实际上也是面向中低收入的商品房,三是租赁房和限价房。为夹心层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限价房和租赁房,叫政策商品房。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既要管好一级市场,又要管好二级市场,还要规范三级市场。一级市场就是土地供应市场,房地产市场,二级市场就是开发市场,三级市场就是二手房市场和租赁市场。
针对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全国人大代表张兆安提出的《国家住房保障法》提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建议尽快将国民住房保障纳入国家法制化的轨道,同时,建议设立公共住房制度,也就是建设半市场化的普通商品房,国家将房价收入比做为城镇中等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考核的重要依据。为了杜绝类似经济适用房存在的弊端,提案中提出:经济适用住房不得作为商品住房上市交易,若出售须由地方人民政府回购或在指定的经济适用住房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售价不得高于当地政府确定的该楼盘公共住房最高限价,购买对象仅限于符合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教育——最大限度实现教育公平
去年11月初,袁贵仁就任教育部部长时,给出了公平教育、平等上学的规划路线图: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据某媒体统计,今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26个省市区提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
今年教育部的工作纲要中提出,要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据报道,北京、上海等9个省市已经提出,今年要重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的问题。公共财政加大向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财力薄弱学校倾斜的力度。如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村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还可以获得生活补助,现在已经扩大到全体职业学校在校生。去年我国还提前一年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500元和300元的目标。
教育部把“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列为全年的四项工作重点之一。“最大限度”的提法,不只表明教育公平的重要性,还表明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要“最大限度”。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在公开征求意见。由此,很多专家预见,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果,每一位公民都将获得公平均衡的受教育机会。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创建若干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对于这一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中也有提到。参加“两会”的专家代表认为,高校的去行政化、扩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权等等,都是我们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为一流大学,高等教育应当同时具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个基本功能。
医疗——坚持基本医疗公益性方向
政府工作报告有关医疗卫生事业部分亮点在于,第一,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第二,在 “今年要把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新农合的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长50%”之外,还提出“适当提高个人缴费标准”。这是一个新的信号,意味着政府开始探索城乡居民医疗保障筹资体制的可持续性问题。第三,用比较多的篇幅强调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改革发展,尤其是补偿机制和绩效工资的并列提出。另外,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教育领域和非公医疗机构发展方面可望有大的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坚持基本医疗的公益性方向”。公立医院改革是重大的利益结构调整,核心内容是要改革其补偿制度。也就是要逐步取消以药补医,将公立医院的补偿来源限制在主要依靠医保支付和政府投入两个方面。这既有赖于政府投入的增加,也需要提升医保的支付水平。同时,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医疗费用控制住。正在实施的改革措施中,还包括改革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按照需求来设置岗位,完善职称的评定制度。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两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国内外很多经验来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卫生总费用当中,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政府投入、社会投入与个人支付各占三分之一。为此,政府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投入需要再增加10%,从而使得个人支付的比例从目前的40%降到30%或者更低一些。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今年国家要再增加1600多亿的卫生费用投入。去年启动医改的时候,中央领导强调争取做到三年增加投入8500亿,这一目标的实现将成为改善卫生支付结构的基本保障。
就业——民生之本,尊严之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0年就业目标依然是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但今年的客观形势比去年更为严峻,今年大学毕业生达630万人,将创历史新高,加上此前尚未就业的300万左右大学生,仅这个群体就超过了900万人。城镇中等待就业的人口,仅按登记失业率算,也在3000万左右,农民工的失业在15%左右,至少有2000万人左右。
为了实现 “900万人以上”就业目标,“两会”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延续“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援企稳岗政策非常重要。据统计,截至去年10月底,这项政策在全国共帮助困难企业减轻负担338.5亿元,受益企业162万户,涉及职工6100万人,预计全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410亿元。为了增加农民就业,还要继续大力推动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的发展除了可以大量创造建筑业劳动机会之外,还能带动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分流劳动力,扩大就业。
有学者提出,在未来的经济政策中,应当把提高就业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只有把经济侧重点放到提高就业这个目标上,才能真正促进地方政府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对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改革收入分配体系、增加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等改革目标也才能找到立足点。
三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 “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去年是我国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扶贫开发力度也大大增强。
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2010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农业“四补贴”资金1355亿元,比上年增加60.4亿元,还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这些资金将以主产区为重点,全面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强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今年年底前还要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并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扩大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在去年基础上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为增加财政对今年将努力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全覆盖,尽快解决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为了促进农民增收,国家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为了极大地发挥农民群众的当家做主人的积极性,“两会”通过修改人民代表选举法,今后农村选民可以与城镇选民一样按照同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选举人大代表。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重大举措,对于未来不断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