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18和10在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研究

来源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l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脓毒症早期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IL-10)的动态变化,评价其在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死亡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8月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2 h以上的脓毒症患者38例,同时选取20例非脓毒症患者为对照组;根据28 d生存情况将脓毒症患者分为生存组(12例)和死亡组(26例).记录患者入ICU后24、48、72 h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留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L-10浓度.结果 脓毒症组与对照组患者间生命体征、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比较均无差异.脓毒症组入选后24、48、72 h IL-18呈下降趋势,IL-10呈升高趋势,IL-18/IL-10比值呈下降趋势,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死亡组IL-18、IL-10水平在24、48、72 h均高于存活组[IL-18(ng/L):108.36±18.54比91.66±21.49,92.13±28.92比54.16±31.76,91.78±17.33比76.04±22.09;IL-10(ng/L):99.42±12.10比77.20±9.47,103.39±17.24比67.88±18.90,118.99±11.20比99.20±12.46,P<0.05或P<0.01];死亡组与存活组脓毒症患者24、48、72 h IL-18/IL-10比值均呈下降趋势,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9±0.19比1.20±0.32,0.92±0.18比0.98±0.29,0.78±0.15比0.77±0.23,均P>0.05).结论 脓毒症早期血清IL-18与IL-10浓度升高,且死亡者高于存活者,随病程进展,IL-18呈下降趋势,而IL-10呈上升趋势;血清IL-18和TL-10浓度均可用来评价脓毒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在喘息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62例门诊或住院喘息性肺炎患儿中28例有哮喘高危因素;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儿童22例作为健康对照
目的 动态观察小鼠感染曼氏裂头蚴后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了解曼氏裂头蚴对组织的损害.方法 从黑斑蛙体内检获曼氏裂头蚴,口服法以3条/只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 10周分别处死
用NaNO3作氮源,分别作了氮浓度的5个水平对球等鞭金藻H29的相对生长速率、总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H29的相对生长率和总脂含量随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目的 总结12例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再次急诊换瓣及围术期急救处理经验.方法 对2005-03~2011-01瓣膜置换后行急诊再次瓣膜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术前心功能Ⅱ级2例,Ⅲ级9例,
目的 分析应用微型钛板掌侧固定治疗近节指骨骨折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对15例18指闭合性近节指骨骨折,做掌侧“Z”形切口,骨折复位后应用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2d开始主动屈、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macrophage)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大鼠腹壁动脉穿支(DEP)皮瓣模型皮瓣存活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大鼠DEP皮瓣模型,分别给与大鼠
目的 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33例室管膜下瘤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2~54岁,平均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EA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7例EAP患者的资料.临床表现为高血压31例,典型的头痛、心悸、多汗"三联征"1
目的 采用巩膜隧道小切口对小瞳孔硬核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除并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患者术后的疗效.方法 住院小瞳孔硬核白内障患者57例69只眼,均施行4mm反眉状巩膜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栓塞在手术切除复杂血供的嗜铬细胞瘤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6例术前进行选择性动脉栓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