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氯芬酸钠对骨关节炎大鼠模型软骨细胞炎症和滑膜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来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ygah02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究双氯芬酸钠对骨关节炎(OA)大鼠模型软骨细胞炎症和滑膜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 45只6周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用于本研究,大鼠左膝关节的髌韧带关节内注射单碘乙酸(MIA)溶液诱导OA模型.根据实验目的将实验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关节内注射无菌0.9%氯化钠溶液作为实验对照,n=15),OA模型组(大鼠左膝关节的髌韧带关节内注射MIA诱导OA模型,n=15),双氯芬酸钠组(MIA注射后14 d,用双氯芬酸钠口服治疗8 d,n=1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2和IL-10浓度.使用相应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清丙二醛、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通过蛋白印迹分析炎症介质相关蛋白的表达.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CD86和Arg1的蛋白表达.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测定检查大鼠滑膜组织中CD86+和CD163+巨噬细胞的数量.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大鼠关节组织.通过膝弯曲试验和步态分析得分评估各组大鼠的关节疼痛.结果 OA模型组TNF-α、IL-1β、IL-12浓度较对照组升高,IL-10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TNF-α、IL-1β、IL-12较OA模型组降低,IL-10浓度较OA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组丙二醛浓度较对照组升高,GSH和SOD浓度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丙二醛浓度OA模型组降低,GSH和SOD浓度较OA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组iNOS、COX2、MMP-13和PGE2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iNOS、COX2、MMP-13和PGE2蛋白表达较OA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组CD163蛋白表达较OA模型组升高,Arg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CD163蛋白表达较OA模型组降低,Arg1蛋白表达较OA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组CD86+、CD163+巨噬细胞的数量和M1/M2比值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CD86+、CD163+巨噬细胞的数量和M1/M2比值较OA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A模型组的膝关节弯曲和步态评分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氯芬酸钠组膝关节弯曲和步态评分较OA模型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氯芬酸钠通过促进M2巨噬细胞极化减轻MIA诱导的OA大鼠的疼痛和软骨退化.双氯芬酸钠通过应用于膝关节腔后,M2巨噬细胞促进了膝关节的抗炎微环境,有助于结构改善和镇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 以三硝基丙酸诱导亨廷顿病模型为切入点,从记忆功能、平衡协调能力、脑组织的生化指标以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表达等多角度探讨白藜芦醇缓解亨廷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50只雄性3月龄无特定病原体级ICR小鼠,体重18~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三硝基丙酸诱导亨廷顿病模型,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白藜芦醇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50、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通过调节线粒体分裂和耗氧量减轻细支气管肺炎小鼠肺损伤的机制.方法 5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白化小鼠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小鼠按照实验设置分为5组: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中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通过人工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构造小鼠细支气管肺炎肺损伤模型.共40只小鼠用于后续实验,每组各8只.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均静脉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低剂量、中剂量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分别静脉注射0.1、0.3、0.5 mg/kg右美托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微小RNA-195(miR-19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并分析二者与复发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18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2年内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9例)与未复发组(89例).另选同期健康者120名为对照组.测定受试者血浆中BDNF水平与miR-195水平;分析患者血浆miR-195、BDNF表达相关性及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浆miR-195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BDNF水平显著低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听觉P300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重复性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及听觉诱发电位检测方法对43例首次发病未服药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病例组)及4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及P300指标检测;结果 进行组间比较和分析.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病例组患者的临床症状;采用相关性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听觉P300变化的关系.结果:两组RBANS各因子分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病例组P300潜伏期显著长于对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
目的:探讨未治疗的双相障碍(BD)患者共病代谢综合征(MS)的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收集125例未治疗的BD患者(BD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检测其代谢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PG),并与20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分析BD患者发生MS的危险因素.结果:BD组年龄明显低于对照组,校正年龄和性别后,BD组SBP及FPG异常率及MS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单药治疗对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前脉冲抑制(PPI)和P50的影响.方法: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首发患者(首发组,n=81)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n=92)利培酮治疗前及治疗6~8周后PPI和P50各项指标,结果与59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首发组与慢性组PPI的单独强刺激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均0.05).精神分裂症患者PPI和P50抑制与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得分、发作次数、病程之间无相关性(P>0.05)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导致滞留在麻醉后监护室(PACU)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00例接受MECT的患者,按照是否滞留在PACU时间延长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164例).统计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PACU滞留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疾病分类、1周内MECT治疗次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病史、合并高血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目的 探讨与分析人尿激酶原酶对心肌梗死大鼠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的影响.方法 48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公司,体重230 g左右,均给予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其中42只心肌梗死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模型组、实验1组、实验2组,每组各14只.实验1组、实验2组分别给予灌胃人尿激肽原酶1、2 mg/kg,模型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d,共4周.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上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与冲动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治疗的85例双相障碍患者资料,根据是否有冲动攻击行为分为有攻击行为组(n=29)和无攻击行为组(n=56);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Logistic回归分析双相障碍患者冲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攻击行为组血清SOD、CAT、Alb、TBIL水平均低于无攻击行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