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以图书生产中的无纸化生产来补充或改变传统的图书生产方式,以期达到高效、节约之目的。
关键词:图书生产;无纸化;电子加工
图书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除了因为图书具有双重属性外,还因为图书生产属于高消耗产业。如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生产流程将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文化产品高质、高效地生产出来,是我们出版人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和实验所得,试图对图书生产中的无纸化生产作一粗浅介绍,以供广大出版工作者参考。
一、无纸化生产简述
无纸化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在节能环保、效率优先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它早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无纸化生产是指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充分利用稿件数字化、软件自动化和网络便捷化的优势,改变以往在纸样上审稿的模式,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审读、修改、确认等编辑工作,进而为后续的排版、改错、校对、核红等工作带来便利。
无纸化生产流程与传统图书生产流程大体相当,不同之处在于三审和编辑加工都在电子版上进行,后一审级以前一审级的电子版为基础。也正因为此,传统生产流程中的校对、核红等工序由电脑自动完成,从而体现出节省时间损耗等生产优势。
二、我的工作小实验
鉴于无纸化的种种优势,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做了一个小实验。笔者初选了3种图书进行测试,分别为2种专著(《证券无纸化研究》、《环境诉权初探》)和1种论文集(《法大85——青春的记忆》)。通过近两个月的生产实践,直观地记录了无纸化生产方式所损耗的周期,同时抽取1本用传统生产方式编辑加工的图书作对比,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纸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三审周期相当,大致都能控制在40天以内,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确认环节和校改核环节。无纸化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节省了7天的时间。无需校改核,又节省了15天。当然,无纸化生产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流程的改进,而非编辑加工力的提高。毕竟无论在纸样上看稿还是在电子屏幕上看稿,都需要编辑逐字逐句地看。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不明显,也更加体现出编辑的核心地位与审稿的客观规律。
三、实验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个小实验,笔者归纳出无纸化生产的几个优势。
1.节省生产时间。这是最主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减化了生产流程。在传统流程中,书稿编辑完成后一般要经过三校三改一核红,采用电子版加工后以上诸环节均可省略。(2)省略了校对环节,减轻了改错、核红的工作量。传统稿件的编辑加工都是在纸样上进行的,一二三审及作者确认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四个环节下来,不同审次的笔跡混在一起难以辨认,遇到质量较差的稿子,更不利于录排人员辨认改错,也不利于校对、核红。而无纸化生产中,编辑和作者的所有改动均通过word办公软件的修订、批注模式在电子版上进行,它能够自动生成所有改动信息,并能够以不同颜色清晰标出各审级的改动笔迹,不会因为修改内容多而难以辨认。作者确认完成后,只需点击“接受修订”,瞬间便可生成一份加工好的书稿。(3)稿件传输和保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稿件大多是通过邮寄或自取的方式实现的,有一定时间损耗。无纸化生产则不同,一份编辑完成的电子文档,通过互联网瞬间便发到作者手中,同时也避免了邮寄带来的丢失风险。(4)无纸化生产中,各审级稿件的流转同样也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减轻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提高书稿质量。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改核环节质量。如前所述,因为书稿在电子版上编辑完成,只要选择“接受修订”,瞬间便能生成一份准确率为100%的书稿,以此避免改校核环节出现的人工改错问题。(2)注释、索引、参考文献等内容的核查,准确率高、效率高。采用无纸化方式处理这类问题,往往可借助搜索引擎及各类数据库复制、粘贴、比对即可。经实验测算,此项工作能节省1-3天的工作量。(3)作者确认环节的质量更有保障。这主要体现在集体撰写的稿件,尤其是教材上。传统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多由主编来做。采用无纸化生产后,编辑可根据每位作者的写作分工将电子版分别发给他们确认,在减少了主编工作量的同时,对书稿质量也大有帮助。
3.节省生产成本。无纸化生产的稿件减少了出纸样的次数,相较传统流程,一般可少出2-3次全样,至少能节省一半的用纸量,既省钱又环保。由于省略了改错、核校环节,排版费也可适当减少,核校费用则完全省下。由于稿件采用了网络传输的方式,又省去了邮寄的费用。
当然,优势之外,无纸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不小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无纸化生产实验的核心是编辑环节,可以说此环节的试验结果关乎实验的成败,如果编辑在电脑上看不出问题或没有在纸稿上看的质量高,那么前文提到的优势都将化为乌有。
2.无纸化生产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对编辑开展word软件功能及使用的培训,同时,作者对电脑的掌握程度也必须考虑进来。此外还存在电子文档的存储风险,断电、死机、病毒等意外因素都会增加电子文档的使用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安全的备份方案。
3.核校工作的变化。无纸化生产中,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校对将不是核校员的工作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核校脚注位置、特殊符号、外文,图表、公式、造字等,这是对由word软件转换成排版软件时存在的不兼容问题(如乱码等)的弥补。
四、结语
通过试验,笔者认为无纸化生产是可行的,无纸化生产在具体操作时,最好先制定方案,将前文提到的具体问题(如编辑培训,软件使用说明,电子版备份方案等)纳入进来,细化各环节分工,以机制带动和监管生产,相信这将使我们的编辑工作事半功倍。
(刘海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六编辑室主任)
关键词:图书生产;无纸化;电子加工
图书生产不同于一般商品,除了因为图书具有双重属性外,还因为图书生产属于高消耗产业。如何建立一套相对科学的生产流程将这些有着独特个性的文化产品高质、高效地生产出来,是我们出版人一直努力的方向。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实际和实验所得,试图对图书生产中的无纸化生产作一粗浅介绍,以供广大出版工作者参考。
一、无纸化生产简述
无纸化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在节能环保、效率优先等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社会背景下,它早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无纸化生产是指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充分利用稿件数字化、软件自动化和网络便捷化的优势,改变以往在纸样上审稿的模式,直接在电脑上进行审读、修改、确认等编辑工作,进而为后续的排版、改错、校对、核红等工作带来便利。
无纸化生产流程与传统图书生产流程大体相当,不同之处在于三审和编辑加工都在电子版上进行,后一审级以前一审级的电子版为基础。也正因为此,传统生产流程中的校对、核红等工序由电脑自动完成,从而体现出节省时间损耗等生产优势。
二、我的工作小实验
鉴于无纸化的种种优势,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做了一个小实验。笔者初选了3种图书进行测试,分别为2种专著(《证券无纸化研究》、《环境诉权初探》)和1种论文集(《法大85——青春的记忆》)。通过近两个月的生产实践,直观地记录了无纸化生产方式所损耗的周期,同时抽取1本用传统生产方式编辑加工的图书作对比,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无纸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三审周期相当,大致都能控制在40天以内,最大的区别在于作者确认环节和校改核环节。无纸化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是通过网络进行的,节省了7天的时间。无需校改核,又节省了15天。当然,无纸化生产的优势更多地体现在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流程的改进,而非编辑加工力的提高。毕竟无论在纸样上看稿还是在电子屏幕上看稿,都需要编辑逐字逐句地看。编辑加工环节的效率不明显,也更加体现出编辑的核心地位与审稿的客观规律。
三、实验引发的思考
通过这个小实验,笔者归纳出无纸化生产的几个优势。
1.节省生产时间。这是最主要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减化了生产流程。在传统流程中,书稿编辑完成后一般要经过三校三改一核红,采用电子版加工后以上诸环节均可省略。(2)省略了校对环节,减轻了改错、核红的工作量。传统稿件的编辑加工都是在纸样上进行的,一二三审及作者确认要求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四个环节下来,不同审次的笔跡混在一起难以辨认,遇到质量较差的稿子,更不利于录排人员辨认改错,也不利于校对、核红。而无纸化生产中,编辑和作者的所有改动均通过word办公软件的修订、批注模式在电子版上进行,它能够自动生成所有改动信息,并能够以不同颜色清晰标出各审级的改动笔迹,不会因为修改内容多而难以辨认。作者确认完成后,只需点击“接受修订”,瞬间便可生成一份加工好的书稿。(3)稿件传输和保存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传统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稿件大多是通过邮寄或自取的方式实现的,有一定时间损耗。无纸化生产则不同,一份编辑完成的电子文档,通过互联网瞬间便发到作者手中,同时也避免了邮寄带来的丢失风险。(4)无纸化生产中,各审级稿件的流转同样也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减轻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2.提高书稿质量。主要表现在:(1)提高了改核环节质量。如前所述,因为书稿在电子版上编辑完成,只要选择“接受修订”,瞬间便能生成一份准确率为100%的书稿,以此避免改校核环节出现的人工改错问题。(2)注释、索引、参考文献等内容的核查,准确率高、效率高。采用无纸化方式处理这类问题,往往可借助搜索引擎及各类数据库复制、粘贴、比对即可。经实验测算,此项工作能节省1-3天的工作量。(3)作者确认环节的质量更有保障。这主要体现在集体撰写的稿件,尤其是教材上。传统生产中,作者确认环节多由主编来做。采用无纸化生产后,编辑可根据每位作者的写作分工将电子版分别发给他们确认,在减少了主编工作量的同时,对书稿质量也大有帮助。
3.节省生产成本。无纸化生产的稿件减少了出纸样的次数,相较传统流程,一般可少出2-3次全样,至少能节省一半的用纸量,既省钱又环保。由于省略了改错、核校环节,排版费也可适当减少,核校费用则完全省下。由于稿件采用了网络传输的方式,又省去了邮寄的费用。
当然,优势之外,无纸化生产方式也带来了不小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无纸化生产实验的核心是编辑环节,可以说此环节的试验结果关乎实验的成败,如果编辑在电脑上看不出问题或没有在纸稿上看的质量高,那么前文提到的优势都将化为乌有。
2.无纸化生产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需要对编辑开展word软件功能及使用的培训,同时,作者对电脑的掌握程度也必须考虑进来。此外还存在电子文档的存储风险,断电、死机、病毒等意外因素都会增加电子文档的使用风险,需要建立一套安全的备份方案。
3.核校工作的变化。无纸化生产中,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校对将不是核校员的工作重点,取而代之的是核校脚注位置、特殊符号、外文,图表、公式、造字等,这是对由word软件转换成排版软件时存在的不兼容问题(如乱码等)的弥补。
四、结语
通过试验,笔者认为无纸化生产是可行的,无纸化生产在具体操作时,最好先制定方案,将前文提到的具体问题(如编辑培训,软件使用说明,电子版备份方案等)纳入进来,细化各环节分工,以机制带动和监管生产,相信这将使我们的编辑工作事半功倍。
(刘海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六编辑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