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家与电影编剧之间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2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剧分好多种,电影编剧、电视剧编剧,戏剧圈里好像不叫编剧,就叫作家。作家同样可以细分,严肃文学作家、畅销书作家、小说作家、散文随笔作家,我想谈的是与电影编剧感觉上比较容易过渡的小说作家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有个误会——我是从作家转行编剧起家拍电影的。其实,我没有编剧过任何一部电影。有时候署名是编剧同行给面子,我从导演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点子而已。
  算起来我身边的小说作家还是特别多的,我们的友谊开始很早,大多有七八年的交情。我到电影这边八年了,跌跌撞撞,看到和感受到的都压在心里,尽量不给他们泼冷水。有时,电话来找,我通常还是愿意帮他们赚点外快的。后来,闹过几次不开心,连朋友都做不成,也是因为我开头所说的分不清两者的关系。写小说的朋友很多找我是想做编剧。我推荐几个朋友去谈。文笔不用说,小说也厉害,都说在找我之前读过不少所谓的编剧书,看过一堆剧本。叙事能力不容置疑。我推荐时跟投资方严肃说明。几轮谈下来,真正开始写剧本的人并没几个,即使其中一两个人开始写,有的写了一年多,直接甩手不干了,有的写了两年干脆失联了。中间夭折之后,他们往往会跟我抱怨圈子多么不靠谱。电影伤了他们的心。
  一部电影正常的创作周期要三年。时间都去哪了?剧本的创作在这三年里应该是主要工作。它的命运比编剧还惨,经常被“随意”推翻,而编剧是这个推翻过程的主要见证人。推翻如果是创作原因还好,更多是因资方或导演人员变动。两年剧本,几十次易稿,百万字废弃不用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我看到某导演对记者发表信心感言说“自己写了多少稿,多少字”时,只觉得这是一个糊弄外行的笑话。写小说从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不是说没修改,而是说我们的修改都是奔着一个作品的品质去的。
  误会的初始是说我转行编剧没搞懂文字和文学不一样。我的意思是剧本和小说除都是文字写就之外,相同之处不多。你可以写令人震惊的伟大小说,但在电影结构里那就是洪水猛兽,破坏节奏,这个事使我认识到,才华也有让人尴尬的时刻。我的习惯是自己在剧本基础上整理出一版自己看的剧本,目的是为自己培养感觉。一般这个剧本故作神秘,秘不示人。
  说到那些朋友参考的经典剧本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次,编剧朋友看我拿着本杂志看剧本,他告诉我,那些根本不用看,看也没用。我们看到的文学剧本,真名应该叫作“成片整理剧本”。侯孝贤的编剧朱天文在电影书《最好的时光》提到他们合作的模式是侯孝贤说完想法,由她整理文字稿(接近文本的概念,有点像故事大纲)。侯孝贤再找助手在这个基础上分场。等电影上映,朱天文根据电影整理出一版剧本。这个剧本是我们在杂志和书上看到的那个样子,和电影场次、细节、对白,甚至空镜头完全一致。
  有一次,一个演员特别不好意思地问我,如何从剧本看角色好不好发挥?这事有点复杂,演员或者剧组人员一般都会通过剧本判断这个工作是不是要接,可是剧本就像菜谱,每个人做出的菜完全不一样。这个问题回答不了,剧本和成片的差距令人难以想象。这个行业我觉得也是艺术,充满你自己都无法预测的挑战。当然有人认为这是不靠谱。所有非科学的事物应该都差不多,就我所见到的,不确定性弥漫在所有拍摄细节里。很多戏份经常当场画掉,然后跟组编剧第一时间确定是否影响连贯性,如果影响必须补拍一场。我有一个朋友的工作是跟组编剧,每天面对临时变动,脑子里装满每个电影的故事线索。据说,她原是一个小说爱好者,几次见我都要哭了,说终于见作家了。我客气说,你也是作家啊。她瞪我一眼,意思是我在讽刺她。
  这就是剧本在一部电影诞生中的变化,而小说在读者手上不必经历这套变迁,小说归根结底是作家的。
  一个剧本的文学性强弱曾是我判断其好坏的标准之一,在抽破事实的一刻,电影也伤了我的心。导演约翰·福特说,像藝术家那样拍电影绝对行不通。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勤劳的工人,只不过从事的刚好是电影行业。
  电影编剧就是一个工作,有点文学想法当然更好,没有反而更容易上手。比如很多畅销书作家搞电视剧编剧就很顺畅。我是一个几乎不看电视剧的人,所以没法为电视剧编剧支招了。
  凡我认识的电影编剧都告诉我别写剧本。我说:“你们是不是怕我抢活啊?”他们把编剧工作概括为:“首先是个技术活,分秒固定,每句对白都对下一个情节有驱动意义;其次这是一单心理算计,类型片除严密的时间序列,剩下的是心理分析。可以说,每个动作在第几分第几秒对观众产生什么刺激都在预料之中。这是好莱坞称霸全球的秘诀,一套上百年总结出来的模式……”这些都在麦基的《故事》里有所表达。我看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说作家介绍的。于我自己而言,2009年左右接触此书,读后一头雾水,出门也不忘故作深沉地推荐。很多人看懂了吗?我看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时,扪心自问我的确没看太懂。那个书不适合初学者,或者说不适合小说作家转行电影的人参考,里面教的是类型片,文艺片是另一个做法。很多小说家基本上想做的是文艺片,参考它只能一场茫然。
  最近,有人感慨国内编剧地位低,这个没办法。电影可能是导演的,可能是出品人的,可能是大牌明星的。最不可能的就是编剧的。这是一个悲哀。有没有编剧作品呢?有,比如刘恒编剧作品,李樯编剧作品,芦苇编剧作品等等,全国数不出五个人。小说作家千万不要这么信心十足,把电影当成自己的作品。当然,所谓学电影专业的人也不能信心太大。当然做艺术失了信心就没法玩了。身边有很多电影学院出来的人学的是苏联电影,教文艺片(当然我不是很同意这种分类),流行的类型片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他们仍用文艺片的方式处理类型片,失败例子可参见国产导演作品。很多人张嘴闭嘴谈的也是类型片,《故事》讲的是类型片,业内这个词语出现的频率更高,深究下来没几个懂。类型片不好做,很多“类型片”变得跟艺术片似的,很多“艺术片”整得跟类型片似的。
  当年,我跟别人吹牛:“我一个写小说的人,故事还发愁?编电影正好嘛!”其实,也是在“故事”这块懵住了。小说故事和电影故事有关系,但也非常不一样,我近距离看过几次剧本的诞生,后来就决定把小说故事还是放在小说里得了,有的故事根本就不该拍成电影。想通了这些,于是我很早就从编剧战场上退了下来,选择在导演之余,默默地做一个“午夜发车”的失败小说家。
其他文献
中国最早的小学生白话文作文,淳朴的日常语言,自由的思想表达,广泛的写作素材,大胆的想象,一切都带着启蒙时期的诚实和趣味。  我的好友,名叫智群,是同我在一处读书的。她非常用功读书,终日埋头在书本上,所以每次都考第一名,先生也很喜欢她。我和她是最知己的朋友,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她便告诉我,她有不懂的地方,我也告诉她。所以全年级的同学和先生们都称赞我们是两个最好的朋友。  这学期她忽然不来读书了,我心
很久以前,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镇,有一天,一种可怕的流行病肆虐了这个小镇。奇怪的是,这种病并不向其他小镇传染,镇上的居民能逃的都逃了,逃不出去的,都心惊胆战地躲在家里。  一天,小镇上来了一位少女,她乌黑的长发披在背后,一只眼睛用绷带裹住了。大家觉得她很奇怪,居然不带任何護具。她在已经荒废了的街道上开了一家药店,声称自己的药可以治愈流行病,但镇上的人都怀疑她,没有人相信她,直到她真的治愈了一位勇敢的
空 镜  当你静止  躺卧着  当市声 人语声  风声水声远去  当树叶 鸟羽  灰尘与静电凝滞  当体内的暗流  渐至模糊  湮灭  呼吸松弛  松弛到  简直没有呼吸  当躯体像只空蝉蜕  当人世像一具  通往冥界的幽暗长方体  深入隧道  不满意的人  你隔壁连着数日的  乱糟糟的工地  在钝坐着的人耳里,  就像是外头房间里有个  不满意的人,没错  正是对你不满,  就像外头这个世界  
许多人一直在打听的那个人已经悄悄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丁酉年,是西部诗歌高地甘肃的一个灾年。先是诗人、《飞天》原编辑李老乡7月在天津驾鹤西去,然后是编辑家、《飞天》原副主编张书绅8月在兰州不辞而别。李老乡还和大家打了一个招呼,举行了一个体面的告别仪式,而张书绅竟然一声不吭地走了。为了李老乡,我刚刚写下万余字的《丁酉苍茫》;因为张书绅,我又置身于一片铺天盖地的苍茫。  西部,不,是大西北,一连失去
清晨,来到阳台上,感受着第一缕阳光,感受着清爽的微风。  一本书,一杯茶。坐在书桌前,静静地品着,看着,享受着少有的宁静。  一會儿,又望向窗外,鸟鸣声声,合上书,去山间走走。至山底,鸟儿仍唱着它的调。彳亍山间,林,仍是那样的绿;树,一棵比一棵高了。似乎在争些什么,又似乎与世无争,各长各的。在这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皆无拘无束,都在享受着这平凡却独特的生活。  虫儿绿绿的,肥肥的,却蠕动着身
我像一只鸟,在美好的大自然中自由飛翔。清早,晨跑中的我看着太阳慢慢从地平线升起,迎着凉爽的清风,闻着月季花的阵阵芳香,看着同学们彼此前行并不停歇,感觉这一切都是那么闲逸美好。这漂亮的大自然,是我茁壮成长的家园。   我像一只鸟,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爱唱歌的我更爱弹钢琴,当我把手放在琴键上弹奏的时候,思绪也会随着旋律而飞跃。《辉煌的大圆舞曲》让我好像看到人们在舞台上随着节奏而舞蹈;《土耳其进行曲》让
阅读是一场孤独又丰富的旅行,我们独自游走于字里行间,收获知识万千,体会人生百味。  阅读,如同一副铠甲,保护我们日益脆弱的内心;阅读,如同一盏明灯,照亮通往知识殿堂的幽径;阅读,如同一叶扁舟,承载我们梦寐以求的希冀。  我是远近闻名的小書虫,一到暑假,我的书源立刻干涸了。我犹如涸辙的鱼儿,急切地盼望甘露的降临。听说,现在的村委会都有了农家书屋,我迫不及待地前往寻找。  夏日的阳光热情似火,地面白得
今天的作文课可真是不同,因为周老师给我们每人带来了一份八宝粥,讓我们先行品尝,然后写作。  这八宝粥好不好吃呢?只看外包装,就显得尤为特别。不大的小罐,一个可爱的男孩满脸笑容,罐顶印着五个大字——营养八宝粥。我急不可待地拿起盖子上的小勺子,打开小罐。嚯,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各种食材多得数不过来,有红豆、花生、桂圆、银耳……真是让我馋出了口水。   出一勺,放入口中,真是香甜美味,而且里面那些亮闪闪的
奶奶一直住在鄉下,记忆中总是满地的庄稼,绿野茫茫。奶奶住的那座老房,已经有几十年历史,平常而老旧,并未吸引我多少的目光。暑假,又一次随妈妈回到乡下,这次却让我发现了这里别样的美。  从远处向奶奶家走近,首先会看到那扇颜色朱红、古朴厚实的大门,虽然早已是锈迹斑驳,但那布满铜锈的狮子头门把手,却锃亮发光。多年来亲友邻人都会手扶它打开大门,这也就是让它可以如此闪光耀眼的原因吧!推开门,左侧是码放得整整齐
我家附近市场北门的路口有一个修鞋摊,永远都是看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坐在那里做着活计。既没有招牌,也没有吆喝,在车水马龙的路口丝毫不能引人注意。  寒假的一天,妈妈的皮靴鞋跟坏了,我们去路口找他修鞋,我也得以近距离地仔细看看他。这修鞋的男人有一张和气的方脸,肤色黝黑,“扎”在嘴角的胡须显示着生活的忙碌。眼角和额头上的皱纹清晰可见,好似诉说着常年风吹日晒的艰辛与沧桑。他在身上黑色棉袄外穿了一件罩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