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玉伦:身残志坚脱贫楷模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残疾人能实现自食其力已是不易,而能干出一番事业更要付出许多艰辛,莫玉伦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
  莫玉伦,荔波县甲良镇丙花村一位普通的村民,30年来,身有腿疾的他,从科技宣传员、代课教师、养猪、打工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蔬菜,做过很多工作,虽身有残疾但却自强不息,比普通人更加努力生活。一路上,遇到的困难不少,但也没有阻挡莫玉伦积极乐观、艰苦创业的脚步,还有坚持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的初心。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最终闯出了一片脱贫致富的新天地。“身体残疾不可怕,思想残疾才可悲。”莫玉伦说。
  18年坚守深山小学
  幼年的莫玉伦饱尝苦难,两岁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使他几乎完全瘫痪,当时家里穷,只能东借西凑些钱,四处求医,通过治疗,尽管最后能让他再次站了起来,但右腿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从懂事起,他就从别人异样的目光里,过早地体会到了命运的不公,但同时也磨炼了他不服输的个性。
  在学校里,同学们的嘲弄与冷落,一度使年幼的莫玉伦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我甚至不敢与健全人的眼光对视,连上下学都专挑人少的小路走。”几次想放弃读书的机会,但后来,小学班主任莫老师一句话打动了他:“脚瘸了,还有手,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不坚定。”老师的话,开启了莫玉伦紧闭的心门,使他找到了生活的方向,他凭借执着的毅力,坚持读完了高中。
  1985年高中毕业后,莫玉伦已经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可想找份工作,却常常因为残疾被人拒之门外,想创业又没有钱,只好在家帮父母干一些轻活。后来,村里认为他有一定文化,就聘请他当了村科技宣传员,随后的两年,他那“一瘸一拐”的身影出现在村寨的每个角落,这样的经历,为他了解群众生产生活打下了基础。
  由于村里穷,交通又不方便,外面的老师都不愿意来这里教书。当时丙花小学仅有一名老师,学校开学一个星期了,还有两个班没有老师上课,部分孩子面临辍学,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时,有人提议让莫玉伦去代课。由于身残,莫玉伦也曾再三犹豫,但孩子们不能没有老师!1987年7月,有高中文化的莫玉伦坚定地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代课教师,这一干就是18年。
  为了让学校存在,为了山里的孩子有书读,18年来,莫玉伦多次拒绝别人介绍的高收入工作和创业机会,除了进城帮学生买课本和看病动手术,他一天也没离开过他心爱的村小。
  他曾拖着残疾的腿背学生过河1000余人次,从山路外的中心校帮学生背课本,共计上千斤;他常常拿自己的补助为贫困生垫学费、生活费,用自家的树木帮学生做课桌、板凳。憨厚的妻子、年迈的母亲也很支持他,辛勤操劳,毫无怨言。
  说到教学成绩,丙花小学的校长更是赞不绝口,莫老师负责的班级每学期全乡联考时,班级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如今他带的学生,有的读研深造,有的考上公务员,有的当老师,有的创业……纷纷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精彩。
  跟命运抗争
  莫玉伦从小家境贫寒,父亲早年过世,28岁经人介绍,娶了一个痴呆妻子,后来还生了两个半癡呆儿女,老母亲常年多病,这无疑让他家雪上加霜,家庭生活十分清苦,全家所有的生活开支和治病费用靠他一个人,由于当时代课工资低,根本满足不了生活和治病所需,2005年7月,他忍着心痛辞去了他一生最热爱的教书生涯。
  “要干点事来养家糊口,要不然这个家真的彻底垮了”。于是,莫玉伦跟亲戚好友借了1000多元,买了4头母猪,开始了养殖,因为再也没有多余的钱,莫玉伦只好用家里牛圈改成养猪场。一番坚持下来,家里的生猪养殖慢慢上了规模,2006年,他家猪存栏达54头,母猪就有6头,那年卖猪赚了1万余元,家里的经济条件大有好转。
  但好景不长,2007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猪瘟病使他家的猪在一夜之间死了5头,后来相继死了一部分,加上那年生猪价格一度下跌,这一年,莫玉伦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本。面对生活的不幸,莫玉伦依然没有倒下,他将活下来的几头猪分给亲戚和妻子养,决定外出打工还贷,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打工路。
  2007年9月,他到浙江打工,这一打工就是11年。其间,患了小儿麻痹的他遭受了太多白眼和挫折,无数次被拒之门外,无数次彻夜难眠。“如果没有强烈的信念,估计我早就垮掉了。”莫玉伦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一家汽车配件厂给了他一个机会,却硬性要求说:“只有一个月的试用期,这期间,你只有1000元的工资,如果干得好,就留下。”面对这样苛刻的老板,他选择欣然接受。日久见人心,凭着坚持的不懈努力,他的真诚与勤奋使老板对他刮目相看,发现他比常人更灵活,更受客户欢迎,莫玉伦的真心换得了创业的“真经”。后来老板让他做了汽车配件车间生产主管,还经常带他到新加坡等国外考察学习。
  从农村走出去的他,不忘农村生产生活的艰辛,在打工期间,一有机会就到江苏、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当地种养殖先进技术。
  带领贫困户创业脱贫
  2018年伊始,在外漂泊多年的莫玉伦回了家。刚回来,他就听说县里开展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低效作物面积大幅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规模提升,县里还鼓励和扶持贫困群众流转土地,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等模式,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
  作为贫困户的他,顿时觉得好机会来了。通过朋友介绍,他找到了玉屏街道水丰村的一片田地,决定流转这片田地用来发展蔬菜种植产业,带领其他贫困户一起干。
  莫玉伦向水丰村村干部讲明来意后,不仅得到了对方的认可,还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通过协调扶贫项目,帮他免费建起种植蔬菜大棚,帮他做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有了这样的支持,莫玉伦更是干劲十足,用打工积累下来的存款,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30亩土地。为了赶上种植最佳季节,他硬是在一个半月内将其中的10亩地全种上了各种蔬菜。   6月初,在荔波县玉屏街道水丰村蔬菜基地,放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蔬菜长势喜人,一片生机勃勃。蔬菜栽培大棚里,豆角垂吊、甜瓜喷香;田间地头,莫玉伦和他的工友们正忙着对种植的南瓜、白菜、四季豆等进行管护。
  “莫玉伦的基地蔬菜种植品种繁多,每年可种植两季到四季,为保障蔬菜销售,水丰村积极帮助他与周边学校开展校农合作,并建立了蔬菜长期供应机制,将基地蔬菜供应给县城周边学校、医院,既保证了食堂的蔬菜供應,也确保了菜农的收益。”省教育厅驻水丰村第一书记黎亮说。
  刚刚卖了一车的蔬菜,赚了2000元,望着远去的运菜三轮车,莫玉伦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他们采收的蔬菜,送往荔波县城学校,有的还远销到贵阳(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预计今年蔬菜产值将达10余万元。
  身残志坚做楷模
  在玉屏街道、甲良镇的帮助下,莫玉伦已将空心菜、黄瓜、小白菜进行套种,不让土地闲置。莫玉伦说,今后还要种植茄子、西瓜等,利用大棚做反季节蔬菜,今年之内把30亩土地全部用完。同时,在发展蔬菜种植中,他重视吸收周边适宜劳动的残疾人到基地工作,对于有意愿从事蔬菜种植的残疾人,提供技术指导、帮销产品,以此带动残疾人及家庭脱贫致富。
  目前,每天有10名工人在莫玉伦的基地务工,每人每天80元薪酬,还包吃包住,给回家车费。“一个身体残疾的中年人,自己也是低保户,竟然还解决了10多人就业。”莫玉伦的事迹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在他的带动下,附近一些村民也开始流转土地开展蔬菜种植,如今水丰村蔬菜种植面积已达480亩。
  “莫玉伦种植蔬菜,不施一点化肥和农药,做到了真正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为此,我们帮他销售到贵阳学校、县城学校,都受到消费者青睐,销售得非常快。”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驻水丰村脱贫攻坚队长覃永学说。
  “贫穷并不可怕,只要你肯努力,我相信困难是一定可以战胜的。”莫玉伦在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面对未来,莫玉伦考虑很成熟:“水丰村田地好,交通便利,我下一步要扩大规模,不仅种蔬菜,还要种白芨等中药材,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就业,发家致富。”
  作为莫玉伦的对口帮扶干部,县发改局局长莫占业对他的事迹赞不绝口,他说,“莫玉伦老母亲年迈,儿子和妻子的智商低,他瘸着一条腿,依然是家中的顶梁柱,很佩服。更佩服的是每次到他家走访时,家里都是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他不但是村里创业的典型,更是做好家庭卫生的代表,他的精神让人感动。”
  一位残疾人能实现自食其力已是不易,而能干出一番事业更要付出许多艰辛,莫玉伦就是这样一位残疾人。身残志坚的他面对失败,没有灰心,而是选择了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奋斗在扶贫攻坚主战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创业梦,更可贵的是,还发挥带头作用,带领了一帮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其他文献
近日,晓清先生陪同《农民日报》高级记者袁旭在河北青县张王农庄采访。红日初升,晓清发现几只小蜜蜂正在亭亭玉立的荷花上翩翩起舞,便用手机拍了三张照片发到了沧州诗联微信群,请大家为荷花配写诗联。  王世松率先写道:“虽无飞鸟歇叶上,却有蜜蜂戏花间。”有群友立即为其点赞。一尘先生写道:“茎上佛子坛前座,塘中碧叶透玲珑。”群友称好。晓清先生忍不住献联:“蜜摇莲蕊莲摇蜜,蜂戏荷花荷戏蜂。”宋先生紧跟:“水耀荷
金东区是省美丽乡村先进区,已连续八年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两美”建设决策部署,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与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全民发动、全域推进、全区提升,持续深化农村环境整治,紧扣“净、绿、美、富、和”五个字,着力打造“美丽金东、幸福家园”。  从突击到长效,发展理念在转变  “美丽金东”是省委省政府“两美”目标的落地。尤其对金东而言,“美丽”具有特
解放军307医院,最近几年未雨绸缪,坚持“提早布局、提前规划”,在探索顺应国防和军队改革政策、促进医院发展的个性化攻略过程中,困难不少,战绩颇丰。  青铜峡至北京,千余公里。全军“火力—2016·青铜峡A”跨区基地化实兵演练剪影,沿着通信信号传给307医院决策层用时不足1秒。  作为军事医学科学院一支卫勤劲旅,307医院野战医疗队在全军联勤演训场上,如何保障这场卫勤救护战役决战决胜,难免考验其平时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从而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河湖管理保护工作。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在全国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  今年1月,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到2018年年底前在湖泊全面建立湖长制。  截至目前,我国拥有省、市、县、乡
既要还清过去多年累积的环境欠账,遏制水污染,系统控制污水排放,又要找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重重难关之下,地方治水亟待突破既有困局。  4月中旬,在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启动前,第二批督察组陆续向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湖北、湖南等省市反馈意见。作为中央为地方环境治理开具的“诊断报告”,多省市反馈意见不约而同采用了一致的说法,“环境保護工作与中央要求和群众期盼存在差距”。  而诸项差距中,水
下姜村,是梦开始的地方,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这里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下姜村,有个“思源亭”,亭子里有一块石碑,碑上的内容,村里人几乎都能背下来。  这是一封信,习近平写给全村人的信:“下姜村党总支、村两委:来信收到,读来十分亲切。我在浙江工作期间,曾4次到下姜村调研,与村里结下了不解之缘。转眼间,我离开浙江已经4年了……请转达我对全村干部群众的问候,祝愿大家日子越过越红火。”  时间回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镇金丰村结合“263”专项行动,把“环境卫生指数”与村民福利挂钩,让保护环境成为村民“自家事”,探索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环境治理的武进版本。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乡村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门前屋后的“脏乱差”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乡村治理的难点,如何扫掉村民多年的陋习,扫
目前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喜人,现在全国已经出台了27个健康产业专项规划,包括咱们的三门峡也有非常好的规划。卫生投资增长很快,2017年上半年全社会卫生资产固定投资200多个亿,同比增长43.5%;同期衛生和社会工作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是128个亿,同比增长29%,是同期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4倍。卫生健康服务业投资增长是最快的。  如果大家稍微关心点健康的都知道,最近这两年,国家出台了大量的对健康服务业的
7月26日上午,来自全球101个国家的212家主流媒体代表齐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出席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共襄“一带一路”大业,共话媒体合作大计。  国家主席习近平致贺信,热烈祝贺论坛召开,并向来自各国媒体的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出席论坛的各国媒体嘉宾积极评价习近平贺信中的重要观点,表示愿同中国媒体一道,发挥媒体功能,弘扬丝路精神,构建“一带一路”互利合作网络、共创新型合
这样的家委会竞选,不过是以民主选举之名行利益勾兑之实的游戏而已。越是充分公开,则越是呈现出异样的“小心思”与惊心动魄的狰狞。  晒名校学历、海归背景、高管职位,比车、比房、比资源……近日,上海浦东某外国语小学某班级家委会竞选引发热议。  一次班级家委会选举,闹到舆论沸沸扬扬,令人诧异。这中间,那些亮瞎眼的资历、殷实的家底儿,以及厚重的背景资源等等,确实可能成为公众的槽点,但根本而言,恐怕还在于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