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培养的人不对路,学生自己的心态不对路,所以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市场需求不足,其实都是借口。
《中国民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截至5 月1 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6%,而时光倒推到十年前,第一批80 后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68%。对于这样的对比,您有着怎样的分析?
陈宇: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从1999 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2003 年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人数是212 万,从这一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到今年已达到699 万,比10 年前增长了将近3 倍,中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过去的教育很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有了很大的飞跃。按照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 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 - 50%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 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即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他们应该上哪儿去?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二是学生如何自我定位。
《中国民商》:2002—2012 年这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净增人口逐年下滑, “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这样看来,毕业生就业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的就业形势如此不乐观?
陈宇:这十年可以叫做黄金十年。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低于大学生增长的速度。国际上有个分类标准将职业划分为工人、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我曾经与诺贝尔奖得主海耶克谈论相关问题,他谈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需要的往往是工人和技师,而不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因此,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富士康有100 多万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操作型人才,而不是指挥、决策型人才。所以,大学生的出路在于:从过去阳春白雪的职业梦想中跳出来,接受下里巴人的职业,成为应用型人才。
《中国民商》: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做哪些反思,毕业生又该如何自我定位呢?
陈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有点像卡拉OK,自娱自乐。很多学生把考高分、进名校作为一个人成功、成熟的标志,这是十分错误的,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职业化的成功。只可惜,我们的高校还在让学生考高分,却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的人不对路,学生自己的心态不对路,所以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市场需求不足,其实都是借口。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30%,远低于韩国、日本的93%、57%。另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韩日,完全可以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只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适合市场需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阶段,按照发展计划,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应当刻不容缓地建立一个与经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校企结合、产教联盟的道路,创造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就业服务。
《中国民商》:您认为中国30 年来的职业变迁对毕业生就业选择有何影响?
陈宇:我把时间跨度拉长到60 年。上世纪50 年代以后,中国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走上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上世纪末,又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三大产业下的不同职业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第一、二产业的主题词是减员增效(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第三产业的主题词是增员增质。60 年来,无论从人员的比重和增长幅度上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第三产业领域,不但有传统职业的内容升级,更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内容的增加使得第三产业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操作技术人员等)、管理和咨询服务业(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收益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师等)、社会服务业(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大学生毕业有了更多、更自主的选择,同时也要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和标准。
《中国民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可能会吸引您提到的“技师”以上的人,中国是否面临着劳动力升级?毕业生该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
陈宇:世界在急剧地变化,以前我不相信第三次浪潮,现在我觉得第三次浪潮真的来了。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现在是后工业社会,或者叫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现在是信息爆炸、信息有余,知识不再是力量。而中国过去的教育恰恰是灌输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这完全没有意义,学生们需要的是应对未来的分析能力、挑战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我定位的能力,以及亲近社会、团队合作、妥协、宽容的能力。所以,教育的目标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就是要让现在的孩子适应未来的挑战,让今天的毕业生适应明天的工作。
(陈宇: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
《中国民商》: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截至5 月1 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6%,而时光倒推到十年前,第一批80 后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9.68%。对于这样的对比,您有着怎样的分析?
陈宇:为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我国从1999 年开始实行高校扩招政策。2003 年扩招后第一批大学生毕业,人数是212 万,从这一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长,到今年已达到699 万,比10 年前增长了将近3 倍,中国大学生人数的增长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空前的。这一方面说明我国过去的教育很落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有了很大的飞跃。按照高等教育的公认标准:适龄人口入学率在15% 以下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 - 50% 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 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第二阶段即大众化阶段,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他们应该上哪儿去?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二是学生如何自我定位。
《中国民商》:2002—2012 年这十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净增人口逐年下滑, “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这样看来,毕业生就业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的就业形势如此不乐观?
陈宇:这十年可以叫做黄金十年。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仍然低于大学生增长的速度。国际上有个分类标准将职业划分为工人、技师、工程师和科学家。我曾经与诺贝尔奖得主海耶克谈论相关问题,他谈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需要的往往是工人和技师,而不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因此,在中国经济起飞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农民工。富士康有100 多万员工,其中绝大多数是操作型人才,而不是指挥、决策型人才。所以,大学生的出路在于:从过去阳春白雪的职业梦想中跳出来,接受下里巴人的职业,成为应用型人才。
《中国民商》:那么在当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该做哪些反思,毕业生又该如何自我定位呢?
陈宇: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自我循环、自我服务。有点像卡拉OK,自娱自乐。很多学生把考高分、进名校作为一个人成功、成熟的标志,这是十分错误的,一个人真正的成功应该是职业化的成功。只可惜,我们的高校还在让学生考高分,却忽视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的人不对路,学生自己的心态不对路,所以就业越来越困难。有人说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扩招、市场需求不足,其实都是借口。现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才30%,远低于韩国、日本的93%、57%。另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韩日,完全可以提供充足的工作岗位,只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不适合市场需求。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大众化阶段,按照发展计划,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40%,应当刻不容缓地建立一个与经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体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校企结合、产教联盟的道路,创造出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模式,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就业服务。
《中国民商》:您认为中国30 年来的职业变迁对毕业生就业选择有何影响?
陈宇:我把时间跨度拉长到60 年。上世纪50 年代以后,中国逐步从传统农业社会走上现代化工业化道路,上世纪末,又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三大产业下的不同职业群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局面。第一、二产业的主题词是减员增效(这主要是由于科技进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第三产业的主题词是增员增质。60 年来,无论从人员的比重和增长幅度上看,第三产业的发展都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第三产业领域,不但有传统职业的内容升级,更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生活内容的增加使得第三产业新产生的职业数量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这些新职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操作技术人员等)、管理和咨询服务业(金融分析师、投资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保险评估师、保险精算师、收益精算师、税务代理师、理财师等)、社会服务业(家政服务助理、养老护理师、育婴师、健身教练、室内装饰设计师等)。大学生毕业有了更多、更自主的选择,同时也要适应不同职业的需求和标准。
《中国民商》: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可能会吸引您提到的“技师”以上的人,中国是否面临着劳动力升级?毕业生该如何应对未来社会的需求?
陈宇:世界在急剧地变化,以前我不相信第三次浪潮,现在我觉得第三次浪潮真的来了。我们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现在是后工业社会,或者叫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现在是信息爆炸、信息有余,知识不再是力量。而中国过去的教育恰恰是灌输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这完全没有意义,学生们需要的是应对未来的分析能力、挑战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自我定位的能力,以及亲近社会、团队合作、妥协、宽容的能力。所以,教育的目标要发生根本的改变,就是要让现在的孩子适应未来的挑战,让今天的毕业生适应明天的工作。
(陈宇: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