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企业家的际遇往往因此悲欣交加。2007年9月中旬,一周之内,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东软集团及其董事长兼CEO刘积仁连续以两个重大新闻轰动全国:14日,东软股份换股吸收合并东软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未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批准,并进而导致东软股份大跌。20日,刘积仁荣获“皇家礼炮年度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 并将代表中国的企业家角逐由CNBC财经电视台主办的“亚洲最佳商业领袖”评选。
整体上市是东软集团的战略谋划与布局,为配合整体上市,东软开始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计划把东软股份与东软集团的相应部门如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合二为一,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系统。1月22日,东软股份公布了整体上市方案,并先后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教育部、国资委、商务部的核准,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软股份的价格也因此节节攀升。所以,当东软集团整体上市方案未获批准,集团内外都深感意外。集团内部的结构调整因此紧急刹车,刘积仁的意志魄力和管理能力也遇到了空前的考验。
就在这样的时刻,刘积仁走向了 “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领奖台。该奖项由全球著名的CNBC财经电视台与国内专业财经传媒第一财经联合主办,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牵头,联合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和领导力开发公司DDI共同进行,历时半年多,既有科学性,又有国际性,夺冠者将代表中国企业家参加“亚洲最佳商业领袖”评选。
企业界同人和记者们都特别关心刘积仁此时此刻的感受,而刘积仁沉着与魄力一如既往。他表示,东软将参照证监会的意见修改方案,整体上市的目标不会改变,因为这个目标是为了一个更远大的、超越企业利益的理想,那就是中国的软件企业走向世界,改变世界,东软成为中国软件的国家品牌。
在获奖演说中,刘积仁以一个 “融”字表达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人文情怀:企业要与世界经济融合,与社会环境融合,更重要的是与人的融合。
回国创业:从教授到企业家
东软的前身是东北大学下属的两家公司:沈阳东大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前者成立于1991年4月,是沈阳市南湖科技开发区最早进行股份制试点的高科技企业;后者于1991年6月与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公司于1993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造,于1996年5月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 500万股,并于1996年6月18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如今的东软是中国软件业的巨人,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软件业的脊梁”,但东软的“童年”是一家校办企业,最初只有三位员工。
刘积仁,1955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198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与中国的多数商业领袖不同,刘积仁的事业起点是一位计算机博士,他的理想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教授和学者。
但在美国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计划。刘积仁当时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计算机研究所做博士论文,他发现当工业界试图建立一种新标准时,科研机构就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工业界合作,学院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科研成果能够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产品,而大规模的生产又反过来推动科研的进一步深入。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回国后,刘积仁希望能够办一个新型的研究所,让科研与产业结合得更加密切。但是他只是希望因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推进科研。但英雄造时势,时势更能造英雄。刘积仁正好顺应了中国的大势,因此一发而不可收。
但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刘积仁及其创业伙伴也都是工科出身,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东软是从大学里出来的企业,特别重视技术实力,如今学会了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在不断对技术进行投入的同时,搞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市场运动,这是一个“融”。另一个“融”就是,东软周围逐渐有了一大批优秀的IT跨国公司成为伙伴,这种合作使公司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造就了东软集团面向世界软件舞台的目光和胸怀。
在“融”的同时,东软不断寻求突围与升华,从1991年至2003年,东软进行过三次业务调整,将自身从以硬件为主转为以软件和服务为主,从单纯以系统集成为主,到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业务调整的同时,东软提出了“软件就是制造”、“软件就是细节”、“超越技术的应用智慧”等理念,赋予企业以超乎技术与效益之上的精神与品质,这是东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15年后的今天,东软拥有32 000名员工,5个软件园,3个研发基地,11个研发中心的大型软件企业,并在4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在美国、日本、阿联酋和匈牙利建立了海外子公司。 业务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数据中心和物业管理等。200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净利润同比增长90%,集团实力与收益雄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的前列。
所以尽管整体上市受挫,但刘积仁以及东软人并不气馁。他们更愿意把这个挫折当做一个蓄积能量、精益求精的台阶。东软人坚信,中国的IT技术走向世界,“此间不可无我音”。
走向世界:软件外包业务
东软是中国领先的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外包开发提供商。2005年,《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与“中国进出口软件网”联合评出“2004年中国软件企业出口20强”,东软以3 300万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业务年销售额名列榜首,刘积仁博士被评为“中国软件出口先锋人物”。 2007年5月,东软集团第三次入围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的“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并且首次进入25强行列,这是在IAOP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
东软调整业务主打软件外包,既体现了强国理想,也显现了商业智慧。刘积仁曾经介绍说,中国的软件产品只有10%用于出口,而印度软件的出口份额占到80%。再加上印度政府、企业口径一致地对外宣传,打造软件业的国际形象,所以其声势远远超过中国,是中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而发展软件外包,中国既有实力也有优势。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外客户越来越有信心选择中国作为软件开发市场。同时,中国人力成本比印度市场低20%~40%,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国内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正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有优势,东软股份则有舍我其谁的气魄与实力。东软股份在国内软件及系统集成行业排名第一,国内、国际的知名度都相当高,东软集团又具有外资股东背景,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于是,东软从1991年开发汽车导航软件开始,进入软件与IT外包市场,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与日本等国家的多家IT企业开展合作,业务涉及汽车电子、数字电视、DVD、PDA、手机、金融、ERP实施等领域。并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在“2004软件出口20强及先锋人物”发布会上,东软集团副总裁兼CTO方发和介绍说,十多年来,东软通过承接外包业务提升了技术、质量和管理等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和交付体系,并先后通过了CMM5和CMMI5级评估,为参与软件外包业务的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SAP与INTEL成为东软战略投资伙伴,双方将在解决方案、嵌入式系统,社区与家庭医疗产品以及IT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今年5月,东软和诺基亚联合对外宣布,将在网络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2007年上半年,东软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其中软件外包业务收入3478万美元。公司在软件外包领域取得64%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长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软件外包产业占公司整体利润已经高达60%左右。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刘积仁既放眼世界,更胸怀祖国,要科技兴国,更不忘兼济民生。CT扫描装备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以前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1997年,由东软研制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2000年,东软CT先后通过了欧洲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2003年,东软CT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东软和飞利浦电子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9月12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国产第1000台CT下线及交付仪式。那一刻,刘积仁感到特别激动和幸福。
在接受国内一家杂志的记者的采访时,刘积仁博士说:“有人问我们是否要做中国的微软,我现在不想这么说。软件产业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微软是一个做产品的公司,还有IBM是做服务的公司,而东软做了另一个选择:我们是产品+服务和产品+制造业两条腿走路的公司,这是我们的定位。我们要做微软一样在全球有影响的公司,但是东软不会按照微软那个模式发展。”
面向未来:教师的理想与本色
刘积仁现任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并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同时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博士导师、教授。他兼具了创业者、管理者和教育家的身份,但教师出身使他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与管理。
“东软70%的业务来自中国,有30%的业务来自国际。东软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发展员工。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对员工的投资。”刘积仁说:“我们有几千名员工是东软公司的股东,是我们公司的投资人,也是我们公司一起成长的发展人,在这个方面,我们建立各种各样的包括知识共享,包括沟通,让他们工作更愉快,包括更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更有激情,更快乐地工作。”
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并落到实处。东软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刘积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中表示:公司的最大经营特色是“对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事实上,如果东软没有人,我们公司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无形的,我们产品的生产是把思考和思维变成了一种产品,所以在这方面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创造,有了个性还要有纪律,所以要平衡纪律和创造之间的融合。”东软为此坚持实施员工健康发展计划,开展健康专题培训、心理咨询服务、团队拓展训练等项目。2006年,引入了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实施的EAP(员工帮助计划)项目。 同年,东软成立了东软“爱心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东软爱心基金”,公司筹集首批启动资金200 000元。当年,“爱心基金”为7位员工捐助79 000元,为员工战胜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持。?东软集团还将爱与责任延伸到社会,自公司成立以来,东软多次捐赠医疗设备,为艾滋病义演活动捐款,建设希望小学,帮扶贫困学童等。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东软的未来以及中国IT事业的未来必然要托付于今天的教育。教师出身的刘积仁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所以更舍得在教育事业上投资。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东软相继在大连、南海和成都建立了三所信息学院,目前在校学生约22 000多名。东软信息学院的办学条件优越,学生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寝室、图书馆、咖啡厅随处可以上网,教材与课件均采用国内国际最新的成果。教学计划也有创新,第一年强化外语培训,此后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东软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模拟企业运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商务与管理能力。六年来,东软信息学院采用崭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连接教育和产业的制度和方法,使得学生无须“实习”,一毕业就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东软信息学院已经成为集团整个业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6年,东软三所学院向社会输送了6 000多名毕业生,东软集团就直接聘用了300多名新员工。同时,信息学院还为1万多名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IT专业和外语的培训。短短的几年间,东软信息学院就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为中国软件行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为东软扩大软件与IT服务外包规模,拓展日本和欧美国际外包市场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刘积仁的理想是“中国的软件满天下”,但同时他还深深眷恋着“桃李满天下”的事业。当这样一位董事长兼总裁说自己的企业应该“更像一个学校,一个校园”,这家企业以“融”做大做强,以“融”快乐充实、生机无限。
整体上市是东软集团的战略谋划与布局,为配合整体上市,东软开始对组织架构进行了调整,计划把东软股份与东软集团的相应部门如人事部、财务部等部门合二为一,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中枢系统。1月22日,东软股份公布了整体上市方案,并先后获得股东大会通过,教育部、国资委、商务部的核准,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软股份的价格也因此节节攀升。所以,当东软集团整体上市方案未获批准,集团内外都深感意外。集团内部的结构调整因此紧急刹车,刘积仁的意志魄力和管理能力也遇到了空前的考验。
就在这样的时刻,刘积仁走向了 “2007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领奖台。该奖项由全球著名的CNBC财经电视台与国内专业财经传媒第一财经联合主办,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牵头,联合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和领导力开发公司DDI共同进行,历时半年多,既有科学性,又有国际性,夺冠者将代表中国企业家参加“亚洲最佳商业领袖”评选。
企业界同人和记者们都特别关心刘积仁此时此刻的感受,而刘积仁沉着与魄力一如既往。他表示,东软将参照证监会的意见修改方案,整体上市的目标不会改变,因为这个目标是为了一个更远大的、超越企业利益的理想,那就是中国的软件企业走向世界,改变世界,东软成为中国软件的国家品牌。
在获奖演说中,刘积仁以一个 “融”字表达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人文情怀:企业要与世界经济融合,与社会环境融合,更重要的是与人的融合。
回国创业:从教授到企业家
东软的前身是东北大学下属的两家公司:沈阳东大开放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和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有限公司。前者成立于1991年4月,是沈阳市南湖科技开发区最早进行股份制试点的高科技企业;后者于1991年6月与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公司于1993年6月进行股份制改造,于1996年5月9日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人民币普通股1 500万股,并于1996年6月18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如今的东软是中国软件业的巨人,董事长兼CEO刘积仁曾被《华尔街日报》称为“中国软件业的脊梁”,但东软的“童年”是一家校办企业,最初只有三位员工。
刘积仁,1955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198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6年至1987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与中国的多数商业领袖不同,刘积仁的事业起点是一位计算机博士,他的理想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教授和学者。
但在美国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计划。刘积仁当时在美国国家标准局(NBS)计算机研究所做博士论文,他发现当工业界试图建立一种新标准时,科研机构就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工业界合作,学院与企业、政府密切合作,科研成果能够迅速通过各种渠道转化为产品,而大规模的生产又反过来推动科研的进一步深入。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对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回国后,刘积仁希望能够办一个新型的研究所,让科研与产业结合得更加密切。但是他只是希望因此获得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推进科研。但英雄造时势,时势更能造英雄。刘积仁正好顺应了中国的大势,因此一发而不可收。
但企业经营管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刘积仁及其创业伙伴也都是工科出身,大家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东软是从大学里出来的企业,特别重视技术实力,如今学会了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在不断对技术进行投入的同时,搞了几次比较大规模的市场运动,这是一个“融”。另一个“融”就是,东软周围逐渐有了一大批优秀的IT跨国公司成为伙伴,这种合作使公司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也造就了东软集团面向世界软件舞台的目光和胸怀。
在“融”的同时,东软不断寻求突围与升华,从1991年至2003年,东软进行过三次业务调整,将自身从以硬件为主转为以软件和服务为主,从单纯以系统集成为主,到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业务调整的同时,东软提出了“软件就是制造”、“软件就是细节”、“超越技术的应用智慧”等理念,赋予企业以超乎技术与效益之上的精神与品质,这是东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15年后的今天,东软拥有32 000名员工,5个软件园,3个研发基地,11个研发中心的大型软件企业,并在40多个城市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在美国、日本、阿联酋和匈牙利建立了海外子公司。 业务涉及计算机软硬件、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数据中心和物业管理等。2007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净利润同比增长90%,集团实力与收益雄踞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的前列。
所以尽管整体上市受挫,但刘积仁以及东软人并不气馁。他们更愿意把这个挫折当做一个蓄积能量、精益求精的台阶。东软人坚信,中国的IT技术走向世界,“此间不可无我音”。
走向世界:软件外包业务
东软是中国领先的软件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外包开发提供商。2005年,《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与“中国进出口软件网”联合评出“2004年中国软件企业出口20强”,东软以3 300万美元的软件与IT外包业务年销售额名列榜首,刘积仁博士被评为“中国软件出口先锋人物”。 2007年5月,东软集团第三次入围IAOP(国际外包服务专业人员协会)的“2007年全球外包100强”排行榜,并且首次进入25强行列,这是在IAOP全球外包25强名单中首次出现中国公司的名字。
东软调整业务主打软件外包,既体现了强国理想,也显现了商业智慧。刘积仁曾经介绍说,中国的软件产品只有10%用于出口,而印度软件的出口份额占到80%。再加上印度政府、企业口径一致地对外宣传,打造软件业的国际形象,所以其声势远远超过中国,是中国最强大的竞争对手。
而发展软件外包,中国既有实力也有优势。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外客户越来越有信心选择中国作为软件开发市场。同时,中国人力成本比印度市场低20%~40%,具备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国内软件外包产业发展正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有优势,东软股份则有舍我其谁的气魄与实力。东软股份在国内软件及系统集成行业排名第一,国内、国际的知名度都相当高,东软集团又具有外资股东背景,便于开展国际合作。于是,东软从1991年开发汽车导航软件开始,进入软件与IT外包市场,经过15年的发展,已经与日本等国家的多家IT企业开展合作,业务涉及汽车电子、数字电视、DVD、PDA、手机、金融、ERP实施等领域。并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在“2004软件出口20强及先锋人物”发布会上,东软集团副总裁兼CTO方发和介绍说,十多年来,东软通过承接外包业务提升了技术、质量和管理等能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质量、成本和交付体系,并先后通过了CMM5和CMMI5级评估,为参与软件外包业务的国际竞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6年,SAP与INTEL成为东软战略投资伙伴,双方将在解决方案、嵌入式系统,社区与家庭医疗产品以及IT培训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今年5月,东软和诺基亚联合对外宣布,将在网络安全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2007年上半年,东软实现营业收入11.74亿,其中软件外包业务收入3478万美元。公司在软件外包领域取得64%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长大大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目前软件外包产业占公司整体利润已经高达60%左右。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刘积仁既放眼世界,更胸怀祖国,要科技兴国,更不忘兼济民生。CT扫描装备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以前只有美国、日本、德国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1997年,由东软研制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2000年,东软CT先后通过了欧洲CE认证和美国FDA认证。2003年,东软CT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4年,东软和飞利浦电子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东软飞利浦医疗设备系统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9月12日,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隆重举行国产第1000台CT下线及交付仪式。那一刻,刘积仁感到特别激动和幸福。
在接受国内一家杂志的记者的采访时,刘积仁博士说:“有人问我们是否要做中国的微软,我现在不想这么说。软件产业有各种不同的模式,微软是一个做产品的公司,还有IBM是做服务的公司,而东软做了另一个选择:我们是产品+服务和产品+制造业两条腿走路的公司,这是我们的定位。我们要做微软一样在全球有影响的公司,但是东软不会按照微软那个模式发展。”
面向未来:教师的理想与本色
刘积仁现任东软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并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同时他也是全国政协委员,博士导师、教授。他兼具了创业者、管理者和教育家的身份,但教师出身使他特别重视人才培养与管理。
“东软70%的业务来自中国,有30%的业务来自国际。东软如何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发展员工。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对员工的投资。”刘积仁说:“我们有几千名员工是东软公司的股东,是我们公司的投资人,也是我们公司一起成长的发展人,在这个方面,我们建立各种各样的包括知识共享,包括沟通,让他们工作更愉快,包括更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更有激情,更快乐地工作。”
科学管理的基础是以人为本,并落到实处。东软的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刘积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中表示:公司的最大经营特色是“对个性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事实上,如果东软没有人,我们公司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因为我们的产品是无形的,我们产品的生产是把思考和思维变成了一种产品,所以在这方面没有了个性就没有了创造,有了个性还要有纪律,所以要平衡纪律和创造之间的融合。”东软为此坚持实施员工健康发展计划,开展健康专题培训、心理咨询服务、团队拓展训练等项目。2006年,引入了世界500强企业正在实施的EAP(员工帮助计划)项目。 同年,东软成立了东软“爱心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公司内部设立了“东软爱心基金”,公司筹集首批启动资金200 000元。当年,“爱心基金”为7位员工捐助79 000元,为员工战胜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和困难提供了有力支持。?东软集团还将爱与责任延伸到社会,自公司成立以来,东软多次捐赠医疗设备,为艾滋病义演活动捐款,建设希望小学,帮扶贫困学童等。
百年大计,人才第一,东软的未来以及中国IT事业的未来必然要托付于今天的教育。教师出身的刘积仁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所以更舍得在教育事业上投资。从2001年至2003年期间,东软相继在大连、南海和成都建立了三所信息学院,目前在校学生约22 000多名。东软信息学院的办学条件优越,学生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教室、寝室、图书馆、咖啡厅随处可以上网,教材与课件均采用国内国际最新的成果。教学计划也有创新,第一年强化外语培训,此后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此同时,东软还成立了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模拟企业运作,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商务与管理能力。六年来,东软信息学院采用崭新的办学理念和先进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一套连接教育和产业的制度和方法,使得学生无须“实习”,一毕业就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东软信息学院已经成为集团整个业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006年,东软三所学院向社会输送了6 000多名毕业生,东软集团就直接聘用了300多名新员工。同时,信息学院还为1万多名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IT专业和外语的培训。短短的几年间,东软信息学院就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 为中国软件行业提供了人力资源储备,为东软扩大软件与IT服务外包规模,拓展日本和欧美国际外包市场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刘积仁的理想是“中国的软件满天下”,但同时他还深深眷恋着“桃李满天下”的事业。当这样一位董事长兼总裁说自己的企业应该“更像一个学校,一个校园”,这家企业以“融”做大做强,以“融”快乐充实、生机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