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化建设与企业学院合作机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liu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共建企业学院一体化办学是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企业学院实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融合和高度共享,可以提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五一”机制实现同频共振共建共同体,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解决或缓解校企合作中的产学矛盾、产教矛盾。同频共振培养模式对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学生 “零距离”就业的目标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给其他院校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企业学院 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1],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可以看出企业参与及校企合作是培养优秀技术人才的关键[2]。校企全程合作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前提,但校企双方在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产学教”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建设共同体需要面对的问题。嘉兴职业技术正原电气企业学院通过“五一”机制实现校企之间“同频共振”,协调校企合作的各种矛盾,对双方资源有机融合和高度共享,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目前学院大一、大二、大三等机电专业的学生已在正原电气学院开展轮训,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上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培养、企业员工培训、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的具有资产纽带的紧密型、共享性教学基地。
  1.企业学院“五一”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1.1培养模式的一致性
  培养模式的一致性,首先要求培养机构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稳定性和长久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办学机构必须保持很好的稳定性、连续性。学校办学是有规律、有标准、有制度的稳定教育行为。但是企业办学是多变、利益至上、流程敏捷的经济行为[4]。校企合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决定于企业的配合度,企业是追求盈利的机构,不能简单地号召企业从承担社会责任及对职业教育支持的角度上参与校企合作,企业期望从校企合作获得人力资源、设备及资金等方面的好处,校企合作必须保证企业获得相应的好处,必须基于双赢的目的,才能建立全面、长久、互动、长久的机制。培养模式的一致性,其次要求培养方案的一致性,学校培养“通用型”人才计划需要叠加正原企业希望培养的特定培养计划。校企双方需要无缝对接彼此的教学内容,双方课程有机结合,实现三年三阶段螺旋递进式稳步向上发展。紧紧围绕机电专业群“三阶段螺旋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与岗位基础能力(一年级)、岗位核心能力(二年级)和岗位实践能力(三年级)培养要求相匹配,企业学院的主要教学内容:第一年是企业文化,企业产品,企业制度,以认识实习为主。第二年是与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实习,正原电气学院推进以“岗位关键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开设《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子产品工艺与设计》及《自动化生产线》三大核心课程。企业学院开设核心专业课,实现了教学功能下企业,形成了“学练做一体化课程”。第三年顶岗实习阶段,开放产品维修、治夹具设计与维修、仪器测试、SMT表面贴装及测试小软件开发等工序及岗位供学生顶岗实习,让学生成为高技能的人才,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学校按照计划安排学生到正原电气学院轮训,实现每一学期都有学生正原连续轮训,企业接待学生培训的日常工作實现由企业的人事部门转移到各生产车间,减轻企业的接待压力,校企合作走向成熟阶段。
  1.2学生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一致性
  正原电气学院创立之初已经认识到其他校企共同体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不符,企业教学内容缺乏理论支撑,过于强调实际操作,企业实际生产活动与学院内部的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对学生管理不够到位。学生进入企业,大部分时间处于“放羊式”管理或者作为简单劳动力从事繁重的生产线工作中,这样,实训基地不能有效发展作用,产学矛盾突出。针对这个问题,正原电气学院聘请企业学院兼职教师时,优先邀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特别是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担任企业学院的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一起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企业技术人员一方面把产品设计原理,制造技术所需的理论知识整合成文件,学校再根据此文件内容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到对应的专业课程中[5],另一方面校企双方教师把企业最新的设计成果及开发项目引入教学内容中,如2013年—2015年内,公司共完成76项新产品试制和技术革新、设备改造项目,其中有20项技术革新项目元素经过“同频滤波处理”被植入教学项目,融合在企业学院课程当中,其中一些非常精彩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片段,正在被设计和整理,成为微课环节最受欢迎的原始素材。这些课程内容成为企业学院教学的一大亮点,项目多,有特色,易入门,有延展。学生必须学习相关内容后才能进入企业现场实训。现场实训必须兼顾企业生产流程与节拍,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工艺方法及计划安排制定相应的实训安排。教师在安排学生不同的岗位时,要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让在学校有特长的学生进入相应的岗位实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教师科研、实践与理论水平的一致性
  高职院校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苦于自身因为没有长期工程实践和基于产品开发经历,造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能力较弱,科研上存在闭门造车、无的放矢的窘境。依托正原机电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学院推出以项目为载体,教师进企业交流制度,进企业锻炼期间等共同完成基本教学工作量,企业对教师开放新产品试制研发项目,鼓励教师认真融入企业技术研发团队,关注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通过社会实践,教师能够发现自身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明确自己需要研究的课题。正原电气学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科研,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教师通过参与微波通信元器件材料、北斗导航天线、模组和整机专利设计与申报工作,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工作、企业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和实施工作。从2013年-2015年初,立足企业研发项目,嘉职院教师主持立项《18mm*18mm北斗兼容GPS双模卫星定位接收器研制》、《北斗兼容GPS卫星导航接收天线研制》省科技厅公益项目2项,《超高频抗金属RFID标签天线研制》等嘉兴市科技局项目2项,与企业人员联合技术攻关12项,完成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为企业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00万元。这些技术研发带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专业成长又反哺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部分企业学院教学中存在以下状况:学院教师负责理论部分教学,实践教学则由企业师傅负责,这种安排本来是希望利用校企双方的各自特长,实现双师培养学生的效果,但实际效果执行起来不是太好。企业教师因为一般来自生产一线,存在文化水平不高、教学教育水平不高的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好。部分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现在“双师型”教师需求。学校教师如果不与学生一起下企业,就很容易出现“放羊式”管理,影响实习效果。由于校企双方教师本来都存在不足,我们希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水平应一致,不存在此强彼弱的问题。校企教师通过正原电气学院的平台可以弥补各自的不足,学校通过安排学院专职教师下企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管理,技术开发工作,并与学生一起参加学生各种实习,一方面可以辅助企业教师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讲解各种理论知识。针对企业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不足,正原电气学院也请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学院教师给企业教师上课,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企业教师与学院教师两者之间应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1.4校企文化的一致性
  随着企业与校方合作的不断深入,校企文化间矛盾与冲突会成为问题,集中表现出来的就是“产”与“教”的矛盾。企业文化集中表现为追求成本、效率、效益。学校文化集中表现为以生为本,教学优先。校企合作办学中,学校与企业之间会存在人力资源、设备运行、资产资金短期之内难以解决的差异,校企双方绝不能在这些问题上面过度纠结,需要在实践中相互吸收吸收、借鉴、排斥、博弈,使得双方的异质文化逐步同质化,产生混合大学精神和企业精神的新文化[5]。正原电气学院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方式为以下方式[7]:
  1.4.1课堂教学实现文化融合。
  专业教师在校专业教学中需要渗透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教师必须具备领悟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包含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另一方面,学院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宣讲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引导学生自觉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密切专业知识提升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在理论教学中,将专业知识提升为文化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加深对文化的理解,调整文化修养上的选择。加强企业文化在课堂教学上的渗透,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提升学生专业发展的动力。
  1.4.2校内外实训实现文化融合。
  校內外实训室建立可以基于工作过程,营造真实的生产加工氛围,在实训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强化安全意识,将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等要素融入生产实训内容。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营造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调节学校的职业氛围,从而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鼓励学生使用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开展科技产品制作、社会服务等活动,增加与社会的联系。
  1.4.3顶岗实习实现文化融合。
  顶岗实习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为前提,学生实习过程需要遵守岗位标准、工作规范、劳动纪律、奖罚规定,在生产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企业按照员工的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包括严格的考勤制度以岗位标准考核。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校企双方人员都对这个共同体拥有身份、情感、思想上的认同感。校企文化的一致性表明校企共同体的成熟,表明校企一体化建设的成功。
  1.5学习与就业的一致性
  职业教育现状是以高职学院为主,行业与企业参与度不高,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内容与标准难以满足企业最新的要求,造成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不高。产学研共同体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弥补这种不足。产学研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企业作为办学主体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办学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技能标准。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高职学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特定岗位的操作技能。学生在正原电气学院学习过程中,可以按照正原集团的岗位培养计划实习培训,享受正原集团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职业竞争力。当企业学院的学生毕业时,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优秀者可以得到优先进入正原集团工作的机会。正原集团为学院学生开放提供生产计划、制程工艺、产品维修等生产一线技术岗位。因为学生实训的内容跟企业的岗位需求,岗位技术要求相对接,学生实习结束以后,已经具备“零距离”上岗的要求。这样,企业也可以得到人力资源上的优先权,抢先拥有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这也是目前最能吸引企业参与共同体建设的因素。但是就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他们有选择合适工作的权利,不能强求。学习与就业的一致性,能提高学生实习的积极性、目的性,毕竟职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就业。
  2.建设思考总结
  正原电气学院通过两年多运作,已成为资源共享、机制创新、互惠双赢的办学新平台,为探索依托职教集团创新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专业群与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一条新的实践路径。成功的关键之处:
  办好企业学院必须优选优秀大型企业。大型优秀企业信誉好,技术力量强大,管理水平高,人员稳定性强。合作办学是长期的事业,教师队伍也应是稳定的,大型企业由于资源充足,产品车间较多,产品丰富,可以一次容纳大量学生一起实训,方便管理,提高实训的质量。
  校企双方培养学生必须“同频共振”,校企双方必须基于以上五个一致的原则,共建共同体,共同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做有益的探索。
  校企合作必须达到双赢,高职院校必须寻求多方面的资金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寻求双方的结合点,注意双方各自的利益需求,这样校企合作才能长久办下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Z].2010.5.5.
  [2]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EB/OL].http://news.sohu.com/20140623/n401226723.shtml,2014.6.23.
  [3]左家奇.试论校企合作意蕴下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57-59.
  [4]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5]涂三广.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问题与对策[J].职教论坛,2014(27):23-27.
  [6]刘锋.“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机制研究与实践[J].科普教育,2015(22):182-183.
  [7]张立新.试论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的机制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9(18):38-39.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中职教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入与依存,直接关系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要多层面巧用可行的融入策略,将人文素质教育科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步对专业各层次中职生进行人文素质及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综合素质的同时塑造健全人格,有效实现专业人才培育战略目标。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 中职思想政治教育 融入策略  中职院校是我国当下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阵地,随着社会市场环境
摘 要: 本文以中西文化为背景,比较英美意象派和中国文艺理论中对“意象”理论的不同建构和相通之处,将意象派诗歌之“意象”同汉语诗歌之“意象”做对比分析,并在对具体诗歌的读解中将讨论引向深入,认为西方意象派诸家对“意象”的讨论和运用有可观之处,然而终显得短暂和局促,不同于汉诗中的意象那样能唤起读者长久而普遍的共鸣。  关键词: 意象 英美意象派 汉语诗歌  一、汉语“意象”的渊源  《说文》中
摘 要: 近年来,反思教学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教师通过回忆、思考、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认知,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同伴观察完成教学经验的反思。本文通过自我反思叙事的方法收集民族地区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反思故事,探究影响民族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和认知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学习经历、代课教师、教学实践经历、周围的关键人物等因素对教师认知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民族英
摘 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必须依据考试说明及命题的趋势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指导。本文从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出发,探究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优质的议论文。  关键词: 江苏高考作文 议论文 写作教学  近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完成了从话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的转变,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增加了审题立意的难度。调查发现,议论文已占据高考作文的半壁江山,2015年甚至达到了三分
摘 要: 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承担者,高校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新建民办高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重视对本校教师的培训工作。“一主体双引擎”教师培训平台指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主体,以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为助力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本文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探索新建民办高校改善教师素质、提高民办高校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一主体双引擎” 教师发展中心 校校合作 校企
摘 要: 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蓬勃涌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是新时期各大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高校班集体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成长载体。作者结合工科学院具体工作实践,通过班集体思想行动引领、队伍建设管理、评价机制建设三方面创新,实现高等学校班集体“供给侧改革”新模式,探索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新路径,从而推动创新创
摘 要: 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的经典文本《作为手法的艺术》对于文学独立的意义非凡。文本中提出的“反常化”手法为艺术创作提出了一条新的方法论;此外,通过批驳当时流行的形象思维论,该文本也开启了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传统文论之间的长期论争(包括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这一文本关于“文学性”的深入探讨也为后来的文学独立、文学批评与文艺学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反常化 文学
摘 要: 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将幼儿教育阶段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阶段,从儿童时期开始对幼儿进行本民族文化的熏陶,有利于打好基础,使文化在新一代人身上得以继承。本文将研究视角放在红河州并且关注到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方式,从对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文化在幼儿教育阶段传承的现状出发以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以提出相应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传承 幼儿教育  
摘 要: 自推行学生评教实践以来,如何确保师生之间教学评价的有效沟通,如何实现学生评教的有效执行已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评教具备公共政策的执行特性,理想化的评教政策、评教执行机构、评教目标群体和评教环境构成了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四大要素。鉴于此,框定清晰的学生评教边界、架构独立的评价实施机构、加强三方群体的互信合作关系、建设优良的教育环境等是加强学生评教有效执行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
摘 要: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对教师所必需的尊师重教、为人师表、教学研究等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助推作用。本文从继承与发扬工匠精神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今时代卓越教师的成长现状,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对卓越教师成长的影响,并提出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卓越教师成长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卓越教师 实践路径  古语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呼声颇高的时代精神,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