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学生有了写作兴趣也有了素材积累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怎么写的问题,以下就是我对解决学生“怎么写”提出的一些策略:
一、结合教材,促进写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能够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构思、情节、语言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有意识让学生多读并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又是怎么写的。再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指导学生留心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教材中的事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借鉴融合,并将其运用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那么一定能够使文章增光添彩。例如要写一篇励志的作文,课本中的文化名人、作家、人物,他们大都际遇不凡,思想崇高,个性鲜明,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事例用到文中去。司马迁凭借着坚强和博学,虽受着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却最终完成了《史记》。海伦·凯勒虽然自幼失明,却用心倾听整个世界,最终完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多多积累,自己在写作时的素材选择上就能大有余地。
2.类比总结,学习写作技巧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同类题材的文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找出写作的共同点,学习这些文章取材角度的不同、写作重点的差异,以及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领悟中心思想,领会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这样,作文教学就不是零散的、孤立的、无序的,而是从整体出发,步步为营。它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使阅读对写作产生促进作用。如此归类教学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类似的文章,学生肯定能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仿写训练,掌握技巧
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一文中,很坦诚地讲到模仿和借鉴对他创作的影响。我们更应该这样,教材里有那么多的名家名篇,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宝库啊。那么关于写作,我们究竟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不等于照搬、照抄他人的文章,而是从作品中汲取写作所需的营养,来学写类似的文章。
第一,模仿语言。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或精彩段落要求背诵,如《西湖》《泉城》,这些课文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语言凝练,给我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究其原因是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比喻的运用。比喻、拟人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是学生极好的模仿素材。
第二,模仿结构。就是借用他人优秀作品的典型结构框架。例如三年级课文中像《东方之珠》《北大荒的秋天》等文章都运用了总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也模仿文章结构来写一些生活中的一些情景。
第三,模仿题材、写法。大多数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吸引力,探其原因,是他们总是用别人用惯了的题材,写法上也没有新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揣摩课文题材,如同样是写鸟儿,为什么读到课文《珍珠鸟》我们总能被文章吸引,去感受那宁静和谐的画面;同样是写景色,为什么读到课文《九寨沟》我们总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运用“模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作文境界,掌握写作技巧,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模仿”的度,给予积极的引导。
三、重视改评,发现问题
就目前的作文教学而言,大多数学校还在坚持着以教师批改为主的作文批改方式。可效果又怎么样呢?我的体会就是辛辛苦苦改完的作文,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等第,其次是评语,他们不会过多关心自己写作的弱点到底在哪,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
将作文的评改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批改作文。积极开展“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一篇作文在手,应该怎样进行批改呢?要给出具体要求: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这样能使学生明白要写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在学生批改完作文后,让他们根据十点要求提出值得表扬的,指出不足的地方,待收齐后发回作文,学生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寻找哪些是自己第一次检查时没有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对作文进行再次修改,待完成后交由教师统一批阅。
教师此次批阅作文则要进行赏识性批改,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进行加分,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语。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定会改变作文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 江苏】
一、结合教材,促进写作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能够被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构思、情节、语言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有意识让学生多读并认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又是怎么写的。再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将所学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1.指导学生留心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教材中的事例一般都具有典型性,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借鉴融合,并将其运用在自己今后的写作中,那么一定能够使文章增光添彩。例如要写一篇励志的作文,课本中的文化名人、作家、人物,他们大都际遇不凡,思想崇高,个性鲜明,都可以作为典型的事例用到文中去。司马迁凭借着坚强和博学,虽受着精神和肉体上双重折磨,却最终完成了《史记》。海伦·凯勒虽然自幼失明,却用心倾听整个世界,最终完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多多积累,自己在写作时的素材选择上就能大有余地。
2.类比总结,学习写作技巧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同类题材的文章作为一个教学单元组织教学:找出写作的共同点,学习这些文章取材角度的不同、写作重点的差异,以及运用的不同表现手法,领悟中心思想,领会艺术形象,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这样,作文教学就不是零散的、孤立的、无序的,而是从整体出发,步步为营。它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能够有效地使阅读对写作产生促进作用。如此归类教学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类似的文章,学生肯定能写出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文章,必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仿写训练,掌握技巧
巴金在《谈我的散文》一文中,很坦诚地讲到模仿和借鉴对他创作的影响。我们更应该这样,教材里有那么多的名家名篇,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宝库啊。那么关于写作,我们究竟该模仿些什么呢?模仿不等于照搬、照抄他人的文章,而是从作品中汲取写作所需的营养,来学写类似的文章。
第一,模仿语言。小学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或精彩段落要求背诵,如《西湖》《泉城》,这些课文的句子形式整齐,声音和谐,语言凝练,给我们以极大的美的享受。究其原因是作者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尤其是拟人、比喻的运用。比喻、拟人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是学生极好的模仿素材。
第二,模仿结构。就是借用他人优秀作品的典型结构框架。例如三年级课文中像《东方之珠》《北大荒的秋天》等文章都运用了总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也模仿文章结构来写一些生活中的一些情景。
第三,模仿题材、写法。大多数的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写出来的文章总是缺乏吸引力,探其原因,是他们总是用别人用惯了的题材,写法上也没有新意。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揣摩课文题材,如同样是写鸟儿,为什么读到课文《珍珠鸟》我们总能被文章吸引,去感受那宁静和谐的画面;同样是写景色,为什么读到课文《九寨沟》我们总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九寨沟的诗情画意。
综上所述,运用“模仿”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能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作文境界,掌握写作技巧,从而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教师要把握好“模仿”的度,给予积极的引导。
三、重视改评,发现问题
就目前的作文教学而言,大多数学校还在坚持着以教师批改为主的作文批改方式。可效果又怎么样呢?我的体会就是辛辛苦苦改完的作文,学生最关心的就是等第,其次是评语,他们不会过多关心自己写作的弱点到底在哪,所以,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
将作文的评改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批改作文。积极开展“我是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一篇作文在手,应该怎样进行批改呢?要给出具体要求:一看格式是否正确;二看文面是否整洁;三看有无错别字;四看有无病句;五看标点有无明显错误;六看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七看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八看文章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九看表达方式是否恰当;十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生动、形象。这样能使学生明白要写一篇优秀作文,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条件。在学生批改完作文后,让他们根据十点要求提出值得表扬的,指出不足的地方,待收齐后发回作文,学生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寻找哪些是自己第一次检查时没有发现的问题,让学生对作文进行再次修改,待完成后交由教师统一批阅。
教师此次批阅作文则要进行赏识性批改,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来进行加分,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语。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的写作教学中,在课程目标的引导下,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再给予学生合理有效的作文指导,一定会改变作文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作者单位: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