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体间性与网络教学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主体间性思想来理解和认识网络教学,既是对哲学问题的拓展,也是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既具有理论研究价值,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网络教学中主体间性具有交互性、平等性、约束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基本特征。
  [关键词]主体间性 网络教学 交互性
  [作者简介]秦玉明(1957- ),男,山西绛县人,南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物理教学;方靖淮(1962- ),男,江苏淮阴人,南通大学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物理教学;纪宪明(1955-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学理论、教育管理。(江苏南通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南通大学教学研究重点资助课题“网络环境下热学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A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5-0183-02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因网络技术的引入,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更加复杂,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活动也引起主体间的关系有新的变化和发展。
  一、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最本质特征,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性质。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起源于西方在哲学领域中对现代主体性的反思,它最早由胡塞尔提出,并不断地被改造和发展。主体间性是指主體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与统一性,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中体现出的内在属性。主体间性以个人的主体性为基础,规定了主体间关系,它是主体性意义的延伸和扩展,而它又超越了主体性含义。
  主体性对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对象化的过程,而主体间性是从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中产生出来的,它超出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以及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客体—主体”的模式。主体间性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主体关系,认为认识与实践是交往活动,强调多元主体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关系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创造和发展主体间的相互关系,都以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作为交往基础,通过主体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对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产生作用和影响。
  主体与主体之间交往发生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这种交往相互延伸和扩展,形成相互重叠的区域,这一区域就是主体间界定的交往融合区域。不同主体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成为交往的前提。主体间性认可不同主体的共在性、相关性及统一性;它超越单数的限定而达成复数的有效性;它不是交往前自然存在的,而是不同主体交往后逐渐形成的结果,是不同主体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建构起的属性。
  主体间性发展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是相一致的,主体间性和主体性的融合并不丧失个体的主体性,不是用一个主体去替代另一个主体,或淡化削弱另一个主体,而是交互主体间的不同程度的有机结合。只有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获得了丰富和发展,主体性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离开主体性,主体间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源泉;没有主体间性,主体性的表现往往失去合理性和社会性。
  二、网络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内涵与特征
  笔者认为网络教学的主体间性是指在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学主体之间作用于教育客体时构建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关系属性,是网络教学的主体之间的相关性、交互性与统一性。网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和信息资源)构成主体共同作用的客体。网络教学主体间性的内涵应包括如下几点:(1)网络教学多元主体具有相互依赖和共同存在的性质;(2)师生、生生交往关系是教学主体间性存在的基础;(3)教育主体间性并不否定教育主体性,而是对其进行改造与超越,是主要关系的开拓,体现着主体间的平等与尊重;(4)主体间交往具有一定的限制性条件,建立了对教育主体的主体性规约;(5)教学环境和信息资源对主体间性的彰显起着一定的关键作用。
  以教育主体间的思想诠释网络教学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它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交互性。交互是网络教学的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是网络教学的核心。首先交互性体现在主体与主体的交往形式上。在网络环境下,教学活动的交往除了保留传统的面对面形式外,还主要以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BBS)、实时聊天系统、下载栏目、视频会议系统、多用户同步通讯系统(MUD/MOO)、博客或论坛等形式出现,交往发生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不是单向地由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在交互过程中,教育主体不再是单纯的主体,师生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接受者。交互是推动认知过程、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交互性还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交往双方处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关系中,通过交往相互传递情感、观点、认识、思想、信息、知识,并不断调节和重构本身已有的思想情感及认知结构。网络环境使师生、生生之间不但能够顺畅地交流,而且还可能使交流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入。
  2.平等性。网络的民主氛围使每一个教育主体在网络教学中都有表达思想、感情、见解,作出判断、解释以及辩解的均等机会。主体间性强调主体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认识、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交往的基础。每一个教育主体作为完整的人参加到网络教学活动中,并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增添了教师或学生身份的角色特性。教师从原来传统教学的权威和传授者,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教师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应提倡自由讨论,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在民主和宽松的网络教育环境中,发展创新思维。虽然由于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和专业领域等方面具有强于学生的优势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和学生在地位上不平等,只是教学过程中两者角色和功用的区别。另外,网络信息传输的跨时空性使网络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条件的平等性得到了极大的保障。学生对教师、教材的选择具有平等性,使得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计算机网络被更多的学生所共享,这样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约束性。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他们共有的客观世界为前提。所以,主体间关系不是“主体—主体”间的关系,而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教学活动中,不管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往活动都必然受客观世界、交互秩序及主体自身条件所制约,受到教学资源的影响和限制。比如,由于网络交互对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有极大的依赖性,一旦网络出现故障,交互就会立即中断。再如,教师和学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素养、信息交流能力和协作意识在网络教学实践中制约着交互的进展;交互难度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交互的进行。所以,网络课程教学只能在特定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氛围等条件下,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遵循网络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和规律而进行。
  4.主动性。主动性是主体间有效交往的前提。主体间性强调认识主体不是旁观者,而是置身于网络教学中的积极主动的观察者和参加者。在网络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更应该主动引导、鼓励学生主动交往、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能扩大主体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从而实现发展主体的价值追求。在网络教学活动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与对方进行交往,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去主动地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对它们进行吸收、加工,从而实现主体结构的改造与重建。如果交往双方处于被动或消极状态,这种交往常常会因缺乏必要的动力和意义而不能持续下去。网络教学也对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主要是教材、教师及参考书籍,而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可脱离教室、在任何时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需要的教学资源。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表现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教学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独立思考问题,积极提出质疑,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
  5.合作性。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是交往的条件之一。在网络教学中,如果没有主體间的合作,主体就成为孤立的单数主体,个人的主体性也就得不到很好发挥,主体间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合作关系中,主动性和平等性是主体间合作的前提,如果缺乏二者,就不会存在有效的合作。网络教学的主体间性要求的学习必须是合作性学习,也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能体现人的主体间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性。合作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不仅有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还有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不仅有以网络为中介的虚拟合作,还有实际形式的合作;不仅有思想的合作,还有行为的合作。在网络教学中教学任务更多地要依赖主体间的协作(教师与课程开发者的合作、与网络管理者的合作及与学习者的合作)来完成,教师作为学习协作小组的成员参加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共同制订学习目的、共同决定学习活动的过程。通常文献所提及的网络教学协作式学习模式所体现和发挥的就是主体间合作性。
  6.创造性。创造性的特征是探索和求新,它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遇和最高层次,是人的主体性的灵魂。在平等性和合作性的前提下,主体之间相互帮助,相互支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激发创造性,最终达到共同提高。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开辟了路径,学生的创造性也为教师的创造性提供了营养。
  7.发展性。人的全面发展是主体间性教育的目的。网络教学的主体间性要求教师不断发展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职业修养等方面,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引导学生,带动、促进、激发学生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专业水平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不断提升,教师职业的生命力也在与学生的互动交往中延续升华。可以看出,由于主体间性的交互性,使得网络教学活动中交往一方的发展将促进、带动另一方的发展,主体间性是多元主体共同发展的交往关系。求变、求新、多样化和快节奏是网络时代学习的重要特征,师生主体间能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和他人交流并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三、结语
  网络教学主体间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结成的主体间性体现着民主、平等、自主、理解、和谐、合作和创新。网络教学主体间性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发展,同时也充分肯定教师主体性。主体间性以其在认识教学主体与处理教学主体间关系中的优势,不仅使我们对教学主体的理解获得了理念的提升,也使我们在处理网络教学活动中主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问题上探寻到了崭新的思路,达到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统一,形成了对教学过程的完整认识,实现了对以往教育主体观和教育活动观的超越。因此,主体间性思想为网络教学理论提供了新的哲学依据和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凌济政.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延伸[J].广东教育,2007(2).
  [3]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4]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其他文献
<正>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石油企业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又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一、抓住支撑点 深化改革求发展 当前,石油企业急需着力推进三项改革。
“四好农村路”发展目标已经清晰,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农村公路运输服务工作,不是交通部门一家的事,还涉及发改、住建、农业、邮政、扶贫等多个部局与行业、发展、提升农村公路运
文章以上海电力学院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公体体育课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提
[摘要]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模仿病人的情景能力,笔者在“健康评估”课程教学内容中采取角色扮演教学法对照研究。通过角色扮演把知识性、趣味性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相关症状的临床表现、护理评估要点的理解和记忆,感受不同角色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特色,增强了教学效果,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角色扮演 健康评估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
沙棘具有较强的抗旱、抗风沙、耐低温、耐盐碱、耐瘠薄的特性,是高海拔地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造林先锋树种之一,应用潜力巨大。本文简述了沙棘的生物学特性,并从圃地选择
<正> 进入90年代之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机遇,这就是网络经济。据有关部门预测,网络经济将是下个世纪最
为了顺应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为广大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搭建起学习、交流的平台。2011年7月31日至8月2日,由《教育与职业》杂志社主办的“新形势下專业教学改革研讨班”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全国政协干部培训中心成功举办。  中华职业教育社副总干事、《教育与职业》杂志社执行总编辑李益生,德国罗斯托克(Rostock)大学Friedhelm EiCker教授,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翟海魂博士,教育部职业
自今年进入汛期以来,湖北省遭遇了多次强降雨袭击,造成境内的路桥不同程度损毁,为保证灾区民众的安全与出行,公路人与灾情展开了智与力的较量。山区的抗争6月中旬以来,湖北省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养殖业也发展迅速,其中养猪模式也逐渐发展为集约化的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虽然我国的养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养猪过程中会发生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我国陕西农村地区,由于物质环境较为匮乏,养猪的环境较为普通、养猪技术落后,因而仔猪的腹泻问题较为常见。一旦农村仔猪患上了腹泻,在几天内便会死亡,会对农村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地解决仔猪的腹泻,需要先找到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