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9人的My Bag”单元,无印良品邀集了深泽直人、隈研吾、原研哉、须藤玲子、艾未未、张永和、刘索拉等中外艺术家,在空白帆布袋上进行创作。
家具中,最难做和最容易做的,都是椅子。无印良品提倡的生活,从椅子开始。
艾未未还是艾未未,即使和无印良品合作,也要带上一只“草泥马”。
无印良品展出的,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小物。看到它们,你会更爱惜自己的生活吗?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你也许不是一个设计师,但假如你同意,我们的生活不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不该被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所消磨,也许,这就是无印良品为你存在了三十年的理由。
这是无印良品在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展览。沙发、桌子、椅子、笔、锅盖、计算器、收音机、T恤、衬衣、灯……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无印良品店堂里层层堆叠、等待被购买的物件,此刻一律安静地出现在雪白的展墙上,不再与价格标签相伴。5月1日,无印良品设计顾问深泽直人在展览开幕时做了一个设计讲座。讲座结束后,他被手持各种无印良品商品的观众和粉丝们团团围住。这位日本设计名家不断签名直到手软,抓住空隙向助手和记者疑惑地发问:“难道我在中国,真的这么有名吗?”
这样就好吗?这样就好。
第一眼印象:展览场内的色调在黑、白与不同程度的灰之间游移。但千万别被无印良品低调而简朴的外表所迷惑,只要投去足够细致的第二眼,你就会发现更多。就拿这个纯黑色的充电收音机为例,它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因为可以用手摇充电而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功能:它可以当做手机的充电器,可以当手电筒,可以充当警笛,在某些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说不定还可以救人一命。又比如深泽直人设计的拉线式CD播放器:从外形看,它与排风扇颇为相似。它给人一种错觉,就好像只要听着CD机里播放的音乐,就会有清风拂过似的。它让人的感觉变得敏锐,同时又在商品和设计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联系。
从无印良品创立至今,类似的创意和发明已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超过7500项之多,本次展览展出的虽只是冰山一角,但依旧不难闻见扑面而来的创意气息——在伞柄的位置开了一个孔而变得独一无二的、不再容易被拿错的雨伞;在锅盖内侧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内圈,因此可以与五种不同大小的锅口吻合的多用锅盖;同一把柄可接驳六种不同工具的清洁用品套餐;可以完美贴住脚跟的直角袜;在沸点较低的真空环境下油炸而得以保持原味的苹果片……都是对日常物件所作的极小改变,但正是这些微小的改变,在日积月累中建构了无印良品的历史。一如展览前言中所言,“我们生产的产品虽然简洁朴素,但并不只是单纯地将普通的产品简单化。我们不断地注视、观察诸如起床、刷牙、吃早餐这种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片断,努力积累着哪怕一丁点儿可以加入其中的新鲜创意。积累后又推翻,然后再积累……”
1980年,田中一光创立无印良品,之前无印良品设计和营销团队曾经反复地开会,研究商品的设计风格、客户群又该如何定位,甚至连品牌的名字都迟迟不能决定。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各类商品从种类到风格已经是应有尽有,甚至超出人们的需求。最后,当家人拍板:“就做让家庭主妇使用起来最趁手的生活产品好了。名字有没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一定要好用。”
或许可以从无印良品对于品质的定位——“这样就好”——之中更好地理解其根植于日常生活的价值观。这短短四个字既呈现了东方式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包容一切的价值观,又在话语间暗示着些许不满足,仿佛在等待无印良品再冒出一个个新鲜创意,来将这些不满足逐步消弭。“因为有生活,所以有无印良品!”这是展墙上的唯一一个感叹号。
究竟是怎样的无?
极简主义、朴素、简约、环保……这些概念的集聚之处,便是无印良品之“无”。“无印良品”这一名称,最初是由撰稿人日暮真三提出、创始人田中一光最终确定的。“无”不仅指空无一物,而且是包容,是可能性。
无印良品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不但造型简洁朴素,连包装袋选用的都是环保的无漂白纸。它提出“世界合理价值”,倡导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力图在伦理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而非一意追求经济利益。这种主张与“这样就好”的品质定位,及日后兴起的环保、LOHAS等风潮一脉相承,皆贯穿着东西结合的、天地和谐的价值观。最极端的例子:无印良品甚至不在广告中使用任何广告语,而只用自己的品牌名作为唯一的宣传语——这恰恰包容了各种热爱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彼此各异的理由——有人喜欢其设计简练,有人看中其合理的价格,有人则觉得穿无印良品的衣服比较容易搭配……无印良品的广告并不刻意强调其中任何一点,而只在简单的画面中直接展示商品本身。于是这“沉默”便成了消费者的想象空间,而又有什么能敌得过想象呢?
“无”之多元解读的可能性使人们得以寄托各自的期待,也使“无中生有”成为可能。如同国画里的“留白”,或者极简主义所倡导的“少就是多”。空就是一个容器,包容着所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留白也是一种邀请,邀请消费者投入自己的想象和期待,避免了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单向度。在本次无印良品展上,观众也可以在二楼店铺中买到各种大小的空白帆布袋,并用店铺提供的水笔及字母图章进行DIY创作。
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
本次无印良品展的一个有趣之处是,除了一楼大堂里的主展馆,展览的部分内容是在万象城二楼店堂中央展出的。那里究竟是商店还是美术馆?是作品还是产品?空间的双重用途似乎在向每一位消费者提问。
我们不妨从摄影师藤井保提出的“地平线”的概念说起。“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所有的景象,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P120,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为了寻找完美的地平线,摄影师远赴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的一处盐湖,原研哉这样描写道:“在这个地区,似乎有两个天空,地平线就是它们的分界线。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或许用这段描述来回答艺术与商业的分野非常恰当:在无印良品的世界里,艺术和商业就是那两个彼此映照的天空。
在本次无印良品展的“39人的My Bag”单元,无印良品邀集了深泽直人、隈研吾、原研哉、须藤玲子、艾未未、张永和、刘索拉等中外艺术家,在空白帆布袋上进行创作,亦是对于“空”之概念及商业与艺术交融的一次成功演绎。艺术家们有的把无印良品的招牌设计——便签条、伞柄、延长电线等搬上帆布袋;有的则着力于刻画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刘索拉的音符和艾未未那意味深长的不知名动物;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展现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消费者也可以是艺术家,商品也可以是艺术品,商店也可以是艺术馆。原研哉曾经说,对于消费者而言,无印良品不仅好用,最重要的是它们始终试图“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方式”。在无印良品拥有两个天空的世界里,生活便是“无中生有”,而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属于包容一切、蕴藏着无尽丰富可能性的天空。
家具中,最难做和最容易做的,都是椅子。无印良品提倡的生活,从椅子开始。
艾未未还是艾未未,即使和无印良品合作,也要带上一只“草泥马”。
无印良品展出的,无一例外,都是生活小物。看到它们,你会更爱惜自己的生活吗?
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抱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你也许不是一个设计师,但假如你同意,我们的生活不该是千篇一律的,我们不该被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所消磨,也许,这就是无印良品为你存在了三十年的理由。
这是无印良品在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展览。沙发、桌子、椅子、笔、锅盖、计算器、收音机、T恤、衬衣、灯……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在无印良品店堂里层层堆叠、等待被购买的物件,此刻一律安静地出现在雪白的展墙上,不再与价格标签相伴。5月1日,无印良品设计顾问深泽直人在展览开幕时做了一个设计讲座。讲座结束后,他被手持各种无印良品商品的观众和粉丝们团团围住。这位日本设计名家不断签名直到手软,抓住空隙向助手和记者疑惑地发问:“难道我在中国,真的这么有名吗?”
这样就好吗?这样就好。
第一眼印象:展览场内的色调在黑、白与不同程度的灰之间游移。但千万别被无印良品低调而简朴的外表所迷惑,只要投去足够细致的第二眼,你就会发现更多。就拿这个纯黑色的充电收音机为例,它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因为可以用手摇充电而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功能:它可以当做手机的充电器,可以当手电筒,可以充当警笛,在某些生死攸关的紧急情况下,说不定还可以救人一命。又比如深泽直人设计的拉线式CD播放器:从外形看,它与排风扇颇为相似。它给人一种错觉,就好像只要听着CD机里播放的音乐,就会有清风拂过似的。它让人的感觉变得敏锐,同时又在商品和设计之间建立了微妙的联系。
从无印良品创立至今,类似的创意和发明已达到一个惊人的数字——超过7500项之多,本次展览展出的虽只是冰山一角,但依旧不难闻见扑面而来的创意气息——在伞柄的位置开了一个孔而变得独一无二的、不再容易被拿错的雨伞;在锅盖内侧设置了不同高度的内圈,因此可以与五种不同大小的锅口吻合的多用锅盖;同一把柄可接驳六种不同工具的清洁用品套餐;可以完美贴住脚跟的直角袜;在沸点较低的真空环境下油炸而得以保持原味的苹果片……都是对日常物件所作的极小改变,但正是这些微小的改变,在日积月累中建构了无印良品的历史。一如展览前言中所言,“我们生产的产品虽然简洁朴素,但并不只是单纯地将普通的产品简单化。我们不断地注视、观察诸如起床、刷牙、吃早餐这种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片断,努力积累着哪怕一丁点儿可以加入其中的新鲜创意。积累后又推翻,然后再积累……”
1980年,田中一光创立无印良品,之前无印良品设计和营销团队曾经反复地开会,研究商品的设计风格、客户群又该如何定位,甚至连品牌的名字都迟迟不能决定。当时的日本,已经是发达国家,各类商品从种类到风格已经是应有尽有,甚至超出人们的需求。最后,当家人拍板:“就做让家庭主妇使用起来最趁手的生活产品好了。名字有没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东西一定要好用。”
或许可以从无印良品对于品质的定位——“这样就好”——之中更好地理解其根植于日常生活的价值观。这短短四个字既呈现了东方式的、退一步海阔天空、包容一切的价值观,又在话语间暗示着些许不满足,仿佛在等待无印良品再冒出一个个新鲜创意,来将这些不满足逐步消弭。“因为有生活,所以有无印良品!”这是展墙上的唯一一个感叹号。
究竟是怎样的无?
极简主义、朴素、简约、环保……这些概念的集聚之处,便是无印良品之“无”。“无印良品”这一名称,最初是由撰稿人日暮真三提出、创始人田中一光最终确定的。“无”不仅指空无一物,而且是包容,是可能性。
无印良品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不但造型简洁朴素,连包装袋选用的都是环保的无漂白纸。它提出“世界合理价值”,倡导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力图在伦理和经济之间取得平衡,而非一意追求经济利益。这种主张与“这样就好”的品质定位,及日后兴起的环保、LOHAS等风潮一脉相承,皆贯穿着东西结合的、天地和谐的价值观。最极端的例子:无印良品甚至不在广告中使用任何广告语,而只用自己的品牌名作为唯一的宣传语——这恰恰包容了各种热爱无印良品的消费者彼此各异的理由——有人喜欢其设计简练,有人看中其合理的价格,有人则觉得穿无印良品的衣服比较容易搭配……无印良品的广告并不刻意强调其中任何一点,而只在简单的画面中直接展示商品本身。于是这“沉默”便成了消费者的想象空间,而又有什么能敌得过想象呢?
“无”之多元解读的可能性使人们得以寄托各自的期待,也使“无中生有”成为可能。如同国画里的“留白”,或者极简主义所倡导的“少就是多”。空就是一个容器,包容着所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这留白也是一种邀请,邀请消费者投入自己的想象和期待,避免了信息传达过程中的单向度。在本次无印良品展上,观众也可以在二楼店铺中买到各种大小的空白帆布袋,并用店铺提供的水笔及字母图章进行DIY创作。
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
本次无印良品展的一个有趣之处是,除了一楼大堂里的主展馆,展览的部分内容是在万象城二楼店堂中央展出的。那里究竟是商店还是美术馆?是作品还是产品?空间的双重用途似乎在向每一位消费者提问。
我们不妨从摄影师藤井保提出的“地平线”的概念说起。“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涵所有。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所有的景象,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体现。”(P120,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为了寻找完美的地平线,摄影师远赴南美洲玻利维亚中部的一处盐湖,原研哉这样描写道:“在这个地区,似乎有两个天空,地平线就是它们的分界线。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或许用这段描述来回答艺术与商业的分野非常恰当:在无印良品的世界里,艺术和商业就是那两个彼此映照的天空。
在本次无印良品展的“39人的My Bag”单元,无印良品邀集了深泽直人、隈研吾、原研哉、须藤玲子、艾未未、张永和、刘索拉等中外艺术家,在空白帆布袋上进行创作,亦是对于“空”之概念及商业与艺术交融的一次成功演绎。艺术家们有的把无印良品的招牌设计——便签条、伞柄、延长电线等搬上帆布袋;有的则着力于刻画自我的内心世界,如刘索拉的音符和艾未未那意味深长的不知名动物;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展现了各自的想象力和幽默感。
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消费者也可以是艺术家,商品也可以是艺术品,商店也可以是艺术馆。原研哉曾经说,对于消费者而言,无印良品不仅好用,最重要的是它们始终试图“触发出一种新的生活意识,这种生活意识最终启发人们去追求更为完美的生活方式”。在无印良品拥有两个天空的世界里,生活便是“无中生有”,而所有的风景都属于天空,属于包容一切、蕴藏着无尽丰富可能性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