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镇市化的不断推进,文化资本在城市发展策略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艺术家们摒弃传统的架上绘画模式,尝试着将日常生活中极其平常,或者说平庸无趣的东西作为自己创作的对象,赋予其艺术空间的集聚性与开放性,这在很大程度上跨越甚至抹平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拉近了艺术与都市大众的直接距离。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平常的小老百姓也能感受一把艺术的美的洗礼。而美与日常生活的不断贴近,更迸发出了别样的艺术效益,更多的企業将美放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更多的消费者也将美作为其消费的一个重要标准。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号价值
美的发展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最初它只存在于富裕的金字塔上层人中间。这些人不需要为一日三餐劳碌,无聊的时间里,追求美成为他们一个娱乐的好法子。随着这种追求的平民化,美开始发展壮大,出现了梵高,造就了米开朗琪罗,等等不计其数的艺术大家,并且平常人也开始注重生活细节里的美。
生活细节中的美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各种商品的审美化。早期的手工时代,人们创造一把斧子,不会考虑它是否美观,是否精致,能不能杀死猎物是考量这把斧子的唯一标准。进入机械时代,商品规模化生产,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商品基本上都能全部销售,这时候也不怎么讲究外观的问题,实用才是王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大,人们开始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利用商品的外观和包装为自己赢得竞争力,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于是在商品的设计上出现了美的元素,并且越来越美,直到美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生活世界,美成为我们选择一件商品的首要标准。一件衣服,它设计的好不好看是我们下单前最先考虑的问题,它只有先入了你的法眼,才有机会创造出商业价值。也只有我们先觉得它美,才会再去考虑它的实用性,或者都忽视掉实用性。可见,美能创造出多大的经济效益。
美不单单只是融入商品的生产和包装,而且还走进了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会所、文化主题乐园以及城市建筑等等。文化资本投入成为现代社会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中国都市大众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家居装潢摆设到个人外表服饰再到平时言谈举止直至生活习惯等等,都在追求着某种审美和艺术效果。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欲望的膨胀和审美欲求的不断扩大,审美突破了艺术的藩篱而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更多融入商品消费和感官享乐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与消费一道在“让生活更美好”的普遍诉求上形成共谋关系,进而实现着对日常生活全方位的渗透和改造。
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陶东风教授认为“在今天,审美活动己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己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陶教授一语中的,的确,无论你处在人造文明的任何角落,打量一眼四周,建筑、商铺、街道甚至只是一个下水道井盖,都向你展示着它们独特的美。但是能不能发现这种美却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在物质文化横行的今天,你能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吗?
传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審美常常是一种人生意义的领会和价值的追思。审美总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惫中超脱出来,呈现为观感、吟咏、思虑、怀想等等。也许只是一片残缺的树叶,也能带给你美的体验,因为这片叶子对你可谓毫无实用价值,但是在精神上可能会带给你莫大的感动:生命总是残缺的,人生更是如此。于是我们发现古人似乎更能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所以今天我们能吟诵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但是人类商品生产和交易活动导致的审美,印刻着消费这个巨大的红戳,被赋予了现代色彩。人们去买衣服、逛商场、超市、看电视、出外旅游,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但更是一种购买消费行为。在今天的社会,购买消费的能力变相的成为了衡量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单是对其实用功能的享用,更是对其所指向的阶层及其生活方式的潜意识认同和象征性拥有,也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这种符号价值因它的独特性诱使着人们不断追逐广告等等预设的时尚高雅的生活体验。虽然这些强大的符号价值所蕴含的审美也极其丰富,但是个人认为如今的审美再也不如以往那么纯粹,这也有一个大大的好处,那就是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以及人们思想的大转变,创造了你想象不到的商业价值,这就是美的效益。
审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在大环境的熏染下,我们有着同样的审美标准,但是作为独特的你自己,我们应该也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命。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
[2]王德胜 ,李 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3]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4]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符号价值
美的发展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最初它只存在于富裕的金字塔上层人中间。这些人不需要为一日三餐劳碌,无聊的时间里,追求美成为他们一个娱乐的好法子。随着这种追求的平民化,美开始发展壮大,出现了梵高,造就了米开朗琪罗,等等不计其数的艺术大家,并且平常人也开始注重生活细节里的美。
生活细节中的美最显著的表现便是各种商品的审美化。早期的手工时代,人们创造一把斧子,不会考虑它是否美观,是否精致,能不能杀死猎物是考量这把斧子的唯一标准。进入机械时代,商品规模化生产,满足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商品基本上都能全部销售,这时候也不怎么讲究外观的问题,实用才是王道。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的加大,人们开始在注重实用的同时,利用商品的外观和包装为自己赢得竞争力,获取消费者的青睐。于是在商品的设计上出现了美的元素,并且越来越美,直到美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的生活世界,美成为我们选择一件商品的首要标准。一件衣服,它设计的好不好看是我们下单前最先考虑的问题,它只有先入了你的法眼,才有机会创造出商业价值。也只有我们先觉得它美,才会再去考虑它的实用性,或者都忽视掉实用性。可见,美能创造出多大的经济效益。
美不单单只是融入商品的生产和包装,而且还走进了购物中心、休闲娱乐会所、文化主题乐园以及城市建筑等等。文化资本投入成为现代社会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对中国都市大众的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家居装潢摆设到个人外表服饰再到平时言谈举止直至生活习惯等等,都在追求着某种审美和艺术效果。与此同时,随着人们消费欲望的膨胀和审美欲求的不断扩大,审美突破了艺术的藩篱而呈现出世俗化的态势,更多融入商品消费和感官享乐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与消费一道在“让生活更美好”的普遍诉求上形成共谋关系,进而实现着对日常生活全方位的渗透和改造。
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陶东风教授认为“在今天,审美活动己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己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可以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陶教授一语中的,的确,无论你处在人造文明的任何角落,打量一眼四周,建筑、商铺、街道甚至只是一个下水道井盖,都向你展示着它们独特的美。但是能不能发现这种美却是因人而异,所以我们不得不提到在物质文化横行的今天,你能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吗?
传统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審美常常是一种人生意义的领会和价值的追思。审美总是使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疲惫中超脱出来,呈现为观感、吟咏、思虑、怀想等等。也许只是一片残缺的树叶,也能带给你美的体验,因为这片叶子对你可谓毫无实用价值,但是在精神上可能会带给你莫大的感动:生命总是残缺的,人生更是如此。于是我们发现古人似乎更能发现生活中细微之处的美,所以今天我们能吟诵到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但是人类商品生产和交易活动导致的审美,印刻着消费这个巨大的红戳,被赋予了现代色彩。人们去买衣服、逛商场、超市、看电视、出外旅游,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但更是一种购买消费行为。在今天的社会,购买消费的能力变相的成为了衡量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准。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单是对其实用功能的享用,更是对其所指向的阶层及其生活方式的潜意识认同和象征性拥有,也就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这种符号价值因它的独特性诱使着人们不断追逐广告等等预设的时尚高雅的生活体验。虽然这些强大的符号价值所蕴含的审美也极其丰富,但是个人认为如今的审美再也不如以往那么纯粹,这也有一个大大的好处,那就是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变革,以及人们思想的大转变,创造了你想象不到的商业价值,这就是美的效益。
审美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个特质,在大环境的熏染下,我们有着同样的审美标准,但是作为独特的你自己,我们应该也有一个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个标准让我们发现生活的美,感悟生命。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一期
[2]王德胜 ,李 雷.“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1期
[3]张亮.消费语境下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
[4]彭邦松.中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