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连贯的语用学阐释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隐性连贯,作为深层语义结构的认知手段,无形式标记,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该语言现象可以从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理论和关联理论等语用学理论得到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隐性连贯 语用学阐释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义理论 关联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78-02
  一、隐性连贯及其特点
  隐性连贯(implicit coherence),相对显性连贯而言,指的就是连贯的“隐性”性质,体现的是一种完整、合乎逻辑、超越语言形式界定的语义连贯关系。其无明显标记形式和衔接手段,是隐含于字面之内的寓意,是对句子所表达的事件内藏的事件逻辑或句子所用的词语的内涵外延的一种延伸性的领悟(于雪莹,2012:70-72)。语言层面上有时会出现明显的“断裂”,留下许多空缺,给读者对语篇信息的理解赋予多种推测(柯招,2011:45-47)。但隐性当中总是暗含某种线索指引方向,让读者根据这些线索去建立内心的连贯;其次,它是一种深层结构上的认知手段,涉及人类认知机制的运作及内心意义的选择与推导。当语言输入大脑,会激活各种假设,这些假设有的有意义,有的则无。通过分析、比较,大脑会在储存的图式信息里提取一个令人接受的完整的心理语篇,从而使其具有连贯的效果。它强调的是语篇接受者的认知能力、语用意义及语篇的整体效应。此外,话语构建依靠蕴含在语篇显性表述之内的含义及更为隐蔽的手段来实现。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不是通过语言符号体现句与句之间的语义联系,而是通过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及关联理论等语言手段的合理搭桥推导出原句的言外之意,从而把握整个语篇的连贯。
  二、语用学理论视角下隐性连贯的语用分析
  (一)言语行为理论与隐性连贯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和塞尔(Searle)等人最早区分“句子义”和“话语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其核心思想是“言即行,说话就是做事”(Austin 2002:94),言语和行为不能分开。该理论将语言研究拓展到交际行为和社会行为领域,认为人们不是无话找话,而是有目的地通过语言完成三种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侧重于言语的表层意思,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意指”;言外行为,指通过话语行为实现某种没有明说的交际意图,如请求、建议、抗议、提议、威胁等;言后行为,指言语给交际者带来的某种影响,如通过警告使人警觉或受惊,通过陈述让人启发或鼓舞等。三者共同作用于语篇,形成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呈现出三维连贯的篇章特点。其中“言外行为”是核心,内涵更丰富,与交际功能联系更密切,更能体现人类语言的运作机制和内在本质,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当语篇内部缺乏语义连接时,言外行为能更好地找出命题中的“失落环节”,挖掘深层含义,建立语篇隐性连贯的准确理解。例如:
  A:(in a restaurant)Go and see if the chef has got pig’s feet.
  B:I can’t tell.He’s got his shoes on.
  根据会话的邻近配对原则,前轮有某种言语行为,就预示着后轮就会有某種相应的言语行为出现,如“问”与“答”、“召唤”与“应答”等分别组成相邻对。对于A的问话,B不可能无动于衷或答非所问。为了使其话语同A组成连贯的序列结,B必然要满足A的言外目的,与其语用预设相一致。要了解这两句间的关系,必须从言外行为层面结合所表达的命题意义合理推导出隐藏的言外之意。答句中的shoes与问句中的feet在显性表述上无直接联系,也即无显性的衔接,但在深层语义上存在照应关系,此二者的隐性衔接使得看似不相关的猪脚和人脚间具有了隐性连贯性,幽默之意不言自明。借助言外之意,B实际上给出了别出心裁的否定回答。他们之间对彼此的交际意图都能心领神会,在意义上依旧是连贯的。言语行为对话语隐性连贯的解释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会话含义理论与隐性连贯
  该理论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率先提出,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会话含义的可推导性,决定了听话人可以通过语用推理来领会说话人的意图。Grice认为,人们的会话受到某个条件制约,交谈时之所以不会说出一连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是因为参与者有一个或一组共同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向。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保证谈话得以顺利进行,双方都会达成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共同遵守的原则——合作原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从理论上讲,言语交际双方都试图遵守合作原则,尽力相互理解和配合以期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但在实际交际中,由于谈话双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特殊语境的影响,发话人可能会因某种现实需要有意或无意地违反某一或某些会话准则,造成前言不搭后语,“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此时有必要结合当时的语境推导出对方话语的蕴含意义,即越过话语的表面意义设法领悟说话人在会话中保持合作的言外之意,避免其不确定性。例如:
  A:How do you like my white shirt?
  B:It is a nice tie.
  从语篇角度看,“nice tie与white shirt”似乎前言不搭后语,但从语用角度看,其话语意义是连贯的。虽然回答从字面上故意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不说自知是虚假或毫无依据的话)和“方式准则”(说话简洁明了,避免晦涩、歧义、啰嗦),但在更深层次上这种有意而为之的行为也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一种方式。因为通过一定的推理,我们能够从看似不相关的话语中找出下文与上文、答与问的关系,从而得到基于语义内容但又多于语义内容的含义。听话人既达到了交际目的,又委婉、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由此看出,这种隐性连贯是由表面的不连贯的话语的隐含意义连接,在交际中人们有能力理解这种含义,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三)关联理论与隐性连贯
  语篇的连贯在于读者与语篇的交互作用,关联则是交互作用的基础、前提和出发点,否则,交互作用不能进行,连贯便无法建立。人们规定说话连贯与否的标准,就是看语言本身各成分之间及语境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所谓相关性就是作者(说话人)的话语在读者(听话人)的语境假设中可以产生语境效果,它是理解话语的理据: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都能使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是明示—推理的过程。作者(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读者(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据;读者(听话人)则根据作者(说话人)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实现交际话语的理解,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为了实现成功交际,参与者的任何一個交际行为都应与当前语境最佳关联,都传递着对最佳关联的假定或期待,即交际者会使其话语具有充分的认知效果,同时,这种效果又不会让读者(听话人)消耗无谓的努力,也就是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力图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认知增益,以此推导出作者(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实现成功的交际。因此,根据关联理论,首先读者(听话人或解码人)一定会认为他所面对的是一个“真实的”的交际语篇。其次,他一定会认为该语篇中的任何话语在周围的语境中都是相关的。这样,他就会利用自己的知识信息来使他面对的话语相关,也就是使话语前后之间产生连贯。例如:
  Mason:I’m a gone man, Kid.Three or four sleeps at the best.You’ve got to go on.You must go on! Remember, it’s my wife, it’s my boy.Oh, God! I hope it’s a boy! You can’t stay by me.And I charge you, a dying man, to pull on.
  Kid:Give me three days.You may change for the better; something may turn up.
  这是杰克·伦敦(Jack London)的短篇小说《寂静的雪野》中两个淘金工人梅森与基德的一段对话。他们在荒无人烟、气候寒冷、危机四伏的北国原野上艰难跋涉,食物也快吃完了,梅森又不幸被一棵倒下的大树击倒,伤势严重。这段对话就是梅森在生命垂危之际,把妻子露丝托付给同伴基德,恳求他用子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后带着露丝继续前行,因为如果再这样拖下去,三人则必死无疑。基德没有正面回答梅森的请求,而是针对其绝望的态度,巧妙地提出“给我三天时间,说不定你会好起来,说不定会有奇迹出现”,以此来鼓励、恳求梅森不要放弃。基德在面对大自然残酷的绝境与不忍割舍的深厚友情时的矛盾与无奈尽显无遗。而读者只需从明示信息中通过正常逻辑推理,就能轻易推断出隐含意义和深层次意义,成功解码基德的真实意图,并由此得出隐含结论:基德是不会答应梅森的。
  三、结语
  语篇连贯的意义联系并不都是局限于语言形式上,连贯也可能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而呈深层结构上的隐性特征。隐性连贯是语篇不可或缺的方式,它主要靠语篇接受者通过言语行为、会话含义、关联理论等语用学分析手段来实现。连贯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涉及多层次、多角度的概念。不同类型的语篇具有不同特征的连贯。因此,研究连贯应根据不同语篇特点,建立相应分析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柯招.语篇连贯的无形网络[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5).
  [3]刘春阳.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语篇的隐性连贯[J].中国教育学刊,2018(4).
  [4]杨春春.认知语境在理解隐性连贯中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1).
  [5]尤小燕.认知语境观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作用探析[J].陕西师范学院学报,2015(6).
  [6]于雪莹.英语中隐形衔接的认知语用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5).
  [7]张德禄.语篇衔接中的形式与意义[J].外国语,2005(5).
  责任编辑:于蕾
其他文献
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这部文艺散论中,略萨论及小说创作的诸多问题,涉及小说的文体特点以及作家所应具备的胸怀以及所需掌握的艺术技巧。它不仅是略萨文学思想的集成,而且
从书画修复技艺工序繁复的特点来看,用直观性教学原则指导教学,是非常符合教学目的和规律的。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显著。 From the complicated features of paintin
摘要:我国活体器官移植技术近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供体的民法保护依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立法,分析其对供体保护在哪些方面,分析其中的缺失,并对我国的供体民法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活体器官移植;供体;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D922.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218-01  作者简介:夏蔚,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华南师范大学
走向乡村和边疆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基督教会传教的重要趋向.边疆服务部在川康边地民族村寨开展了包括农业、畜牧业、林业和手工业在内的大量科技改良工作,对该地经济社会变迁
项目针对安徽砂姜黑土区小麦种植区以“旱、涝、僵、瘠”低产砂姜黑土为主,且南北过渡性气候导致农业灾害频发等问题,以“地力-产量双提升”为总体目标,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针
摘要:本文以奥斯丁和赛尔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傲慢与偏见》中言语反讽分类,并进行了个案研究,从而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这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并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深入理解简·奥斯汀的独特反讽艺术写作风格。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反讽 《傲慢与偏见》 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I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
民国时期,西南地区的基督宗教在当时来西南考察的知识分子眼中是毁誉参半的,这一方面与基督宗教在传播过程中的表现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知识分子从基督宗教与民族国家命运的关
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最使人向往、最艰巨、最具争议性的任务,是综合层级的翻译审美艺术创造。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准确达意,还需要恰当传情。本文重点对比张培基与刘士聪对同一篇文章的版本翻译的不同之处,并用散文翻译原则、翻译美学中的基本美学理论分析词语美、句子美。  关键词:《落花生》 《野草》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
根据资料显示,认知无线电技术在当前的工程过程当中使用频率很高,在对认知无线电技术的研究时,研究人员对无线电环境进行主要监测,需要不断整理数据,从从各个角度对无线电技
自1936年6月至全面抗战爆发,西南夷苗代表共向国民政府请愿三次。此外,他们还接受记者采访,招待在京记者,应宋美龄邀请到国民革命军遗族女子学校演讲,应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