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霞老师的“随课文分散识字”也叫“随课文识字”或“分散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它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初。在语文教学整体视野的观照下,“随课文分散识字”形成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主张,即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把识字和阅读结合在一起,识字在语境中进行,既利于在分散中巩固,又利于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在近50年的实践检验中,“随课文分散识字”一直以其独特的优势而成为识字教学乃至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等充分借鉴和运用的一种流派。本文拟从思想基础、教学方法、创新之处、现实启示四个层面对这一识字教学模式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认识、梳理、学习和实践“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思想精髓。
一、 思想基础
“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斯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下的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斯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特别是用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始终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汉字本身的规律。所以,它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舶来式”理论,有的就是对儿童立场的坚守和对儿童语文学习尤其是识字规律的尊重。究其实质而言,“随课文分散识字”所践行的就是以“分散识字”为价值旨归,以“随课文”为载体依托的路线,其思想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梳理。
1. 分散——遵循儿童的注意规律。小学识字教学绝对不能采取成人扫盲的办法,不能因为一味追求识字数量和速度而忽视甚至无视儿童的注意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具体在一堂课中,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来,四十分钟一堂课,前半课时教学效果高于后半课时;单一的教学活动不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儿童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变化太多也会分散注意力)。根据这一规律,“随课文分散识字”在教学实施中力求体现三个“分散”,即识字内容安排的分散:教师可以按照课文内容顺次教学生字词,可以先教学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可以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教学生字词;识字课时安排的分散:比如利用儿童注意力最集中的上半课时呈现生字词,下半课时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第二课时先检查儿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通过课文阅读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生字词;识字活动安排的分散:有讲讲,认认,读读,写写,识字中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调动起来参加活动,儿童不觉得呆板,不容易疲劳。
2. 随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识字应该是发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并通过反复的诵读、运用而逐步掌握内化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里有故事、有情节、有变化,符合儿童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的认知规律;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把一个个生字词有机联系了起来,生字词就容易为儿童理解、接受,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更重要的是,儿童还喜欢诵读,诵读有利于生字词的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语感。章太炎
本刊特稿
曾说:“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三字经》《千字文》被古人用作识字的工具就跟便于儿童诵读有关。“随课文识字”,是熟字多,生字少。当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又通过了读讲,有理解作基础,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顺顺当当地熟读成诵。滚雪球似的诵读,不仅有利于生字词和熟字的巩固,更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加深对字词特别是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使儿童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大大减少。
二、 教学方法
“随课文分散识字”“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在具体教学中,斯老师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便于学,便于教”,“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生字词语,“随课文分散识字”在实践中特别重视儿童主动识字愿望的激发和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在斯老师看来,只有当儿童发挥了高度积极性,有心理的准备和迫切的需要学习,并有可能接受的时候,识字教学才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重视“两个工具”,夯实“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基石。“随课文分散识字”要求儿童加大自学生字的力度,主动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独体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义,这就对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课文分散识字”首先要让儿童掌握识字的两个基本工具:汉语拼音和独体字,藉此为“随课文分散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得力的拐棍。汉语拼音是儿童掌握字音的捷径,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就能读出注了音的生字,学说普通话。而许多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偏旁部首或其它组成部分,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一批独体字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就是给了学生另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助于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必备的识字工具,随课文分散识字才能如鱼得水。
2. 重视“第一印象”,提高“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效率。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在儿童接触生字词之初就给予强烈的刺激,这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牢牢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
3. 重视“整体认知”,优化“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品质。“随课文分散识字”不“唯识字而识字”,不“为识字而识字”,注重在“整体认知”中提升识字教学的品质。这种“整体认知”,体现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体现为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度、自然地将识字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作比较,使儿童体会重叠的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不同。讲“船”,让儿童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见过的各种船,适当扩大“船”的知识。把“尖”的字形和课文中插图联系起来,巩固“上小下大”的形、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童不易体会,教师可描绘一下,引起儿童回忆已有经验和激发儿童观看夜晚星空的兴趣。这样,儿童既对生字词的音、形、义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又发展了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综合能力。 4. 重视“学用结合”,巩固“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成果。衡量识字教学的质量,不能光看认读和默写两方面,还要看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如何,运用如何(当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求运用)。适时的复习、练习,对于巩固识字教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儿童是不多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或不用脑筋的读读写写,因为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制约儿童身心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写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样的“学用结合”无疑是对识字教学最好的巩固。
三、 创新之处
“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但斯老师成功突破了“三五观点”(当时低年级每课书只学三五个生字),克服了“少慢差费”。“随课文分散识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至今仍散发着芳香馥郁的创新气息。
1. 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随课文分散识字”让识字不再枯燥、单调,而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的
本刊特稿
探索的过程。这种“寓识字于读书活动”之中的教学举措,精妙之处就在于让儿童动态、立体地识字,而不是静态、孤立地识字。预习阶段:儿童凭借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解字义,体验着自学的快乐。初读阶段:儿童随文认读生字,生字因纳入课文的语言环境而立起来、活起来,儿童也体验着进步的快乐。精读阶段:儿童结合课文关键词句的品析感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字义,将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将理解字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体验着发现的快乐。熟读整理阶段:儿童结合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用结合”里体验着创造的快乐。可以说,在“随文分散识字”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快乐的体验,而这对于培植和呵护儿童识字、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而言,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
2. 让识字交织着语言的熏染。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识字只是个手段,是为了掌握工具,提升读写能力,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随课文分散识字”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儿童随时可以受到课文中规范化语言的熏陶。刚学过的生字新词就在课文中出现,学习课文,既巩固了生字新词的识记,又进一步领会了生字新词的运用,这就有助于儿童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随课文分散识字”还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生字新词时,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组成新词,造句说话等是语言训练;讲读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也都结合着语言训练。学生边识字边进行写字、造句、说话、写话、朗读的练习,自然而然地便会读、会写、会默、会用了。
3. 让识字刺激着心智的发展。最让人欣喜的是“随课文分散识字”还改变着儿童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刺激和引导着儿童心智自由而生动地发展。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随课文分散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当老师让学生把“行吗”换一种说法表达相同的意思和口气时,学生就改成“好吗”“可以吗”“好不好”“可不可以”等各种说法,他们个个开动脑筋,思想很活跃,课堂气氛也很热烈。
四、 现实启示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可供操作的实践体系,以及切实可见的创新之处等,而更重要的还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对当下以及未来识字教学的启示意义。
1. 识字是一个永远的学习活动。识字绝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的,而是一个永远的学习活动。它存在于终身的阅读和具体的生活中。其实,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低年级)能全部完成的,理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基于这样的“识字观”,我们是否应该追问: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还仅仅是教会生字词的音形义,或者会读、会默吗?当然不是。我们更应追求儿童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情感的培养,识字方法的习得,以及识字习惯的养成。
2. 识字学习需要一个优化的环境。“随课文分散识字”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具体、形象、规范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儿童识字质效和品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充分领略和体会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识字所发生的神奇的浸润、熏陶作用的同时,是否应该继续思考:在今天学习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给儿童或者和儿童共同创造一个怎样的识字环境?我们又应该怎样规避和克服那些不利于儿童识字的环境,让儿童的识字学习步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呢?
3. 识字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识字教学在我们多数人看来似乎就应该是按部就班的,因为教学内容是确定的,不就是那些固定而有限的生字词吗?似乎识字教学不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而“随课文分散识字”给我们的启示恰恰是:识字教学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亟待唤醒识字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斯老师在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中,为了加大识字量就“增加短语和句子,增加课文篇数,修改课文的用词”……这种对课程资源的自觉开发与完善,当激励着我们后来人孜孜以求。
总之,“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斯霞老师一生的实践与探索,是斯老师“童心母爱”思想烛照下识字教学的重大改革成果,是影响当下、光照未来的开源之伟大探索。“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是斯老师矢志不渝的教育立场,斯老师多次谈到识字教学要减轻学生负担,要提高识字质量“多快好省”,要寻求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让我们循着大师的足迹求索不止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一、 思想基础
“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斯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下的语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斯老师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特别是用儿童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始终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学习语文的规律以及汉字本身的规律。所以,它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舶来式”理论,有的就是对儿童立场的坚守和对儿童语文学习尤其是识字规律的尊重。究其实质而言,“随课文分散识字”所践行的就是以“分散识字”为价值旨归,以“随课文”为载体依托的路线,其思想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梳理。
1. 分散——遵循儿童的注意规律。小学识字教学绝对不能采取成人扫盲的办法,不能因为一味追求识字数量和速度而忽视甚至无视儿童的注意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学龄初期的儿童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而具体在一堂课中,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情况也是不尽相同的。一般说来,四十分钟一堂课,前半课时教学效果高于后半课时;单一的教学活动不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活动容易组织儿童的注意力(教学活动变化太多也会分散注意力)。根据这一规律,“随课文分散识字”在教学实施中力求体现三个“分散”,即识字内容安排的分散:教师可以按照课文内容顺次教学生字词,可以先教学课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词,可以结合讲读时提出生字词,可以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再教学生字词;识字课时安排的分散:比如利用儿童注意力最集中的上半课时呈现生字词,下半课时读读课文、写写生字,第二课时先检查儿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再通过课文阅读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生字词;识字活动安排的分散:有讲讲,认认,读读,写写,识字中使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同时调动起来参加活动,儿童不觉得呆板,不容易疲劳。
2. 随文——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儿童识字应该是发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并通过反复的诵读、运用而逐步掌握内化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就是强调生字词的教学要和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里有故事、有情节、有变化,符合儿童喜欢接触形象的、具体的、有趣的事物的认知规律;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把一个个生字词有机联系了起来,生字词就容易为儿童理解、接受,儿童对生字词的识记就容易得多,省力得多。更重要的是,儿童还喜欢诵读,诵读有利于生字词的巩固和形成良好的语感。章太炎
本刊特稿
曾说:“儿童记诵,本以谐于唇吻为宜。古人教字,多用此体。”《三字经》《千字文》被古人用作识字的工具就跟便于儿童诵读有关。“随课文识字”,是熟字多,生字少。当儿童识到十个八个的生字词,又通过了读讲,有理解作基础,立即回到课文中去诵读,凭借课文内容的情节性,语句的连贯性,篇幅又不长,儿童能很快顺顺当当地熟读成诵。滚雪球似的诵读,不仅有利于生字词和熟字的巩固,更是接受规范语言的熏陶,加深对字词特别是对字词意义的理解,使儿童在写话、作文中的错别字大大减少。
二、 教学方法
“随课文分散识字”“识读同步,寓识于读”,在具体教学中,斯老师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便于学,便于教”,“怎样有利于学生接受就怎样教”。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生字词语,“随课文分散识字”在实践中特别重视儿童主动识字愿望的激发和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在斯老师看来,只有当儿童发挥了高度积极性,有心理的准备和迫切的需要学习,并有可能接受的时候,识字教学才能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重视“两个工具”,夯实“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基石。“随课文分散识字”要求儿童加大自学生字的力度,主动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独体字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字义,这就对儿童自主识字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随课文分散识字”首先要让儿童掌握识字的两个基本工具:汉语拼音和独体字,藉此为“随课文分散识字”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得力的拐棍。汉语拼音是儿童掌握字音的捷径,学生掌握了这个工具,就能读出注了音的生字,学说普通话。而许多独体字是合体字的偏旁部首或其它组成部分,汉字中合体字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一批独体字对于识字教学来说也就是给了学生另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助于识记汉字的音形义。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掌握了必备的识字工具,随课文分散识字才能如鱼得水。
2. 重视“第一印象”,提高“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效率。注重识字教学的“第一印象”,在儿童接触生字词之初就给予强烈的刺激,这是“随课文分散识字”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随课文分散识字”强调:越是在低年级,越是在学龄初期,越要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越要善于组织儿童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和儿童的实际,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幻灯片、录音、动作、表情或语言描绘等手段,把生字词的“第一印象”深深地、牢牢地印在儿童的脑海里;还要引导儿童用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瞧一瞧,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做一做,有时候远远胜过单纯的听、记、背。
3. 重视“整体认知”,优化“随课文分散识字”的品质。“随课文分散识字”不“唯识字而识字”,不“为识字而识字”,注重在“整体认知”中提升识字教学的品质。这种“整体认知”,体现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体现为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适度、自然地将识字与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素养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把“弯弯的、小小的、闪闪的、蓝蓝的”与“弯的、小的、闪的、蓝的”作比较,使儿童体会重叠的形容词与单音形容词不同。讲“船”,让儿童联系生活说说自己见过的各种船,适当扩大“船”的知识。把“尖”的字形和课文中插图联系起来,巩固“上小下大”的形、义。“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儿童不易体会,教师可描绘一下,引起儿童回忆已有经验和激发儿童观看夜晚星空的兴趣。这样,儿童既对生字词的音、形、义有一个比较完整、深刻的印象,又发展了听说读写思的语文综合能力。 4. 重视“学用结合”,巩固“随课文分散识字”的成果。衡量识字教学的质量,不能光看认读和默写两方面,还要看儿童对字词的理解如何,运用如何(当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要求运用)。适时的复习、练习,对于巩固识字教学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真正“过目不忘”的儿童是不多的。“随课文分散识字”特别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或不用脑筋的读读写写,因为儿童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疲倦、厌烦,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制约儿童身心生动活泼的发展。“学用结合”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紧扣儿童知识基础、思想水平和生活实际需要。如鼓励学生自己写姓名,辨认同学姓名,识路牌,看商店名称,写班级日志,记种植情况,给家里的器具贴上自己写的名称,提倡有事给老师写条子……这样的“学用结合”无疑是对识字教学最好的巩固。
三、 创新之处
“随课文分散识字”是继承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小学语文以语体文为主,采用边识字边阅读、寓识字于阅读之中的方法。但斯老师成功突破了“三五观点”(当时低年级每课书只学三五个生字),克服了“少慢差费”。“随课文分散识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话三者结合起来”,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至今仍散发着芳香馥郁的创新气息。
1. 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随课文分散识字”让识字不再枯燥、单调,而是一个充满快乐、充满求知欲的
本刊特稿
探索的过程。这种“寓识字于读书活动”之中的教学举措,精妙之处就在于让儿童动态、立体地识字,而不是静态、孤立地识字。预习阶段:儿童凭借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自学生字词,联系上下文初解字义,体验着自学的快乐。初读阶段:儿童随文认读生字,生字因纳入课文的语言环境而立起来、活起来,儿童也体验着进步的快乐。精读阶段:儿童结合课文关键词句的品析感悟,咬文嚼字,深入理解字义,将语言环境和生活经验相结合,将理解字义与认识事物相结合,体验着发现的快乐。熟读整理阶段:儿童结合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用结合”里体验着创造的快乐。可以说,在“随文分散识字”的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快乐的体验,而这对于培植和呵护儿童识字、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而言,该是多么的弥足珍贵啊!
2. 让识字交织着语言的熏染。识字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但识字只是个手段,是为了掌握工具,提升读写能力,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写作。“随课文分散识字”使生字新词的出现和讲解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儿童随时可以受到课文中规范化语言的熏陶。刚学过的生字新词就在课文中出现,学习课文,既巩固了生字新词的识记,又进一步领会了生字新词的运用,这就有助于儿童把课文中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为培养读写能力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随课文分散识字”还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生字新词时,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字形结构,理解字(词)义,组成新词,造句说话等是语言训练;讲读中让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复述课文内容,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等,也都结合着语言训练。学生边识字边进行写字、造句、说话、写话、朗读的练习,自然而然地便会读、会写、会默、会用了。
3. 让识字刺激着心智的发展。最让人欣喜的是“随课文分散识字”还改变着儿童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的状态,刺激和引导着儿童心智自由而生动地发展。就一堂课来说,“随课文分散识字”是“识读说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正是这样的交织,使课堂教学生气勃勃,儿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去学去记。识字教学中的这些活动,都能推动儿童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喷发出智慧的火花。尤其是怎么记住字形,怎么组词造句说话,最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强儿童的记忆力。所以,“随课文分散识字”时听说读写完全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的。比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写小壁虎向小鱼姐姐借尾巴:“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当老师让学生把“行吗”换一种说法表达相同的意思和口气时,学生就改成“好吗”“可以吗”“好不好”“可不可以”等各种说法,他们个个开动脑筋,思想很活跃,课堂气氛也很热烈。
四、 现实启示
“随课文分散识字”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个性化的教学主张、可供操作的实践体系,以及切实可见的创新之处等,而更重要的还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对当下以及未来识字教学的启示意义。
1. 识字是一个永远的学习活动。识字绝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的,而是一个永远的学习活动。它存在于终身的阅读和具体的生活中。其实,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任务并不是某个阶段(低年级)能全部完成的,理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基于这样的“识字观”,我们是否应该追问:识字教学最重要的又是什么呢?还仅仅是教会生字词的音形义,或者会读、会默吗?当然不是。我们更应追求儿童识字兴趣的激发,识字情感的培养,识字方法的习得,以及识字习惯的养成。
2. 识字学习需要一个优化的环境。“随课文分散识字”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具体、形象、规范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儿童识字质效和品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充分领略和体会语言环境对于儿童识字所发生的神奇的浸润、熏陶作用的同时,是否应该继续思考:在今天学习多元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背景下,我们又应该给儿童或者和儿童共同创造一个怎样的识字环境?我们又应该怎样规避和克服那些不利于儿童识字的环境,让儿童的识字学习步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界呢?
3. 识字教学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识字教学在我们多数人看来似乎就应该是按部就班的,因为教学内容是确定的,不就是那些固定而有限的生字词吗?似乎识字教学不需要课程资源的开发。而“随课文分散识字”给我们的启示恰恰是:识字教学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我们亟待唤醒识字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斯老师在五年制学制改革试验中,为了加大识字量就“增加短语和句子,增加课文篇数,修改课文的用词”……这种对课程资源的自觉开发与完善,当激励着我们后来人孜孜以求。
总之,“随课文分散识字”是斯霞老师一生的实践与探索,是斯老师“童心母爱”思想烛照下识字教学的重大改革成果,是影响当下、光照未来的开源之伟大探索。“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是斯老师矢志不渝的教育立场,斯老师多次谈到识字教学要减轻学生负担,要提高识字质量“多快好省”,要寻求更科学、更艺术的识字教学方法和途径……让我们循着大师的足迹求索不止吧!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