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越来越需要人们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便成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我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 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这此问题,我在交贝石小学提出了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并获批为新会区“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以课改为中心,扎实有效落实课题研究
1.整体把握课题研究方向,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们明确思路,鼓励课题组成员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明确: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思或者做关于教育教学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这项工作这样处理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是否是高效的行为?并以随笔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逐渐使教师树立效能观,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思考研究的习惯。其次,从学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深入有效的专项研究,从面到点,点面结合,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实效,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2.以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为主要手段引导教师深化对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思考,并在教学中开展探索。 我们根据高效课堂的条件和“以学定教”的评价观点,制定了《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评价表分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效三大指标,教学目标主要从目标设置的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及是否体现新课程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素养等方面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效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表的制定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照课题组制定的《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推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3.以课例研究为主深化落实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我们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每学期至少开展同一课例或同一课型专题研讨。每一个课例的研究教师都带着研究的专题,通过一人同课多轮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每个课例都经历了“理论学习、指导设计——同伴互助、讨论修改——实施设计、观摩研讨 ——反思内化、重构设计”的过程。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在学习、思考、实践、再思考中达到了自我提高。在课例研究中不断深化对教材的有效把握,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领会,对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等。课例的研究让老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效,都积极地投身到课例研究中去,研究的气氛浓厚,成效明显。
4.重视总结反思与评价,提升课题研究层次。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重视每一次活动的反思与小结,并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收获随时记录下来。课题组对每一阶段的研讨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好的策略,梳理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在反思与总结中调整方向。每学期还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论文,老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提炼总结,有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层次。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研讨促进课堂高效
1.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开放、和谐、愉快的高效动态生成性课堂。
(1)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转变。让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由原来的单一的传授式逐步升华为“开放式”、 “合作式”、“质疑式”、“对话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以“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让学生“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2)教师课堂上的适时点拨,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所以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的精心有效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在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如在执教的《生活中的比》,通过“马拉松选手与骑车者的速度”和“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下,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发现。可见,教师有效的引导,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有效。
(3)课堂上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資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比如教学《生活中的比》,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了两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环节,第一合作交流环节是在情境导入后,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合作交流的环节是在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关系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又如教学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二)》时,通过用课件展示了在游泳池游泳的人,让学生数一下在游泳有多少人,因为人数太多,排序没有规则,学生数不过来。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怎样分类?”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按男女数的;有按大人小孩数的;还有按戴帽和没戴帽数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4)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教学《可能性》一课。课堂上老师教学热情高涨,语言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流融洽,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整节课紧靠教材,利用直观的活动材料、课件、通过抽棋子、抽乒乓球、掷硬币等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合作交流的情境,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民主、平等、愉快。
2.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
(1)学生变得爱学习数学了。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學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或实地考察……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
(2)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养成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习惯;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
(3)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了。首先是分工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其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4)学生学业成绩提高了。自从开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的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全体数学老师积极钻研,大胆探索,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学业成绩也明显提高。
3.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处理教材和总结反思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教案就增强了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分层作业设计”、“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前都能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高效课堂是相对低效课堂而言,客观上没有最高效的课堂,只有在原基础上更高效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在原基础上有最大限度的发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在我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 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针对这此问题,我在交贝石小学提出了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并获批为新会区“十二五”重点课题。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以课改为中心,扎实有效落实课题研究
1.整体把握课题研究方向,明确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 首先我们明确思路,鼓励课题组成员用研究的方式对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让教师明确: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思或者做关于教育教学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思考:一是这项工作这样处理是否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是是否是高效的行为?并以随笔的形式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逐渐使教师树立效能观,在日常工作中逐步形成思考研究的习惯。其次,从学科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针对存在问题,开展深入有效的专项研究,从面到点,点面结合,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实效,也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2.以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为主要手段引导教师深化对数学高效课堂的理解和思考,并在教学中开展探索。 我们根据高效课堂的条件和“以学定教”的评价观点,制定了《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评价表分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和教学成效三大指标,教学目标主要从目标设置的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及是否体现新课程要求两方面进行评价;教学实施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策略运用、教学素养等方面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学成效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表的制定对教师的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均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对照课题组制定的《数学高效课堂评价表》,每学期举行一次数学说课比赛或优质课比赛,推进高效课堂的开展。
3.以课例研究为主深化落实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是本课题研究的主阵地,我们以课例研究为主要形式开展行动研究。每学期至少开展同一课例或同一课型专题研讨。每一个课例的研究教师都带着研究的专题,通过一人同课多轮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研究。每个课例都经历了“理论学习、指导设计——同伴互助、讨论修改——实施设计、观摩研讨 ——反思内化、重构设计”的过程。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在学习、思考、实践、再思考中达到了自我提高。在课例研究中不断深化对教材的有效把握,对新课程理念的准确领会,对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等。课例的研究让老师们感受到课题研究的实效,都积极地投身到课例研究中去,研究的气氛浓厚,成效明显。
4.重视总结反思与评价,提升课题研究层次。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重视每一次活动的反思与小结,并把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收获随时记录下来。课题组对每一阶段的研讨活动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好的策略,梳理存在的问题,重新审视我们的研究,在反思与总结中调整方向。每学期还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撰写论文,老师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提炼总结,有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层次。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深入研讨促进课堂高效
1.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构建开放、和谐、愉快的高效动态生成性课堂。
(1)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转变。让教师从以往的知识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由原来的单一的传授式逐步升华为“开放式”、 “合作式”、“质疑式”、“对话式”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开始从传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化为自主探索式的学习。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以“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实践应用”为线索,通过让学生“剪、拼、摆”等动手操作的活动来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精神。
(2)教师课堂上的适时点拨,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所以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老师的精心有效的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在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如在执教的《生活中的比》,通过“马拉松选手与骑车者的速度”和“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比的意义,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点拨下,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主动获得发现。可见,教师有效的引导,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为有效。
(3)课堂上的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在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一改过去课堂“一言谈”或“优生谈”的发言局面,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参与面更广,学生的发言机会大大增多。在这种参与互动中,学生容易找到学习的渐进区,互动交流锻炼的机会大大增组内的每个同学都有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教师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教学设计上更讲究的是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資源意识、生成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比如教学《生活中的比》,在教学中,通过设计了两处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的环节,第一合作交流环节是在情境导入后,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合作交流的环节是在了解比的意义及比的各部分关系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比与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又如教学的一年级下册数学《分类与整理(二)》时,通过用课件展示了在游泳池游泳的人,让学生数一下在游泳有多少人,因为人数太多,排序没有规则,学生数不过来。这时,教师说:“想想办法,怎样分类?”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工合作。在小组内,有按男女数的;有按大人小孩数的;还有按戴帽和没戴帽数的。学生顺利地完成了统计任务。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合作学习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的意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热情,提高了合作效率,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 (4)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课堂,形成,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由于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课堂真正成了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教学《可能性》一课。课堂上老师教学热情高涨,语言生动有趣,师生互动交流融洽,体现老师的亲和力。整节课紧靠教材,利用直观的活动材料、课件、通过抽棋子、抽乒乓球、掷硬币等小组合作活动的形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合作交流的情境,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民主、平等、愉快。
2.变“学会”为“会学”, 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使课堂教学省时而高效。
(1)学生变得爱学习数学了。课堂上与教师大胆对话、提问质疑,學习中与同学热烈讨论,互相交流。由课内引向课外,或收集、或调查、或实地考察……处处留下学生探究的足迹。
(2)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开阔了,养成多侧面、多角度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佳方法的习惯;掌握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寻求任何一个可能结果的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从教室延伸到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从书本延伸到生活,从获取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
(3)合作学习更加有效了。首先是分工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小组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其次建立机制。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
(4)学生学业成绩提高了。自从开展《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探索研究》的课题后,课题组成员共同努力,全体数学老师积极钻研,大胆探索,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学生学业成绩也明显提高。
3.教师的科研意识得到加强,处理教材和总结反思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实践的过程。教师的备课就意味着他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生需求的话题作为具体的载体,把社会实践的真实内容作为附着物,进行重组教材、有自我个性地把握教材、面向学生工作。因此,我们的教师的教学教案就增强了适应性,如教师设计“课后小结”、“分层作业设计”、“单元教学追记与反思”等内容,采取课前认真分析、思考,课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前都能充分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拟定多种可能有的相应对策。注重花时间去认真琢磨学生、琢磨活的课堂,更多地走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知识储备状况和他们特别关注的一些话题、社会现象等,并把大纲的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到这些学生的真正需要中。
高效课堂是相对低效课堂而言,客观上没有最高效的课堂,只有在原基础上更高效的课堂。只有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参与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人人有所学,有所得,在原基础上有最大限度的发展,高效课堂的构建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张金凯.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04)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