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实行综合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
[关键词]综合导师制 全员育人 实践与思考
综合导师制就是高职院校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的基础上,挖掘出课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潜能,对在校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进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和具体的扶持、帮助。全面实施学生综合导师制,打破了普通高校以往的单一辅导员制和单一的学习型导师制,是构建学校“大德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
一、建立综合导师制的工作思路
1.建立综合导师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政工干部唱“独脚戏”、当“消防员”的被动局面,克服政工育人、教师教书的“两张皮”倾向。强化“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工勤服务人员的育人积极性,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建立综合导师制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高职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学生整体的文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近几年,高职院校录取控制线都在300分左右,录取学生的平均分在370上下,高的在560分以上,低的只有280分。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差异,给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学习态度差异大。部分学生对就读高职感到“无可奈何”或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不愿在学习上下功夫。三是自律性差异大。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染上不少陋习,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四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他们崇尚自由与独立,反对纪律与束缚,有着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易冲动和感情用事。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学校的关心,老师的爱护,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甚至用破坏性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又对前途感到悲观,整天无所事事,在迷茫和痛苦中混日子。
以上种种特殊性,决定了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在认真抓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兼职德育工作者的建设。综合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是学院的一个全员德育的育人机制。
二、建立综合导师制的操作方式
在建立综合导师制的实践中,我院由学工处牵头,院团委和各系部协助,提出了如下管理和操作模式:
1.导师和受导学生的选定
首先,综合导师的选聘。综合导师的选聘由学工处负责,在全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中选聘出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者担任。
其次,受导学生的选定。受导学生的选定由系部负责。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受导学生面不可能太广,原则上主要为一年级新生,或者是各年级中相对后进(困难)的学生。
再次,选聘程序。学工处根据选聘老师的专业归属将导师分配到各系部,系部根据教师任课情况和专业情况分配到受导班级、受导学生。综合导师与受导学生见面交流,实行双向选择。一般而言,导师与受导学生的比例应控制在1:5以内,一个导师的受导学生应该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共同组成。
2.综合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的工作职责可以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职学习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重视专业技能的操作;经常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系部联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多方面协作配合,帮助学生进步。
3.导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方式
每学期末,由学工处和各系部组织对综合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工作合格的导师发给一定的津贴;对工作认真负责、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导师,给予奖励;而对那些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综合导师,则撤换并培训。
三、推行综合导师制的成效
推行综合导师制真正落实了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思想,让更多教师由单一关注学业成绩,转移到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全面关爱,对自身的发展和前途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较早地从一种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综合导师制的实行,把行政管理人员、科任教师和家长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院在落实综合导师制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获奖学金的同学多了,受处分的同学少了,学生思想稳定了,校风校纪有了明显改善。
四、关于综合导师制的思考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推行综合导师制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思考和重视。
1、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
在老师中,对综合导师制的推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倾向:第一种认为,高职学生已是成人,不必多管,只要他们能搞好学习就可以了,思想问题不是重点。第二种则认为,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那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事,跟自己无关。第三种认为,思想工作确实很重要,但自己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工作量已经够大,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做好教育工作。以上三种心态都对综合导师制的推行和成效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学院领导首先要开好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使综合导师制得到真正落实。
2、导师自身的素质问题
综合导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同时,以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吸引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这就要求导师不但要有深而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情操,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动。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尤其是一些理工专业的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不甚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全凭经验和感觉,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3.导师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化问题
由于受导学生各不相同,导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各有特色,学生的思想品质又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如何对综合导师的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还是个问题。在现有的评价模式中,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因素,缺乏科学性,评价结果并不能让所有的导师接受,评价不当还会影响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提高导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导师的积极性,都是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丛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更新浅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3期
[2]唐景莉,杨晨光,沈祖芸,纪秀君,刘琴.全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4日版
[3]陈朝霞.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N].人民日报.2005年8月18日版等
[关键词]综合导师制 全员育人 实践与思考
综合导师制就是高职院校在实行专职辅导员制的基础上,挖掘出课任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潜能,对在校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思想的发展、人格的形成进行指导,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引导和具体的扶持、帮助。全面实施学生综合导师制,打破了普通高校以往的单一辅导员制和单一的学习型导师制,是构建学校“大德育”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
一、建立综合导师制的工作思路
1.建立综合导师制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广大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因此,根据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应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政工干部唱“独脚戏”、当“消防员”的被动局面,克服政工育人、教师教书的“两张皮”倾向。强化“人人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工勤服务人员的育人积极性,以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大德育”模式,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建立综合导师制是由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高职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高职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是学生整体的文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均衡。近几年,高职院校录取控制线都在300分左右,录取学生的平均分在370上下,高的在560分以上,低的只有280分。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上的差异,给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等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二是学习态度差异大。部分学生对就读高职感到“无可奈何”或对所学专业感到“不满意”,不愿在学习上下功夫。三是自律性差异大。部分学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染上不少陋习,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四是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他们崇尚自由与独立,反对纪律与束缚,有着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易冲动和感情用事。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学校的关心,老师的爱护,另一方面遇到问题容易走极端,甚至用破坏性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注,又对前途感到悲观,整天无所事事,在迷茫和痛苦中混日子。
以上种种特殊性,决定了要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在认真抓好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兼职德育工作者的建设。综合导师制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兼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方式,是学院的一个全员德育的育人机制。
二、建立综合导师制的操作方式
在建立综合导师制的实践中,我院由学工处牵头,院团委和各系部协助,提出了如下管理和操作模式:
1.导师和受导学生的选定
首先,综合导师的选聘。综合导师的选聘由学工处负责,在全院的行政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中选聘出师德高尚、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者担任。
其次,受导学生的选定。受导学生的选定由系部负责。由于受师资力量的限制,受导学生面不可能太广,原则上主要为一年级新生,或者是各年级中相对后进(困难)的学生。
再次,选聘程序。学工处根据选聘老师的专业归属将导师分配到各系部,系部根据教师任课情况和专业情况分配到受导班级、受导学生。综合导师与受导学生见面交流,实行双向选择。一般而言,导师与受导学生的比例应控制在1:5以内,一个导师的受导学生应该由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共同组成。
2.综合导师的工作职责
导师的工作职责可以归纳为“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职学习要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的专业观念,重视专业技能的操作;经常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和系部联系,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多方面协作配合,帮助学生进步。
3.导师工作的评估和考核方式
每学期末,由学工处和各系部组织对综合导师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工作合格的导师发给一定的津贴;对工作认真负责、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导师,给予奖励;而对那些工作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综合导师,则撤换并培训。
三、推行综合导师制的成效
推行综合导师制真正落实了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思想,让更多教师由单一关注学业成绩,转移到关心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中来,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全面关爱,对自身的发展和前途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较早地从一种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综合导师制的实行,把行政管理人员、科任教师和家长有效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提高了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院在落实综合导师制后,学生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获奖学金的同学多了,受处分的同学少了,学生思想稳定了,校风校纪有了明显改善。
四、关于综合导师制的思考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推行综合导师制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思考和重视。
1、统一思想认识的问题
在老师中,对综合导师制的推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倾向:第一种认为,高职学生已是成人,不必多管,只要他们能搞好学习就可以了,思想问题不是重点。第二种则认为,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那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事,跟自己无关。第三种认为,思想工作确实很重要,但自己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工作量已经够大,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做好教育工作。以上三种心态都对综合导师制的推行和成效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学院领导首先要开好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彻底转变观念,才能使综合导师制得到真正落实。
2、导师自身的素质问题
综合导师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指导,同时,以自身良好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吸引感染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这就要求导师不但要有深而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情操,强烈的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善于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用正确的思想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行动。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还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尤其是一些理工专业的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不甚了解,对学生的指导全凭经验和感觉,缺乏理论性和科学性。
3.导师评价方式科学合理化问题
由于受导学生各不相同,导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各有特色,学生的思想品质又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如何对综合导师的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还是个问题。在现有的评价模式中,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因素,缺乏科学性,评价结果并不能让所有的导师接受,评价不当还会影响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如何提高导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评价体系如何调动导师的积极性,都是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丛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更新浅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3期
[2]唐景莉,杨晨光,沈祖芸,纪秀君,刘琴.全社会形成合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14日版
[3]陈朝霞.思想政治教育须克服三种倾向[N].人民日报.2005年8月18日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