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务报》看近代报刊和公共领域的关系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ut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领域,不仅是17-18世纪欧洲历史发展中的实在,也是一种理想的模式,是哈贝马斯对社会进行批判所使用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深刻,寓意丰富,是一个集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政治功效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而以《时务报》为首的政论性报刊的繁荣,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公共领域 《时务报》 报刊
  
  一、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想模式
  哈贝马斯意指的公共领域,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人公民走到一起,讨论起他们关切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抵抗任意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整体利益和公共福祉。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出版两年之后,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做了一个简明扼要的界定:“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了公共,他们既不是作为商业或专业人士来处理私人行为,也不是作为合法团体接受国家官僚机构的法律规章的制约。当他们在非强制的情况下处理普遍利益问题时,公民们作为一个群体来行动。因此,这种行动具有这样的保障,即他们可以自由的集合和组合,可以自由地表达和公开他们的意见。当这个公共达到较大规模时,这种交往需要一定的传播和影响的手段;今天,报纸和期刊,广播和电视就是这种公共领域的媒介。当公共讨论涉及与国家活动相关的问题时,我们称之为政治的公共领域①。”
  纵观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在1895年-1925年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重大变动,首先就是传播媒介的改变,如报刊,学堂等的大量出现,包括各种制度规范;其次就是新的知识社会的形成,这两者都提供了公共领域形成的基本条件。新办学校、社团和报纸,也催生着公共领域的发育和成长。此后,报纸逐渐独自担当了造就公共舆论的重任。
  二、《时务报》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时务报》是戊戌时期改良派的机关报和维新运动的阵地,1896年6月9日创刊于上海,发行达两年之久,共出版66册,虽然时间短,卷数少,但也创造了新的渠道和公共领域的交流平台,它能把分散的个人观点集中起来,创造了类似现代社会舆论的事物。《时务报》之所以兴起,是因为它具有公共意识,讨论的是公共政治问题。这也是现在的公共舆论在中国的开端。
  《时务报》很快成为维新人士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阵地,传播公共议论的话题,每位读者在读报时都会因个人关注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进行讨论交流。《时务报》的创办,标志着“一个规模虽然偏小,但已经具有批判功能的共同领域②”的正式形成,它不是一份独立的报纸,其背后还有一个维新派组织:强学会。强学会的性质,按照康有为梁启超的自我理解,是“兼学校与政党而一之③”,时务报馆也成为当时维新人士的聚集地,以报纸为中心,再加上学校,学会的配合,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开始初具规模。
  而大量如《时务报》一样的论政性报刊出版物在变法维新运动时期的集中出现,促成了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按照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政治公共领域以公众舆论为媒介对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加以调节,而报刊则是“公共领域最典型的机制④”。在这个时候,公共舆论对国家和社会的控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报刊争论形成的公共舆论来实现的。信息越是更大量自由的流动,公共舆论空间也就越有可能形成。按照施拉姆的观点,大量自由信息的社会影响在于把人类从愚昧和单方面的操纵下解放出来,而被解放了的人类又会作用于这些信息⑤。在近代中国,这种作用很大程度上依托报刊,使社会舆论一致,《时务报》就是这种依托。
  笔者认为,我国公共领域的主要参与者,是受过教育的知识人士,戊戌维新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年间,是一个知识、文化和社会的转型时代。相应的,知识人士在这个时代里,也有一个新型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⑥。哈贝马斯曾经谈到,欧洲的公共领域,从参与者的身份来说,有一个从贵族代表性公共领域到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变化,而在中国,则是新型士大夫的公共领域到现代知识分子公共领域的转变。
  以公开的报告为基础,报刊出版独特的“公共性”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报刊作为民众的向导与喉舌,通过公开报道与评论,即将所报道事件置于社会公共生活空间之中,引起社会成员的广泛关注,成为公众言谈,讨论的话题,这样,就改变了被报道时原有的私密性,使之转而具有公共性质。这一公共性在报道有关政府决策、政治人物活动和政治事件时愈发彰显,它将原属于“肉食者谋之”的政治事务从传统皇权的控驭之下解放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事务,使原先普通民众无从知晓、无权过问的皇家家事变成了国家大事⑦。
  三、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报刊的公共性所发挥的是一种“评判功能”,它反映的是社会成员的政治参与意思和理性批判精神。其实,在大众传媒领域内,公共性已不仅是民办报刊的一种社会功能,而且还转变为其自身的一种属性。
  笔者认为,报刊的兴起,为民众联络感情、交流思想、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提供了一种稳定、公开的交流方式。当来自不同职业和社会阶层的人们,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以传媒为纽带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并以言谈、对话的方式谈论这件事时,报刊又成为沟通社会公众和国家权力的公共言论机构。
  民办报刊的兴起,对于建立公共领域的外部发展环境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加强公共领域内部的交流与沟通、完善它的系统的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①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三联书店,1998
  ②梁启超:《敬告我同业诸君》,《梁启超全集》
  ③梁启超:《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词》
  ④展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与传媒》,《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2)
  ⑤施拉姆:《大众传播学》
  ⑥张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转型时代》,《二十一世纪》,1999(4)
  ⑦方平,《清末上海民间报刊与公共舆论的表达模式》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0级硕士)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写稿,首先,要有主动意识,“主动一步天地宽”。其次,还必须要做到“五勤”,即眼勤、耳勤、腿勤、手勤、“心勤”;写好稿,需要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快见报,要求具有“抢新闻”的意识,及时采写、及时投发,并要考虑到媒体的需求和编辑风格等因素。  【关键词】基层通讯员 多写稿 写好稿 快见报  笔者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从事新闻写作,虽然自己不是在纯粹的新闻单位,但无论是在乡镇,还是
在近年来的新闻采访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隐性采访的合法性问题。隐性采访因为涉及到采访手段的非常性和对隐私与机密的接触性,如何应用是一个相当难的过程。因
高校档案干部的素质是制约高校档案工作开展的瓶颈。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建设,要健全和完善队伍 建设机制。
本文探讨如何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有利的环境、自身管理及业务服务,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育人功能。
通过对第十四届男篮世锦赛的研究,探讨世界男篮新格局,分析中国男篮之现状及与世界强队之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建 议。
【摘 要】当下微博的发展势头势不可挡,有人说微博的兴起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推动了公民社会的建构。借助微博,网民积极的参政议政,形成了网络问政的新局面。本文基于微博观照下的网络现实,探讨舆论格局的新变化,浅析“新的舆论中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解决措施。  【关键字】微博 公众舆论 传播媒介     2003年是中国网络意见的形成年,孙志刚案、宝马撞人案、刘涌案等事件的发生,赋
电视传媒事业需要有效组织,科学管理。因而有必要供应现代管理中成功经验,对电视传媒节目生产过程进行生产能力 查定。
【摘 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转型期,各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小至普通的车祸,大至群体性事件。因为这类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因此受到各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采集到第一手的信息,传递真实的消息,消除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突发新闻记者,具备的基本本领。  【关键词】突发事件 信息公开 新闻采访  突发事件与公众息息相关  《中华人
全媒体时代的广播该往何处去,广播媒介又该怎样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本文结合安徽应急广播成立这一具体案例,希望能够理清这些问题,给广大广播电视从业者以启迪。
【摘 要】21世纪,随着我国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听众对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传统的“传声筒”式的播音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如今,一名优秀的主持人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驾驭能力,还必须做一个有思想力、创造力、感染力的传播者。因此,主持人必须不断提高各方面素质,走主持人专业化的道路。   【关键词】播音员 素质 见解 思想    广播节目受欢迎与否同播音员主持人有着直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