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87730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营造氛围、改变观念、启发想象、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各学科的教学都要创新,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它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更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环境。只有在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最佳发展。一是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中小学生具有对新事物好奇、好问的天性,这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让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如课堂上教师可多用“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把“微笑教学”带入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二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形成敢想、敢说、敢做、敢争论的精神。课上有的同学不敢发言,我用“你的说法很有新意,xx同学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老师和同学听吗?”等语言进行鼓励。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多媒体技术,相关的画面、声音、文字等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使其以一种快乐新奇的心境,进行别具一格的创新学习。让学生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改变观念,鼓励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以“灌”为主,教师独占讲台,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主,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的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因此应转变观念,让单一的课本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发现、大胆尝试。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就可以了,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的;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照的;有的说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的错觉;有的说榕树有旺盛的生命力……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教师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新的语文观。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凡卡》结尾处用了一个省略号,给读者遐想的余地。教学此处可提问“课文结尾省略了什么内容?”鼓励学生根据情节进行合理构想。学生的想象很快活跃起来,有的说:“凡卡梦醒后,发现爷爷一直没来接他,以为爷爷已经死了,内心会更加痛苦,以至悲痛而死。”有的说:“这样的结尾暗示了凡卡愿望的破灭,更激起人们对发卡的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有的说……这样创造性的练习,既为课文补充了结尾,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如对一些充满活力,有诗情画意的诗文,可以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图画。根据学生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教学《望洞庭》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休。有的认为应该在湖面画几条小船,有的认为不应该画,画了破坏湖面的平静……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关系不太大,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它能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四、点拨引导,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学习基础知识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要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教师不仅要钻研教育理论,把握学生认知过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更要求教师在善导上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制,根据课上情况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品味文字,促使学生能力的发展。一堂课中可以几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如“尝试法”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过读明白了什么,不明白什么,课文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样引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中还可以用“发现法”让学生通过读发现了什么,怎么发现的?这样,逐渐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需要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尤其计算机操作和应用的能力,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利用计算机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能力”。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
期刊
语文素质,是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的语文环境和语文教育的影响下,通过学习主体的学习活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较为稳定的、持久的影响人的语文活动的特征。然而这一概念在广大经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是无人顾恋的“灰姑娘”,仍然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她更呼唤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更企盼语文教改的春风雨露。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
期刊
现在中学的信息技术课,很多老师或同学都称它为微机课。当今社会。把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非凡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如何调整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媒体手段,使学生乐学、想学,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探索,饶有爱好地开掘信息技术未知领域,成为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重视对教材的再创造  信息技术业是一门发展非凡迅速的产业,可以说两三个月就有翻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作文应“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而且强调“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此可见,写作文贵在一个“真”字。真实的作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容易写得具体感人。可是目前,在我们小学生的作文中类同作文、虚假作文、老套作文仍无奈地存在着,而且还不在少数。这说明,相当一部分学生,肚子里还缺少“货色”——题材匮乏。  形成这种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
期刊
每当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浆》这首轻松愉快、活泼悠扬的歌曲时,总会有一种血液在涌动、在膨胀,它催人奋进,令人遐思神往。然而听之余,每每令人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想到,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总是平静如水、死气沉沉,激不起波澜,掀不起巨浪,唱不出令人欢欣鼓舞、奋发向上、心情舒畅的情调?为什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不能像歌中那样,让孩子们自己去荡起双浆,畅游知识的海洋?  我们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工作者,都清楚地意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文化”的盛行和强调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结果孩子不爱学语文,讨厌语文。因此要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的泥沼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实行素质教育,改革语文教学,必须更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语文课的吸引力。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  一、善于从文本中提炼美感,以情动人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课程,其丰富的内容反映着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目前依然存在低效、无效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
期刊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但令人非常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因素,广大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常常是迫于教师压力而敷衍成文、草率应付,避之唯恐不及,更不用说乐于著文了。这种现状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浓郁的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呢?要治病,先得寻找病因。纵观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结合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挫折体验
期刊
“学而不思则亡,思而不学则殆。”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加强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就要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而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