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一象都含理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s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洋紫荊的花和叶长得十分有趣。它的花有五片花冠,四片对称地分列两侧,一片翘起在上方,布满色调颇浓的彩斑,很像兰花的花舌,因此有人称它为“兰花树”。三色堇在南方被人叫作“蝴蝶花”,其实,这顶桂冠戴在豆科植物洋紫荆的头上,也是合适的……
  紫荆树的叶子也非常有趣,就像它的本名羊蹄甲所显示的那样,仿佛羊蹄一样,每片叶子都毫无例外,是由腰子形的对称的两面合成的,末端凹了进去,把它折拢起来,简直像是一只绿色的蝴蝶,又像两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于是有人又给紫荆起了一个诨名,叫作“朋友树”。
  在高纬度地方,人们大概是看不到这种洋紫荆的。我有一个朋友,由于喜爱这种花树,特意起了个带“荆”字的名字,抗日战争时期,他北上延安参加革命,后来牺牲了。他的妹妹回南方省亲的时候,特意采了洋紫荆的几片叶子和花朵,夹在书里带回北方,好让孩子们知道“荆”字的来历,生命本应该这样地繁花似锦呵!
  ——秦 牧《彩蝶树》
  点读:作者以彩蝶树的花和叶为意象来描写,告诉读者彩蝶树是极为寻常但又极为出色的一种树。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失去朋友的惋惜,对亲人缅怀朋友的欣慰,与对眼前美好生活的珍惜。
  二
  我经常把父亲心爱的擀面杖排列起来欣赏,枣木的、梨木的、菜木的、杜木的、槟子木的……还有罕见的铁木。它们长短参差着被我排满一面墙,管风琴一般。它们的身上沾着不同年代的面粉,有的已深深滋进木纹;它们的身上有女人身上的力量、女人的勤恳和女人绞尽脑汁对食物的琢磨;它们是北方妇女祖祖辈辈赖以维持生计的可靠工具。正如同父亲收藏的那些铁匠打制出的笨锁和鱼刀,那些造型自由简朴的民窑粗瓷,在它们身上同样有劳动着的男人的智慧和匠心。
  ——铁 凝《擀面杖的故事》
  点读:作者由擀面杖上沾着的不同年代的面粉展开联想,引出对我国北方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赞颂,进而由擀面杖联想到笨锁和鱼刀、民窑粗瓷,赞颂了劳动着的人们的智慧和匠心。
  三
  严寒来了。浩浩荡荡的西北风凌厉如刀,在风的砍削下,他们甚至没有所有植物都要挺起的躯干,每一片叶子都从根上生起,却毫不懈怠地上举,你撑着我,我扶着你。
  他们所有的骄傲都潜藏在冬天的绿色里,敦厚、坦诚,任严寒拍打,仍敞开着胸膛。
  尘世间的每次召唤,他们都高喊着,雀跃着,一朵朵争先恐后往前拥。选上的,以荠菜的做法,放在滚水里汆,拧干,切碎,和笋一起拌了,放在餐桌上,聊以解人思春之愁。
  最粗壮、最饱满的蒿菜走了,菜园子里一片狼藉。破碎的老叶、幼小的嫩芯们依偎在一起,守着他们的家。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
  十天半个月后,他们又是葳蕤一片。命运之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蒿菜仿佛有无尽的生命力,前面的去了,后面的又来。
  ——徐晓杭《茼蒿》
  点读:茼蒿是坚韧顽强、敦厚坦诚、默默奉献、团结互助、执着追求、乐观豁达的,作者对其寄寓了深深的赞美之情。一句“生活是不能轻言放弃的”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
其他文献
1.掌握第二人称记事的技巧。  2.注意第二人称记事与抒情的区分。  在口语交际中,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更直接、更自然、更亲切,但在作文写作中,第二人称更长于抒情,且多是直接抒情,节奏可急促可舒缓,都具有浓郁热烈的抒情色彩。用第二人称记事,除了应遵循基本的记叙要素、要求、方法和注意事项外,特别要注意第二人称的角度与记事本身的有机融合。第二人称记事,事情是对方“你”经历的,或是“你”“我”共同
期刊
人们总是爱去旅行,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往往忽略了景物背后别样的风土人情。长而久之,人们学会了欣赏景物的美,却淡忘了人性的美。  小时候,我乘城乡巴士回乡看望爷爷奶奶。依稀还记得巴士很简陋,绿色的车皮已是油漆剥落,黑浓的尾气一股一股地喷出,行人无不捂鼻咳嗽。后车门总是一卡一顿半开着,下车和上车的人就从这半米宽的门缝里推搡着挤进挤出,司机站起身向后指挥:“上车的人往中间走,别找到地方就杵着不动——说你
期刊
都说14岁的女孩如初升的太阳,轻轻地跃出地平线,亭亭玉立在澄清的海面上;都说14岁的女孩如娇俏可爱的小精灵,翩飞于花丛中,轻轻挽住裙角,缓缓扬起嘴角,带点稚气,透着天真……然而,我们班有个女孩却与众不同。  你看,她头顶束着一个高高的马尾,好些头发因为太短,安静地垂在脑后。眉毛下的眼睛虽然不大,却显得很有精神。美中不足的是脸上长了好些痘痘,不过,她压根没有为那些玩意儿烦恼,整天快乐得像只小鸟。  
期刊
■  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写植物的文章一般都会描写植物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内在气质,把握住了这些特点,就对植物的形象比较明晰了。  2.细读文章,领会情感。写植物的记叙文更多地体现在植物向人们展示的内在风采和神韵上,作者状写植物或者是表达一种思想,或者是歌颂某种品格,或者是抒发一种感情。  3.明确技法,分析效果。写植物的记叙文经常运用借物抒情手法、托物
期刊
轻轻推开老院的门,一抬眼,便看到了那开得正盛的广玉兰。一朵朵洁白的花朵点缀在枝叶间,一树花开,满院花香。许久没回这儿了,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真好!我抚摩着树干,这么多年的变化发展,幸好还有它陪伴着我。春日的风暖暖吹过,看着这一树花开,我尘封的记忆又浮现出来……  小时候的我很调皮,看着春天里开放的美丽的玉兰花,总忍不住想摘几朵,无奈够不到,于是就抱住树干摇。摇啊摇,可花儿还是在高处笑得灿烂美丽,让我
期刊
【原题回放】  题目:这次,我没有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考题解析】  一、审题。“这次,我没有 ”这个半命题作文,无论考生补充什么内容,怎样立意、选材,都必须围绕“这次”和“我没有”这两个关键词句来进行,而“没有”则是关键中的关键。“这次”的行为
期刊
北宋时,朝廷中流传着王安石和他的朋友王吉甫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诗论文,有时也巧对谜语的故事。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作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也是一位文学功底深厚的学者,一听便知谜底是一“日”字。可他不直接回答,也写了一则关于“日”字的谜语去解王安石的谜底:“东海有一鱼,无头又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这个谜。”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中了
期刊
原始森林中,树木不受任何束缚,吸收阳光水分,拼命向天空伸展,那一棵棵参天大树组成的景观,是多么雄伟壮丽!让我们的心也在更远处吧,只有这样,才能绘就人生最美的风景!  心在更远处?  “我不练了,再也不练了!”我推开家门,狠狠抛下一句话,大步走进自己的房间,“砰”一声关上门,坐在椅子上发愣。四下静悄悄的,静得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呼吸声。  今天放学后我就到老师家里练琴,准备参加市里举行的钢琴大赛。
期刊
香樟树是每个学校必不可少的,我们学校自然也不例外。走进校园,你的目光不会被娇艳的花朵、高大的建筑所吸引,而一定会定格在教学楼前的香樟上。因为它确实是一棵大树,一棵令你惊叹的大树!  这棵香樟树非常高大,早已高过了四层教学楼。粗壮的树干似乎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仿佛成了这所学校发展的见证者。它的树干比周围的树粗上几倍,用手摸去,粗糙不整,树皮上布满凹凸不平的痕迹。越往上,树干就会越细,却丝毫没有影响它
期刊
【左读典范作品】  春天从一棵树开始  水兵  我看见一棵树,一棵春天的风中之树。  风来了,从我的身旁刮过,也刮过树的身旁,我被风吹得摇摇晃晃,我抱着树,紧紧抱着。风越刮越大,雨也来了,一群鸟猛地钻入树冠中,树成了我的天和地,我不走,树却像有急事般,把头摇得呼天抢地,它从雨中汲取营养,直到夜色苍茫,一群鸟叽叽喳喳飞离,犹如后山坡上的果园里黑色的山雀一哄而起。雨停了,树止住了脚步,我该回家了。月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