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学科主观题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卷中一般有52分,占文科综合试卷总分值的1/6还多。然而,很多考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因不懂得各种设问类型的主观题的解题方法,在解答题目时往往或无从下手,或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得分极低。所以能否把握好主观性试题的设问规律,明确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以提高答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师生备考的一个重点。本文试着对近几年“文综”政治科高考主观性试题的设问类型与解题方法作初步的探究,意在抛砖引玉,共同为推进政治科的素质教育服务,为考生服务。
一、探寻设问规律
纵观近几年全国“文综”政治科高考的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1.“体现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这是归纳式和演绎式的试题。
归纳式的试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设问的形式诸如: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识等。运用归纳法解题,要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普遍的原则,要注意材料与观点内容上的对应性。对于主观试题来说,背景材料就是特殊性、个性、个别,背景材料所蕴涵的知识点就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性。
演绎式的试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的思维方法。用演绎法解答的题目,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这类试题有两个特点:一是明确限定了所体现的理论观点;二是明确限定了“证明材料”(即题中材料),不能迁移用非题材料。设问中的“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就是先从背景材料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然后运用一般性、规律性的原理,结合特殊的、个别的对象进行分析论证:设问中的“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就是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如: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2004年第38题(32分)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8题第(1)问: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12分)
2.“反映型”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3.“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原因”、“必要性”、“理由”等等。
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8分)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第38题第(3)问: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9题第(9)问: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
4.“怎么办型”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第38题第(2)问: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完整地答出所给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或启示。这类试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围绕材料和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准确、全面地写出答案要点。答案要点越全越好,但必须紧扣材料,不能撇开材料,漫天撒网。而且此类试题往往只需要答出材料中体现的道理即可,没有必要再讲材料,所以,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
5.“意义型”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
2002年第40题第(5)问: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2003年第41题第(3)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6.“认识型”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请对题中的观点进行评析”等等。这种题型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主观题形式。
如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
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2003年第39题第(2)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7.“启示型”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如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9题第(7)问: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
二、明确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1.“体现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材料”。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1)问为例加以说明。
36.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30分)(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
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2.“反映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38.(3)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疏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3.“为什么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5)问为例加以说明:
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怎么办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问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5.“意义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时代语言),可能有加分的效果。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41.(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即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
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6.“认识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必须一分为二地从利与弊、正与反、对与错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即要全面地分析题中的观点或现象,准确作答。
如果某一观点正确,则应回答说或(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什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如果某一观点错误,则需要说明错误的原因、实质、危害,还要回答与之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是正确的。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8.(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启示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
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审稿:梁侠编校:杨淑凤)
一、探寻设问规律
纵观近几年全国“文综”政治科高考的主观性试题,其设问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1.“体现型”
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这是归纳式和演绎式的试题。
归纳式的试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设问的形式诸如: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反映了什么政治常识等。运用归纳法解题,要遵循从个性到共性、从特殊到普遍的原则,要注意材料与观点内容上的对应性。对于主观试题来说,背景材料就是特殊性、个性、个别,背景材料所蕴涵的知识点就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性。
演绎式的试题的思维特点是从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去推知与其相关的特殊的、个别的对象的思维方法。用演绎法解答的题目,其设问形式通常是:“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或“上述材料是如何坚持(怎样做到)某某道理的”。这类试题有两个特点:一是明确限定了所体现的理论观点;二是明确限定了“证明材料”(即题中材料),不能迁移用非题材料。设问中的“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某某观点(原理)?”就是先从背景材料的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然后运用一般性、规律性的原理,结合特殊的、个别的对象进行分析论证:设问中的“运用某某原理分析说明”就是在普遍性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
如:2003年第39题第(1)问:2002年夏季,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用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降雨”体现的哲学道理。(8分)2004年第38题(32分)第(3)问:“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如何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6)问: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中,强调“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扶持”的方针。试说明这一方针的哲学根据。(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8题第(1)问: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12分)
2.“反映型”
“反映型”的设问有上述材料“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等。
如2001年第38题第(3)问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002年第38题第(1)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3.“为什么型”
“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原因”、“必要性”、“理由”等等。
2001年第39题第(2)问: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2001年第40题第(5)问:2001年1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进入新世纪,要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为什么要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如何加强?(8分)
2002年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第38题第(3)问:请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理由。(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9题第(9)问: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
4.“怎么办型”
“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2002年第38题第(2)问: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2003年第38题第(1)问:根据所学政治常识,分析目前应如何加强党的作风建设。(8分)
2003年第41题第(4)问: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10分)
2004年第39题(60分)第(5)问:结合材料四,根据所学经济常识指出东北经济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对策。(10分)
2005年全国文综I第38题第(2)问:根据表1所显示的信息,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增加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的主要经济措施。(7分)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完整地答出所给材料中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或启示。这类试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发散性思维,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必须围绕材料和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准确、全面地写出答案要点。答案要点越全越好,但必须紧扣材料,不能撇开材料,漫天撒网。而且此类试题往往只需要答出材料中体现的道理即可,没有必要再讲材料,所以,要求在语言表达上必须有高度的概括性。
5.“意义型”
“意义型”的设问有“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等。
2001年第41题第(5)问:根据所学的政治常识,说明民族独立对这些国家的意义。(8分)
2002年第40题第(5)问:据此请分析亚欧大陆桥的经济、政治意义。(14分)
2003年第41题第(3)问: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9分)
2004年第38题(32分)第(1)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海洋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1分)
6.“认识型”
“认识型”的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请对题中的观点进行评析”等等。这种题型不仅要求考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主观题形式。
如2001年第39题第(3)问:从哲学角度,说明如何认识当前的反腐败斗争?(10分)
2003年第38题第(2)问: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8分)
2003年第39题第(2)问:运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9分)
7.“启示型”
“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如2002年第38题第(3)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2005年全国文综II第39题第(7)问: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
二、明确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1.“体现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材料”。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1)问为例加以说明。
36.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30分)(1)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
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协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2.“反映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38.(3)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疏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3.“为什么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5)问为例加以说明:
第39题第(5)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据:旅游业属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4.“怎么办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问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4)问为例加以说明。
41.(4)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⑧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5.“意义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时代语言),可能有加分的效果。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41.(3)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即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
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6.“认识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台独”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台独”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必须一分为二地从利与弊、正与反、对与错等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即要全面地分析题中的观点或现象,准确作答。
如果某一观点正确,则应回答说或(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什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如果某一观点错误,则需要说明错误的原因、实质、危害,还要回答与之相对应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是正确的。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2)问为例加以说明。
38.(2)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7.“启示型”的解题方法探究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3)问为例加以说明。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
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1)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2)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3)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审稿:梁侠编校:杨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