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发展

来源 :大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思想观点上存在诸多契合之处,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研究二者的共通和契合之处,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的发展之路,不仅可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对于中国傳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与历史观几个方面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性,并尝试提出二者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9-0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持续、稳定发展,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从融合发展视角分析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首先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深刻了解两者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然后结合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环境,探寻两者融合发展的实效路径[1-2]。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之处
  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国传统哲学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进行深入挖掘,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前提。
  (一)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的契合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中,以朴素唯物主义这一蕴含哲学基本问题的代表思想为例,也曾出现过诸多相关论述。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在集中体现其思想的典籍《管子》中,就提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即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管仲认为,正确的认识应该完全立足于客观事物,并将主观偏见消除,这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是相一致的。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道”,并基于此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成为中国早期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则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战争的条件和胜败。他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存在着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规律,为了在战争中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在战斗中把握和运用这些规律,从而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了军事领域。孙武的这些哲学观点已经体现了较为成熟的唯物主义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中国传统哲学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它对世界(物质)的看法具有一定片面性,是一种局限性的唯物主义[3]。
  (二)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的共通之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各个环节的首要基本观点——实践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为知行观[4]。中国传统知行观侧重于行,强调知、行不分离。先秦哲学家就曾从多个角度探索求知的方法和知识的来源,对于知行观十分重视。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认识方法,对感性经验予以否定;墨子在其提出的著名三表中,阐述了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观点与认识客观事物的方法;孔子在承认有“生而知之”者的同时,也强调“学而知之”;而荀子则反对“生而知之”,主张“学而知之”,既承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又肯定思维的能动作用,并对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事实上,不仅先秦诸子的思想中含有丰富的实践智慧,宋明理学家也有关于实践的丰富论述。朱熹认为只有落到实处才是真学问,充分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明清时期的王夫之在朱熹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知行问题,并提出知行统一的观点,他认为行对知起决定性作用。可见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行”是极为重视的。中国传统哲学对知、形的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具有共通处,两者都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5-6]。
  (三)中国传统哲学朴素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相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核心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相关的论述。首先,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规律,而矛盾的观点正是《周易》最根本的思想。《易经》中提到整个世界都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运动变化,并由此提出了“一分为二”的重要理论。此外,老子的思想中也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他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不断的运动中,而且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会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的两面,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最后,“不平不阪,无往不复”则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启发人们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7]。
  (四)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理念的内在一致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理念上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群众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是相对应并且相契合的。周王就提出“敬德、保民、慎罚”的思想。由孔子构建、孟子发展的以“仁”为核心的“仁政”思想,都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内容的群众观是相通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大同社会具有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将共产主义视为社会最终的发展阶段,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共产主义社会以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最终目标,是一种理想型的社会经济形态。而中国儒家文化倡导的大同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写照,共产主义社会则是对大同社会的精确解剖[8-9]。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发展的路径
  不同的哲学文化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要相互吸收先进文化并进行融合,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十分必要,二者在历史观、物质观等诸多方面具有相通性,不会存在根本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可以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中不断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中也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更快地为广大人民所接受,让大众以自己的方式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更多活力的重要前提[10]。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发展应当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要求,因此,可以从以下路径出发。
  (一)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进一步深挖其优秀的文化成果并不断促进其现代化发展。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影响,从而不断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要继承和积极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最新成果,取其中国化成果与自身不断地发展融合,促进自身的时代发展。但是,不能盲目地吸收一切马克思主义哲学,更不能抛弃中国传统哲学,不能让中国传统哲学逐渐衰退。因此,应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要用新时代眼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为指导思想,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11]。
  (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优势,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曾出现过一些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力量稍显薄弱。为了提升和巩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有必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对国人思想、精神的深度影响,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可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快速理解,使更多人能正确认识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深奥难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12]。
  (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不断融合与发展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指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促进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13-14]。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其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合发展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存在契合、共通、相容以及一致性,这就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了可行性。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指导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为了让两种动力发挥出最大效能,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始终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树民.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探究[J]. 艺术科技,2021,34(02):120-121.
  [2] 胡芳萍,林志友.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文化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契合为视角[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37(03):5-10.
  [3] 李维武. 20世纪30年代~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形态[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22(02):10-20.
  [4] 颜显能.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哲学上的共契——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原因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问题”的现时代意义[J]. 青年与社会,2012(05):309-311.
  [5] 张国志.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4):62-64+74.
  [6] 张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8):26-28.
  [7] 赵元媛. 中国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J]. 文学少年,2020(15):347.
  [8] 王欣欣. 当代中国哲学创新的突破口——中国传统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哲学的互动关系[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9(06):63- 66.
  [9] 陆建华.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沉思——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相结合的角度看[J].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432- 436.
  [10] 魏霄. 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43- 46.
  [11] 侯菲菲,林柏成,陈树文. 略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融合的价值向度[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3):146 -150.
  [12] 刘永凌,李文. 从《实践论》和《矛盾论》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國传统文化的关系[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11-18.
  [13] 毛卫平. 和谐哲学: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和”文化[J].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06):18.
  [14] 王彦凯. 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视角[J]. 世纪桥,2017(11):37- 41.
  (责任编辑:胡甜甜)
  作者简介:许敬辉(1972—),男,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岭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中国儒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后大众化时代,后大众化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过于细化,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往往会忽视人文素养的发展。本文对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的概念進行剖析,总结后大众化阶段的特点是发展不均衡、教育类型多元化、注重教育规模而忽略教育质量;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发现通识教育可弥补专业教育内容的缺失、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最后阐述后大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对通识教育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
期刊
摘 要:文章从理论上解构了“双向协同 三链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并着重围绕“实践内生链”在新媒体应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施展开阐述,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传媒类课程如何以专业实践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专业实训项目中提高专业技能、感受价值塑造、筑牢政治认同,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实践内生链;三链融合;双向协同;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 文
期刊
摘 要:18世纪,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建立,国家主义思想开始产生并逐渐趋于成熟。其中,拉夏洛泰和费希特的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近代欧美国家主义教育思潮中较有代表性、不容忽视的两种教育思想。为了摆脱教育一直被教会控制的局面,拉夏洛泰提出国家办学的主张;费希特在民族危亡面前,主张国家管理教育,通过国民教育培养新一代国民。本文从两种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入手,在此基础上对两种教育思想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得出两种
期刊
摘 要:面对极速发展的21世纪,青年一代要想成为时代的先锋,需要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对话,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全球胜任力是领跑未来的关键所在。在探寻全球胜任力发展的过程中,应将语言学习、文化探索、生活重构贯穿于整个人生轨迹之中。只有提高跨文化沟通技能,增加国际理解力和适应力,致知力行,积势蓄能,协同攻关,才能在通往全球胜任力道路上,以人文主义教育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展望人类的
期刊
摘 要:大学作为我国教育系统当中的关键一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我国的教育机构,“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文化教育在国家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传播和知识文化传授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速度愈发迅猛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对于城市文化发展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更加凸显。本文以大连城市发展为例,详述了大学文化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能够推进城市科技实现国际化,能够助力打造城市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当代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问题和生活压力。生命教育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课题,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也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路径。本次研究结合了教师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为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生命;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 要:《心是孤独的猎手》是卡森·麦卡勒斯的处女作,也是其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目前,对该小说的研究集中在作品主题、人物形象、精神信仰等方面,且以定性研究为主,对其的分析缺乏客观数据支撑。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检索软件AntConc中的生成词表、关键词表、语境共现、情节检索等功能,综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语言特征、词频信息、故事情节及主题和人物刻画等方面对小说进行了检索分析,旨在为该作品的文学分析
期刊
摘 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可以看出,《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从青年的历史使命、基本任务和青年教育的实现途径三方面阐述了列宁青年教育的基本内容,具有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坚持榜样引领与尊重青年创造精神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工农劳动相结合、促进青年完善自身与组织领导相结合的特点。列宁关于青年教育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对做好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塑造青年勤奋学习的品格、引导青年投身社会实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班牙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依照去中心化原则,将教育权下放至各个自治区,由中央负责制定教育课程及教学标准,借以保障全国学生受到均等的教育机会,同时为各自治区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政策保障。基于此,为更好地了解西班牙初中义务教育现状,本研究收集大量资料,针对西班牙中等义务教育教学培养目标、办学依据、入学保障、授课课时、课时设置等方面,通过文献法、调查法等展开论述。研究发现,西
期刊
摘 要:针对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只重视组织每周两次的语言集体教育活动,忽视了在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教育的现象,本文提出,幼儿教师应把握幼儿日常生活中语言学习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捕捉契机、巧用话题引导、妙用材料诱发的语言教育策略。  关键词:日常生活;语言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3-0043-03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