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妈如何狙击“老干爹们”?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干爹、老干娘、老太婆、干儿子……自从有老干妈之后,各种“老干X”开始借势老干妈的名气充斥市场。
  比如“老干爹”。但它是什么?很多人不得而知,但又似曾相识。
  往往我们去超市买老干妈辣酱的时候,老干爹就如同捆绑经营似的与老干妈摆放一处销售。潜意识里,我们会以为老干爹是老干妈的系列产品,或者与老干妈“沾亲带故”,殊不知,虽同处一个城市,两者却毫不相干,甚至不共戴天。
  同行还是“冤家”?
  从本质上看,两个品牌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品牌定位上,两者皆以辣椒为原料,专业生产调味品。这点显而易见,不用多阐述。而在品牌故事上,众所周知,好产品都需要好故事,可老干妈和老干爹的故事似乎出自同一个编剧之手,甚是雷同,但不巧合。
  未创建老干妈品牌之前,陶华碧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街边,摆了一个路边摊,专卖凉粉和冷面。由于价格便宜、分量特别足,而且遇上真有难处的学生陶华碧就不收钱,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干妈”。这是老干妈品牌故事的源头。
  至于老干爹,前身是贵阳流花饭店。据“老干爹”总经理邓承俐称,在上世纪80年代初,因其中一位老师傅常被顾客称为‘老干爹’因此而得名。
  同样的生意,雷同的故事,品牌名称仅一字之差,但又不是“亲戚关系”。一山不容二虎,老干妈和老干爹的混战难解难分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早在2002年,贵阳“老干妈”刚摆平湖南“老干妈”,然后就一纸诉状把“老干爹”告上法庭,指摘老干爹借助老干妈之名在市场大肆行销,连系列产品的名称也和老干妈亦步亦趋。
  甚而,在各地市场及超市中,老干爹有意与老干妈摆放一处销售,甚至制造“亲戚关系”,其目的在于混淆品牌,误导消费者。
  之后,双方战火不断,两个品牌就因为商标的争夺大打出手,官司纠纷不断,同室操戈数十年,蔓延至今。然而现在,老干妈已经把5元钱的生意做到产值37亿,老干爹却还是鲜为人知,背负“山寨品”的骂名,生意做不大。
  为什么是“老干妈”?
  根本上来讲,是品牌“先入为主”定律。老干妈在前,老干爹在后。老干爹曾被认为采用沾亲带故的手法,有侵权之嫌。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第二个吃螃蟹的人是狗熊。即当老干妈因为先行一步在市场上形成相对强势影响力,那么后来者,不管是老干爹、老干娘还是干儿子质量上能否超过它,消费者都会因接受老干妈的品牌形象,并以此为标准。而后来者即使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代价,也难撼动老干妈的强势地位。
  当然,这是客观原因,主观方面,老干妈的“另类”成功方法也是老干爹等企业望尘莫及的。
  (一)老干妈的成功之道在于,绝技加诚信。
  老干妈的绝技,来自一地乡间,再加上注重大众口味的普适性,用料、配料、工艺拿捏,添加了许多讲究。虽然她从不与外人细说,大众却以不断扩大的购买,来赞赏其味道。
  老干妈从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从最初的风味豆豉辣酱,到现在的数十个品种,每一个品种都凝聚了她亲力亲为的心血。不是她的,她不会招至麾下。这么多年来,除了在包装物上出过点问题被迅速处理之外,产品质量本身,从未见过有什么说法。
  用陶华碧的话来说,就是“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百姓,还要对得起党和政府。实实在在、诚诚恳恳的做,讲质量,还要讲产量。”
  (二)无广告、无欠账。
  老干妈麻辣酱的成功绝对可以称为另类,无广告、无欠账、无融资。而且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仍能独占鳌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老干妈”几乎没有广告,老百姓的口碑宣传就是最好的广告。其实其创始人陶华碧在建厂之前就坚定了这个原则,很多人正是通过听说而专程坐车赶来买她的辣酱。后来事业虽然做大了,可陶华碧的宣传理念仍然没有变。
  20年来她从没改变过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一点上陶华碧绝不会让步:“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即使在老干妈刚刚起步资金困难时陶华碧也是如此。
  贵阳第二玻璃厂厂长毛礼伟回忆说:“当时她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我真有些不敢相信。”就是这样,十几年来老干妈企业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三)只做一个行业,不跨行,不跨界。
  老干妈只做本行,不跨行,就实实在把它做好做大、做专做精。不要想赚便宜钱,好生生去做,自己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情,自己打下一片天,才是真本事。这也做那也做,哪有那么多的精力?陶华碧一心投入辣椒行业,越做越大,而且要做好。我们利很薄,就靠量,薄利多销。靠暴利那是不行的,滴水成河、粒米成箩。钱再来得快,也不能贪多。滴水成河,把一个行业做精。不要去贪大,要先把自己做强,做成精钢、好钢,吃的东西祖祖辈辈都可以延续下去。
  (四)无融资,不上市。
  处于四面丛林的传统制造企业,老干妈坚守现金为王、现货现款原则,绝不玩提前确认收入、赊销那一套,其增长都是真金白银实打实的增长。1998年产值5014万元,2013年产值37.2亿元,15年产值增长了74倍。1998年上缴税收329万,2013年上缴税收5.1亿元,15年间增长155倍。与其财务原则对应,是其不上市、不贷款、不融资和现款现货的经营原则,固执到近乎偏执的理念,一分钱一分货,没有大经销商拥有特权。
  早在2003年时,贵阳市政府的领导就建议“老干妈”公司上市,政府方面表示可以帮助“老干妈”借壳上市,以便融资扩大生产规模,却被陶华碧一口回绝了。“什么上市、融资这些鬼名堂,我对这些是懵的。我只晓得炒辣椒,我只干我会的。”即使如今公司有实力上市陶华碧的态度依然如此。
  老干妈的成功方法论看似很简单、很朴素,老干爹若能做好其中的一两条就很不错了,想面面俱到谈何容易,何况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因此,像老干爹、老干娘、干儿子等一样,山寨版老干妈们即使“搭便车”,也很难挤掉老干妈而“上位”:生意“长不大”,不知老干爹们有何感想?
其他文献
O2O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经有很多企业涉足“鼠标+水泥”的尝试,当然餐饮行业也不例外,线上点餐,线下送餐,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企业在没有O2O的概念之前就开始让互联网为自己服务,线上为线下导流,再加上线上促销、策划品牌活动、大数据的采集及分析等举措,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资本火爆进入  一切看起来好像已经很完美,也使得同行们竞相模仿,各大互联网巨头不惜重金跑马圈地,都想在这个概
期刊
海底捞,一个以极致的服务让人记住的名字。这家拥有100家分店的火锅连锁企业,让每一个进店消费过的顾客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两个关于海底捞“变态服务”的案例,我们熟悉海底捞的故事,却看不懂它的全部。  海底捞从头到脚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这家还没有营销部门和市场部门的传统餐饮企业,长久以来坚持菜品不打折服务不打折。但让人意外的是,看起来跟科技和互联网相距甚远的海底捞,已经通过一系列尝试,在移动端拥有了数量可
期刊
近日,杭州娃哈哈集团2015年销售工作会议落下帷幕。2014年度是近几年娃哈哈整体销售最差的一年,整体销售额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滑了7%左右。  其近年推出的诸多新品,也都不温不火。被娃哈哈寄予厚望的多元化布局,也均遭受市场挫折:童装市场已运营十年,公开销售额只有两亿元,且多年徘徊不前;跨界奶粉业,立志要在创立两年时间内达到十万吨的销量、100亿~200亿元的销售额,消费者却一直不配合;2012年
期刊
9月,统一企业推出了创新产品“革面”,一改传统方便面料包寒酸、营养单调的窘相。据说有让消费者看得见吃得着的大片肉片,还有肉骨浓缩精华制成的醇汤加上大大的蔬菜片,口感丰富,前所未有。统一声称,要以此引领行业进行价值竞争。  好!带领方便面行业升级,康师傅不做统一做!为此我要为“统一革面”点个大大的赞!  “统一革面”的诞生是推动行业进步之举,是为消费者健康负责的积德之举,它为方便面行业带了个好头,也
期刊
成都有家火锅外卖公司叫“来一火”,于2013年11月获得中路资本天使轮投资。近日,通过专访“来一火”执行总裁李聘熙,笔者获悉,“来一火”定位为火锅品类外送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火锅相关产品及体验式服务,是成都熙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经营管理项目。  “来一火”上线于2013年6月。目前,该公司有80余名员工,其中外送人员30余人,技术人员20余人,具备自主研发、自建物流团队的能力,在成都地区已有4
期刊
每一年初冬,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闲时节。在其他地区,人们都已进入准备过年的节奏,但地处太行山下的河北邢台却依然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们忙着洗枣、破壳、筛仁、分捡……在这个地区,大部分的农户都与当地的酸枣加工厂有合作关系,,并参与这项当地特色产业经营。  这其中,占地面积66000多亩,建筑面积20000多平方米,每小时产能达6000罐,集酸枣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河北邢州枣业有限公司无疑是名
期刊
1992年,陈泽民离开自己工作了30余年的医院,成立三全食品厂。那时的他,作为一家国营医院的副院长,毅然抛下铁饭碗,涉入内地从未有过的速冻行业。这样一个选择,即便在如今看来,也是十分冒险的。  为什么取名叫三全?陈泽民解释说:是为了感谢党的好政策,为了纪念三中全会。对于生逢这个充满了机会的大时代,陈泽民的言语里充满了感激,而作为市场的先驱者,从最初到现在,三全可以说一路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滚雪
期刊
10月28日,“品荆楚味·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湖北行”走进“精武人家”。从一个炉子一口锅、一块砧板一把刀起步,经过30多年的稳步发展和品牌沉淀,“精武路第一家”系列产品成了消费者桌上佳肴、休闲美食、馈赠精品,精武人家也成为了武汉市食品行业的佼佼者。成就这一切的秘诀只有一个,那就是坚持“用良心做食品”。  “精武路第一家”门店  1984年,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吴继学和妻子生活在精武路。这里,住着不少当年的
期刊
中国茶叶市场非常分散。茶叶企业有数万家,但整体零售市场总量才400多亿。影响力最大的几家,如中茶、天福和大益,年销售额也不过十几个亿。  作为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全球年销售额200多亿,但在中国也只有5个亿。A股市场还没有一家茶企上市,主要原因就是茶企规模普遍偏小。  中国茶叶为什么缺少大品牌?  渠道的尴尬  茶叶渠道主要有四大类:连锁店、个体店、超市和电商。  1. 连锁店:开店风险越来越
期刊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的番茄,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喜欢,但是除了番茄炒蛋、番茄炖牛腩等几个传统菜之外,目前最主流的食用习惯还是生吃番茄。除开麦当劳、肯德基里的土豆条蘸番茄酱的标配,大众对番茄汁、番茄酱等番茄熟制品向来接受度低。“生吃不如熟吃,熟吃不如喝汁”,不懂这个道理的国人已经错误地吃了400多年。  江苏亚克西食品有限公司一直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通过自己生产的番茄,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用“理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