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理念、教学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提高自身素质。本文从创新精神、电教媒体、合作交流、德育教育、学习评价等几个方面作出探讨,并提出一些教育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电教媒体;道德品质;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了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理念、教学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提高自身素质。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运用电教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元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我在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二、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学生个体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得到学习结果,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问题难度的深浅差异,一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教师切忌操之过急,以讲代过,最好建议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形成研讨氛围,共同解决难题。如果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就应亲自出马,为学生解疑。一旦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知识,老师更应该为其提供交流场所(小组或是全班),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成果。
例如:《第八次》一课讲述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一连打了七次败仗失去了信心,在看到蜘蛛结网后鼓起勇气打了第八次,终于成功的故事。在教学时,学生质疑,如果第八次布鲁斯还是打败了,他会怎么做?还会再打第九次,第十次吗?我又因势利导,提出:他最终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的难度很大。因此我建议学生再读读课文,先思考准备好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让同学之间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互为补充,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也可保留自己的独特意见。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氛围很是热闹。这种学习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无法超越的。
三、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显露出学生的德育意识较为谈薄。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否,除外在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觉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而不是取决于从外部施加的强制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主要靠老师给学生营造合适的环境和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是“百科之母”,内容包罗万象,综合性很强,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知道,德育意识的渗透,仅依靠枯燥的说教是不可有良好的效果的,教师最好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事例,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舆论正确、是非分明、积极向上的德育小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在现行新教材中,以“道德”“和谐”等为题材的精彩篇目很多,语文教师要结合时代、自身、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内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四、鼓励标新立异,促进学生创新
创新往往在求异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训练学生的思维时,不要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是独立的思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多向性。比如,在教《称象》时,让学生说说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称象方法,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不同的方法在学生的脑子中诞生了。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推理、选择最可行的方法。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領域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建仓.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4).
[2]李军林.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做法[J].发展,2010.(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电教媒体;道德品质;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在教学中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成了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我国的教育理念、教学价值观也发生着变化。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提高自身素质。笔者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运用电教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电教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可以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元素的优势,进行有机整合。创设与讲解内容相适应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鲜明的画面构图、逼真的形态色彩、美妙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和节奏,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我在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学生对更赢只拉弓不射箭就把大雁射下来感到不理解。于是我设计了一幅抽拉活动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雁落的情况进行了合理的创造性推测。得出:更赢听到大雁叫声悲惨,判断这是一只受伤的大雁;于是就拉弓振声,受伤的大雁听到拉弓声后振翅速飞,伤口裂开后摔落在地上。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难点突破了,电化教学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使他们领略到了一种最高层次的愉快——创造的愉快。
二、倡导合作交流,提高学生水平
学生个体通过自学后多数能得到学习结果,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和问题难度的深浅差异,一部分学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这时,教师切忌操之过急,以讲代过,最好建议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形成研讨氛围,共同解决难题。如果学生不能自己解决问题,老师就应亲自出马,为学生解疑。一旦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知识,老师更应该为其提供交流场所(小组或是全班),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共享学习成果。
例如:《第八次》一课讲述了苏格兰王子布鲁斯一连打了七次败仗失去了信心,在看到蜘蛛结网后鼓起勇气打了第八次,终于成功的故事。在教学时,学生质疑,如果第八次布鲁斯还是打败了,他会怎么做?还会再打第九次,第十次吗?我又因势利导,提出:他最终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对学生来说,这些问题的难度很大。因此我建议学生再读读课文,先思考准备好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让同学之间充分发表各自的见解,互为补充,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也可保留自己的独特意见。最后,进行全班的交流和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氛围很是热闹。这种学习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无法超越的。
三、渗透德育教育,健全学生人格
学生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中,对基本的道德规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显露出学生的德育意识较为谈薄。从学生个体而言,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与否,除外在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觉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而不是取决于从外部施加的强制力。增强和提高学生的道德愿望和道德意识,主要靠老师给学生营造合适的环境和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是“百科之母”,内容包罗万象,综合性很强,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要知道,德育意识的渗透,仅依靠枯燥的说教是不可有良好的效果的,教师最好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事例,结合实际,在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舆论正确、是非分明、积极向上的德育小环境,从而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在现行新教材中,以“道德”“和谐”等为题材的精彩篇目很多,语文教师要结合时代、自身、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内渗透到语文教学中。
四、鼓励标新立异,促进学生创新
创新往往在求异中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训练学生的思维时,不要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是独立的思维,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多向性。比如,在教《称象》时,让学生说说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称象方法,学生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一个个不同的方法在学生的脑子中诞生了。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推理、选择最可行的方法。这样既激励求异,又重视求佳。
总之,语文课程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精神領域的影响是深刻广泛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理想的课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以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 贾建仓.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能力[J].新课程研究、,2010.(4).
[2]李军林.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做法[J].发展,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