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人参与了女子乒乓球国家队2019的年初集训并在队内担任体能教练,就遇到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为往后的专项训练与体能训练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子乒乓球;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
乒乓球是我国国球,随着其快速发展,也越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参与度也是越来越高,而现代乒乓球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训练的高时长、高强度,比赛的快节奏、快转换,无一不在考验着运动员的身体极限。所以说良好的体能以及体能训练师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本次集训是我第一次对乒乓球这项运动进行深入了解,并负责了整个体能训练过程,从了解项目开始、观察运动员的运动力学结构,分析该项目的代谢特征,并根据相应的功能性训练原理,秉承提高运动表现的态度,制定并执行了为期4周,共22次的体能训练计划。
运动员人数为80人,性别女,训练水平参差不一,在开始的时候我为此相当苦恼,首先如何能够够好更仔细的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如何能够使安排的内容更加符合每个人的特点以及专项化,是这个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关键所在。
在集训前通过和4位主教练的交流中发现,本次集訓他们希望通过专项结合体能的办法,提高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让队员的脚下动起来,但是与男性不同的是,女队员在这方面的提高比我想象中要难不少,这主要是由于力量素质、神经反射水平以及大脑神经中枢对快肌纤维的募集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根据乒乓球的机体供能特征:乒乓球是一项中等强度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短时间的爆发型的无氧代谢运动。随着负荷的持续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代谢的比重就越大,乒乓球运动的总负荷强度较低,是休息-中等负荷-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1]
不难看出体能训练中灵敏部分所占比例较多,这也是我希望运动员们能够改善的一个重点,乒乓球这项运动不仅要求脚下能够快速的在小范围区域移动,还需要协调地配合上肢协同发力。移动到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是正手还是反手,脚下在移动到对应位置后应该如何配合上肢发力,是进攻还是防守,用什么样的力度进行回球…这一切场上的瞬间选择和动作反应的完成,要求的不光是简单快速移动到击球位置。在灵敏训练中,我对应各种情况,设计了几个符合专项场景,且需要手眼配合和手脚配合,以及快速伸缩符合方面的灵敏练习,为的就是让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能达到甚至超过比赛时的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可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灵敏训练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快”,只要练习速度一慢下来,你只会越练越慢。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因为我无法做到4组同时进行讲解与纠正,导致不少运动员直到集训中期才能较好地完成动作,也有少部分偷懒的运动员,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遗憾也是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之一。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很好的完成了我布置的训练任务,训练效果也反映在了她们的运动表现当中,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
由于训练人数的原因,无法很好地从大力量训练方面入手,训练动作的规范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训练效果与安全性,因此我便安排了相对简单并且快速的自重和弹力带练习提高运动员们的基础力量。迷你带和拉力带练习能够很好地从核心力量的角度出发,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力量,并且能提高肌肉的延展性,使运动员们在完成动作的时候更加舒展协调有力。从运动员比赛时机体的供能特点来看,乒乓球属于混合式的供能特点,既要求每次击球的全身爆发力,也要求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还要求运动员在长时间相持的时候的有氧能力,循环训练站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循环有将近20个的练习动作,运动员按要求完成每站内容,在提高基础力量的同时,并要求他们在身体疲惫的时候依然有完成专项动作的能力。
女子乒乓球的技术特点从提倡“技术男性化”起,收到的效果显著,也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不过随之而来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伤病。男女在身体机能上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论是从技术动作还是动作结构来看,对于女运动员来说,不论是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验。长期的单边运动,甚至是错误动作,男子技术要求的快节奏、快转换的运动模式,很容易引发身体的劳损,甚至病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能训练,协调发展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水平,更好的在不改变技术动作的前提下,找到身体的平衡。[2]
而找到平衡的方法便是加入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强调动作质量而非数量和负荷量,是在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上设计旨在发展身体稳定性、对称性、灵活性、协调性,以优化动作模式和动作程序、预防伤病为目的,使运动员专项技战术训练更加经济有效的身体训练动作。[3]功能性训练通过悬吊、抗阻等训练方法结合常规的体能训练,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下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功能,提高其身体姿态的准确性,优化动作模式,使肩、髋、膝、踝更加稳定和灵活,激活深层肌群,强化小肌肉群,保证动力链有序的传递,最大限度地保证身体各环节的能量不泄露,防止运动是出现身体功能的代偿现象,有效防止运动损伤。
在整个训练小周期结束,也在期间通过自己的观察,还与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中发现,乒乓球运动员的伤病频发,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职业生涯寿命。对此,我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乒乓球是一个单侧发力的运动项目,还由于她们大量的专项练习量所导致的。但是从小专项训练与身体训练的严重训练失调,导致了运动员不论是从体态上,还是从运动模式上皆出现了错误,如此大的训练量,大量错误的累加,也使得很多运动员在天赋还未展露出来之前就被伤病所摧毁,这不论是从一个体能训练师,还是专项教练,或是运动员,都不想看到的。
在未来的训练中,我将更加强调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之前,通过体能训练改善她们的体态和动作模式,让她们自身有能力对抗伤病、战胜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继续为中国乒乓这份“强大”的传承以及为她们实现自身的梦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颖,朱淑云.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196.
[2] 李国华.对乒乓球女子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8):219-220.
[3] 于沈童,夏忠梁.功能训练视域下的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思路[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20(03):47-50.
关键词:女子乒乓球;体能训练;功能性训练
乒乓球是我国国球,随着其快速发展,也越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参与度也是越来越高,而现代乒乓球运动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技术训练的高时长、高强度,比赛的快节奏、快转换,无一不在考验着运动员的身体极限。所以说良好的体能以及体能训练师运动员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本次集训是我第一次对乒乓球这项运动进行深入了解,并负责了整个体能训练过程,从了解项目开始、观察运动员的运动力学结构,分析该项目的代谢特征,并根据相应的功能性训练原理,秉承提高运动表现的态度,制定并执行了为期4周,共22次的体能训练计划。
运动员人数为80人,性别女,训练水平参差不一,在开始的时候我为此相当苦恼,首先如何能够够好更仔细的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动作,如何能够使安排的内容更加符合每个人的特点以及专项化,是这个小周期训练安排的关键所在。
在集训前通过和4位主教练的交流中发现,本次集訓他们希望通过专项结合体能的办法,提高运动员的灵敏素质,让队员的脚下动起来,但是与男性不同的是,女队员在这方面的提高比我想象中要难不少,这主要是由于力量素质、神经反射水平以及大脑神经中枢对快肌纤维的募集水平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根据乒乓球的机体供能特征:乒乓球是一项中等强度的,以有氧代谢为主,短时间的爆发型的无氧代谢运动。随着负荷的持续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代谢的比重就越大,乒乓球运动的总负荷强度较低,是休息-中等负荷-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1]
不难看出体能训练中灵敏部分所占比例较多,这也是我希望运动员们能够改善的一个重点,乒乓球这项运动不仅要求脚下能够快速的在小范围区域移动,还需要协调地配合上肢协同发力。移动到什么样的一个位置,是正手还是反手,脚下在移动到对应位置后应该如何配合上肢发力,是进攻还是防守,用什么样的力度进行回球…这一切场上的瞬间选择和动作反应的完成,要求的不光是简单快速移动到击球位置。在灵敏训练中,我对应各种情况,设计了几个符合专项场景,且需要手眼配合和手脚配合,以及快速伸缩符合方面的灵敏练习,为的就是让运动员在练习的过程中就能达到甚至超过比赛时的移动速度和动作速度。可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灵敏训练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快”,只要练习速度一慢下来,你只会越练越慢。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因为我无法做到4组同时进行讲解与纠正,导致不少运动员直到集训中期才能较好地完成动作,也有少部分偷懒的运动员,这对于我来说是比较遗憾也是我做得不足的地方之一。但绝大多数的运动员很好的完成了我布置的训练任务,训练效果也反映在了她们的运动表现当中,这是我比较欣慰的地方。
由于训练人数的原因,无法很好地从大力量训练方面入手,训练动作的规范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训练效果与安全性,因此我便安排了相对简单并且快速的自重和弹力带练习提高运动员们的基础力量。迷你带和拉力带练习能够很好地从核心力量的角度出发,提高运动员的整体力量,并且能提高肌肉的延展性,使运动员们在完成动作的时候更加舒展协调有力。从运动员比赛时机体的供能特点来看,乒乓球属于混合式的供能特点,既要求每次击球的全身爆发力,也要求运动员的无氧代谢能力,还要求运动员在长时间相持的时候的有氧能力,循环训练站便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循环有将近20个的练习动作,运动员按要求完成每站内容,在提高基础力量的同时,并要求他们在身体疲惫的时候依然有完成专项动作的能力。
女子乒乓球的技术特点从提倡“技术男性化”起,收到的效果显著,也多次在国际大赛中取得优秀成绩,不过随之而来最大的敌人不是对手,而是伤病。男女在身体机能上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论是从技术动作还是动作结构来看,对于女运动员来说,不论是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考验。长期的单边运动,甚至是错误动作,男子技术要求的快节奏、快转换的运动模式,很容易引发身体的劳损,甚至病变,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体能训练,协调发展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水平,更好的在不改变技术动作的前提下,找到身体的平衡。[2]
而找到平衡的方法便是加入功能性训练。功能性训练强调动作质量而非数量和负荷量,是在多关节、多平面、多维度上设计旨在发展身体稳定性、对称性、灵活性、协调性,以优化动作模式和动作程序、预防伤病为目的,使运动员专项技战术训练更加经济有效的身体训练动作。[3]功能性训练通过悬吊、抗阻等训练方法结合常规的体能训练,能够在动态的环境下发展运动员的身体功能,提高其身体姿态的准确性,优化动作模式,使肩、髋、膝、踝更加稳定和灵活,激活深层肌群,强化小肌肉群,保证动力链有序的传递,最大限度地保证身体各环节的能量不泄露,防止运动是出现身体功能的代偿现象,有效防止运动损伤。
在整个训练小周期结束,也在期间通过自己的观察,还与运动员、教练员的交流中发现,乒乓球运动员的伤病频发,严重地影响了她们的职业生涯寿命。对此,我认为,这不仅是因为乒乓球是一个单侧发力的运动项目,还由于她们大量的专项练习量所导致的。但是从小专项训练与身体训练的严重训练失调,导致了运动员不论是从体态上,还是从运动模式上皆出现了错误,如此大的训练量,大量错误的累加,也使得很多运动员在天赋还未展露出来之前就被伤病所摧毁,这不论是从一个体能训练师,还是专项教练,或是运动员,都不想看到的。
在未来的训练中,我将更加强调在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之前,通过体能训练改善她们的体态和动作模式,让她们自身有能力对抗伤病、战胜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继续为中国乒乓这份“强大”的传承以及为她们实现自身的梦想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郭颖,朱淑云.从运动生理学角度分析乒乓球运动员的专项体能训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6):196.
[2] 李国华.对乒乓球女子运动员技术男性化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8):219-220.
[3] 于沈童,夏忠梁.功能训练视域下的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新思路[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2,20(03):47-50.